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五:鱼水交融的民众情结】为人民服务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12 16:01:00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为人民服务(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五 鱼水交融的民众情结

为人民服务


本篇梗概: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共产党人的最高追求,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最终汇成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宗旨,这是因为共产党的根基在民众之中。一个社会的最大资源是人民,人民是上帝,人民是靠山。


毛泽东曾多次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还说过,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人民。最著名的是人们都熟悉的《愚公移山》那篇文章。毛泽东说:“古代寓言中那个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两个神仙下凡,把挡在愚公家门口的太行山、王屋山背走了。如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我们要下决心挖掉这两座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大众作为“上帝”,既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唯一群体,是服务的唯一对象。信仰人民大众这个“上帝”的人,当然会把自己的政治原则定位在“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毛泽东曾说:“进城以后,我们许多干部官越做越大,离人民群众也越来越远喽。这在党内是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战争年代,是我们离不开群众。离开了群众,我们连脑壳都保不住,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进城后当了大官了,张口闭口说自己是什么父母官了,好像群众离不开他了。鱼水关系逐渐变成油水关系,自己高高浮在上面,还不让下面群众透口气。”


“到底谁是父母,是官老爷还是人民群众?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恭恭敬敬孝敬父母的义务,绝不能有骑在父母头上作威作福的权利。现在党内许多人已经把这个关系搞颠倒了。国民党就是把这个关系搞颠倒了,最后被赶到一个岛子上去了。如果共产党把这个关系也搞颠倒,我看迟早有一天,也会被人民群众赶到某个小岛子上去的。你相信吗?你不信我信。”


“要把这个被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回来呀,要使我们党的干部都弄清楚这个关系,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要在主人的监督下,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当好仆人,否则,主人有权用大字报向你炮轰,甚至撤你的职,罢你的官。”


当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年年都与群众一起过年,给群众拜年,与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给陕北人民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有一年春节,毛泽东来到枣园乡政府,乡长杨成福和乡里几位年长者急忙出门迎接,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说:“我们给各位乡亲父老拜年啦!”


杨成福说:“论理我们应该给主席拜年才对!”


毛主席说:“没有这样的理吧,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哪有儿子不向父母长辈拜年的道理?”


只一句话让人民心里满满暖意。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相信人民取得的。共产党人数再多,力量再强大,再劳苦功高,一旦失去人民,脱离了人民,就像鱼离开了水,人离开了空气一样,是没法生存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它的宗旨就是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为人民打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这天下是打不下来的。


所以共产党人讲信仰,首先是信仰人民,服务人民,视人民为主人。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命脉所在、根基所在。


1939年2月,毛泽东致信张闻天,最先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从唯物主义道德观的角度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号召作家、艺术家到人民大众中去,到前线去,到抗日战场去。1943年,他在党内指示中再次提出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1944年9月5日,红军战士张思德在完成烧木炭任务中,因窑塌被砸,光荣牺牲。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的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书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毛泽东还在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立党立国之本。


《为人民服务》这篇讲话,首先明确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性质—是革命的队伍,紧接着明确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这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不是私人的队伍,不是为少数人打天下、谋利益的队伍。这个队伍使命就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参加共产党、参加人民军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


此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为人民服务”不过5个字,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共产党人的最高追求,共产主义的价值观表达得淋漓尽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尼克松,不知为何,尼克松问道:“主席先生,你有什么特长?”毛泽东笑着说:“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的特长。”尼克松面对这样一位一心只为劳苦大众的领袖,深深地弯下腰,向毛泽东鞠了一躬。这一鞠躬,让世界震惊。


毛泽东奔波一生,每作一个决策,每办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这五个字而努力。


“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说起来简单,但是能让千百万的党员干部做到不容易。无数事实证明毛泽东永远站在最苦、最穷的老百姓的立场说话,在他心里最正确最伟大的永远是人民。


毛泽东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哲学、建党、治党、建国、治国和建军治军等等若干领域,都贯穿着“为人民服务”为轴心的理论体系。


列毛泽东“老三篇”之首的《为人民服务》乃艺术瑰宝,其政治光辉、艺术魅力、逻辑力量是与时俱进地滋润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雨露,历久弥新地放射照耀全党、改变中国、教育人民的万丈光芒,与《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构成永远的“老三篇”。


毛泽东尊重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视人民为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管理者。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新中国的国家机构、政府单位都以人民为称谓: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教师、人民医院、人民银行、人民邮电、人民铁路……国家货币为人民币,中央的机关报是《人民日报》。


说起《人民日报》这家报纸,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它的这个名称,最初是由毛泽东提议确定下来的。


那还是1946年4月间,国民党蒋介石正在积极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参加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方面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乘飞机到延安汇报请示工作。当时,晋冀鲁豫中央局正准备办一张机关报,薄一波受报社同志的委托,请毛泽东给该报写一个报头:“晋冀鲁豫日报”或者“太行日报”。


毛泽东听后欣然应允题写报头,却认为报纸名称不一定要冠上地区的名字。他提出: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并问薄一波:这个名字有没有人用过?薄一波回答说:好像没有听说谁用过。于是,毛泽东拿起笔题写,一连横排写了五幅“人民日报”。他反复比较,自己拿笔圈了一幅。他表示:这个比较好,用这个。接着,他还嘱咐道:党的机关报,这是一个教育的工具,教育人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具,应该好好办。我们的党报,就是应该把党的主张不断地传达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去,把他们的意见、呼声不断地在党报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党报要成为党联系群众的一个最好的工具。


该报在1946年5月15日出版的创刊号的《发刊词》中,诚挚地表示:“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不过,毛泽东为该报题写的报头,在创刊号上并没有用上,一直到7月1日出版的第45号报纸上才开始与读者见面。


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至北京。为了迎接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将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从8月起改为党中央机关报出版,继续使用毛泽东为它题写的报头。



(后期:宋鲁超;主播:宋鲁超、王瑞)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