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六:炉火纯青的用人艺术】不拘一格用人才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13 13:59:15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不拘一格用人才(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六 炉火纯青的用人艺术

不拘一格用人才


本篇梗概:

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推荐出一批又一批深受群众拥戴的领袖和代表,才能使中国的革命事业走向成功。


正如列宁所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毛泽东正是在各个时期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推荐出一批又一批深受群众拥戴的领袖和代表,才能使中国的革命事业走向成功。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破格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他不止一次地引用清朝龚自珍的一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意思是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选拔使用人才。


毛泽东十分喜爱这句诗,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求贤若渴的心情,教育全党,要尊重人才,团结人才。只要识得英才,他就大胆任用。毛泽东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任命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师长、当团长,任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军团长。实践证明,所用的这些人都成为所向无敌的战将。


中国共产党诞生6年后缔造的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一支风华正茂青春洋溢的队伍。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军一级将领平均年龄为二十八九岁;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25岁;抗战时期,军职干部平均年龄为34岁,最年轻的不到30岁。


1955年授衔时,中国人民解放军55位上将平均年龄45.6岁,年龄最小的萧华上将只有39岁。刘震、陈锡联上将也只有40岁;叶飞、李天佑、杨成武上将41岁;韦国清、洪学智、贺炳炎、韩先楚上将42岁。这堪称世界上最年轻的上将方阵。实际上,十位大将平均年龄51.7岁,十大元帅平均年龄也不过57岁。


胡耀邦早就参加了革命,年轻有为,小小年纪就声名鹊起,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抗战时期,毛泽东派胡耀邦去基层锻炼一年,积累经验。一年后,胡耀邦回来报到,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没有问他这一年干了什么,而是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军事?


胡耀邦向来以思维敏捷、口才过人著称。当即从古代的《孙子兵法》,谈到西方的《战争论》,再谈到近代东西方各种兵法战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毛主席心不在焉地说:“你说这么多,把我听糊涂了,军事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就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接着毛主席问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政治?


胡耀邦吸取了刚才的经验,没有引经据典,而是从理论上阐述了政治的重要性、复杂性。然而,毛主席还是听得不很满意,最后打断他的话说:“其实政治也没有那么复杂,还是两句话—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对此,胡耀邦感慨地说:“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一个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问题,他却能用几句话说明白。主席的这个本事,我一辈子也学不会。”


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冯文彬要调离岗位,谁来接任这一职务,成为当时讨论的重点,因共青团的特殊作用,刘少奇结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了三个人选:陈丕显、谭启龙、胡耀邦,都是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青年俊才。


此意见上报毛泽东。毛泽东把胡耀邦叫去,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作报告吗?”胡耀邦答“敢”。毛泽东又问:“你敢和知识分子谈话吗?”胡耀邦仍然答一个“敢”字。毛泽东大笑说:“好!我就要这样的人!”


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不仅识才、爱才、而且简单、干脆,不拖泥带水,一语中的。


1916年出生于江西兴国的萧华,不到18岁就担任著名的“少共国际师”政委。


抗战烽火中,萧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队到冀鲁边区。为推动统一战线,22岁的萧华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谈判。沈鸿烈说:“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面对面交锋之后,59岁的沈鸿烈对萧华敬佩不已。“娃娃司令”之名由此传开。


1927年,年仅19岁的萧克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那一天,与萧克一起参加起义的还有24岁的杨至成、22岁的赵尔陆和27岁的周士第,28年后,他们一同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


在红军长征的每一支队伍里,都有像萧克一样年轻的红军将领。如宋任穷、张宗逊、张爱萍、王平和杨成武等都是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战将,当时平均年龄24岁。26岁的张宗逊1924年就加入了共青团,参加过北伐战争和秋收起义,长征开始时担任中央纵队参谋长;25岁的宋任穷担任红军干部团政委,此前当过红五军团十三师政委,已经是参加革命8年的老布尔什维克了;24岁的张爱萍担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27岁的王平任红三军团四团政委;而年仅20岁的杨成武已经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这个团是中央红军最精锐的团队之一,长征中担任全军前卫。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将领,和那支同样年轻的红军队伍,走完了震惊世界的长征,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毛泽东善于将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充实到中央领导核心中去。任弼时就是典型的例子。


任弼时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今属汨罗县)。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讲过楚国爱国志士屈原的故事,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培养了奋发向上、刻苦求学的品格。7岁入学读书,12岁进入长沙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就读。1920年暑假,他加入了毛泽东、何叔衡等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同萧劲光等一起,由俄罗斯研究会介绍,到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织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半年后,同刘少奇、萧劲光等6人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刻苦勤奋,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受了严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训练,奠定了他毕生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1924年8月,任弼时从莫斯科回国,随即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4月17日至5月9日,他出席了党的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8月7日,任弼时出席了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时他才23岁。1928年在党的六大继续当选中央委员,1931年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任弼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中国国情有较深的认识,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提高了他军事决策和指挥艺术。


1934年8月,他在危难之际率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转移,突围西征。在西征中,面对蒋介石调动数倍于己的兵力围追堵截,任弼时临危不惧,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不但巧妙地摆脱了敌人,而且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5年11月与贺龙等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甩开敌人12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乌蒙山区,渡过金沙口,翻雪山,过草地,保存了红军实力,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是长征各路红军中损失最小的一路。


任弼时政治上坚定,不惧重压,敢于坚持真理,充分表现在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中。长征途中张国焘自立“中央”,企图危害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时处于转战途中的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并不清楚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因为张国焘利用红军总政委的身份,控制了密码,切断了他们与中央的联系。任弼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于张国焘假借“朱、张”名义所发的与遵义会议精神不尽一致的电报,心存疑惑,并引起警觉。甘孜会师后,他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企图,并与朱德一起,对张国焘既斗争又争取,最终促使张国焘北上,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任弼时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方针,反对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地山地游击战及掌握统一战线中的主导权的一整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一时间在党内引起很大的思想混乱。1938年3月,任弼时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全面汇报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争取共产国际的理解,支持毛泽东的抗战主张,认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任弼时到莫斯科先后拜会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苏共总书记斯大林以及苏联领导成员莫洛托夫等,向他们着重介绍了毛泽东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模式、灵活多变的战略策略。任弼时还广交朋友,穿梭于兄弟党代表团之间,介绍中国革命的情况。各兄弟党听了介绍纷纷表示:“毛泽东最伟大,中国革命有希望,向中国同志学习。”1938年6月,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举行专门会议,通过了关于任弼时报告的决议案,肯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赞成中共的抗日路线和政策,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1938年9—11月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袖和统帅地位。


1940年3月,任弼时从苏联回国后,参加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负责书记处常务工作,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1945年6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任弼时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一起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


1946年后,他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参与重大决策。在西柏坡简陋的农村指挥所里,任弼时协助毛泽东等指挥三大战役。1949年1月,他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50年10月25日,任弼时在繁忙的工作中突发脑出血,于27日中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他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剑英元帅对任弼时评价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党的模范。”


彭德怀作为毛泽东的战友和下级,在革命战争年代两人曾有过长期合作的历史。对这一个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毛泽东对他总是充分信任的。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在华北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百团大战,取得了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的胜利,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


1947年3月,胡宗南以25万兵力进攻陕北,此时身为军委总参谋长的彭德怀主动提出,由他指挥西北野战军两万多人的部队作战,毛泽东欣然应允。在与敌军周旋的战斗中,彭德怀大胆指挥,扭转了西北战局,受到毛泽东的赞扬,继长征之后再一次写下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褒奖诗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毛泽东点将彭德怀挂帅出征,率百万中华英雄儿女入朝作战,历时近三年,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彭德怀一身正气,性格刚烈,自我要求严格,关心部属,恰似一团火,一团是非分明、立场坚定,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是百战沙场、勇猛机智的武将。


毛泽东对粟裕的任用是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又一典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30岁出头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所率领的部队仅在1938年至1943年即歼灭日伪军10万人。1944年在车桥战役中,一次歼灭日军近千人,使苏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认为: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


抗战结束后,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内战爆发,粟裕率野战军3万人迎击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2万人的进攻,一个半月内,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当粟裕率部队到达山东与陈毅会师后,毛泽东于1946年10月15日致电陈毅等人,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种非同寻常的安排,反映了毛泽东对后起之秀的器重。


粟裕不负众望,3个月内协助陈毅具体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均获大捷。当国民党集中60个旅45万兵力向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集中全部主力,全歼中路突进的敌整编74师,击毙敌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使坐镇南京的蒋介石气得吐血。


1948年1月,毛泽东为了夺取中原作战的主动权,谋划出一个“虎穴掏心”的奇招: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10万人渡长江南进,钻进蒋介石的心腹地带折腾,迫使敌人20个旅至30个旅撤回长江以南,使中原我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将敌军分而歼之。


2个月后,经过深思熟虑的粟裕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发电报,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理由是10万大军远征敌占区,总兵力至少损失一半,无法对敌形成大的威胁。建议集中兵力把敌人消灭在长江以北。


毛泽东接到粟裕电报后,随即电令陈毅、粟裕立即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当面汇报。毛泽东听了粟裕的战役计划与设想之后,放弃了“虎穴掏心”的计划,采纳粟裕的“断其右臂”的战法。同时,毛泽东看准了粟裕的指挥才能,随即宣布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陈毅调中原局工作,华野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推辞后,被任命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被赋予独自统领华野大军进行中原之战的大权。


1948年5月,陈毅去中原局工作一段时间,粟裕代华野司令员兼代政委期间,指挥40万大军,在豫东战役中歼敌8.6万人,首创一次歼敌2个整编师的纪录。济南战役中又歼敌10万人,在全军率先突破了带决战性的城市攻坚战这一关。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战役前线总前委成员的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毛泽东对粟裕极为欣赏,曾称粟裕“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上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在前面为纪念碑铲土。从而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一代战神粟裕的重视。


几十年的腥风血雨证明,毛泽东识人识得真,用人用得准,他用的这些人都是所向无敌的战将。


后期:宋鲁超;主播:宋鲁超、王瑞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