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八 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篇梗概:
毛泽东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出其不意、出神入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摧毁了一个旧世界,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是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成功者。
毛泽东的路是从井冈山创建农村根据地,动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始起步,这不但成为红色政权政治动员的基础,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经济独立的基础。只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才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才能独立地选择自己的领袖,独立地制定自己的路线。
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政治上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理论,军事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经济上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为毛泽东所探索、所首创。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大革命遭到失败,国共合作破裂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确认了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的出路。但如何用好枪杆子?如何开展武装斗争?斗争的目标指向哪里?在当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作指导。
对于年轻的共产党人来说,可借鉴的经验:一是来自俄国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再就是来自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
俄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是通过做兵运工作,利用旧军队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扫清敌人残余势力和外国的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采取的是广州建立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伐,推翻军阀割据政权的战略路线。
以上这两种经验的共同点都是“城市中心”的道路。
当时,在武装斗争的道路上,共产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意见,都是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初目标,都是夺取和占领中心城市。
三大起义都遭到了严重挫折,但这并没有动摇共产党人走“城市”道路的决心。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到1935年所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战略上均表现为坚持走“城市中心”的道路,始终把革命胜利的着眼点放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夺取和占领上。
中国共产党最初走“城市中心”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无产阶级革命以工人阶级集中的城市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再就是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一直把俄国武装斗争的经验奉为经典,直到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多次指责中国共产党离工人阶级太远。
在共产党内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多数人,不相信走农村道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他们认为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成功的经验。“以乡村作为中心的思想是不可能胜利的”,只有“以城市为中心方能长期存在”。
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同时又熟悉中国实情的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没有按原计划继续夺取长沙,而是选择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现在回头来看,当年如果不上井冈山安营扎寨,中国革命只有失败一条路,或者说是死路一条。
1927年11月,瞿秋白主持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把毛泽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给撤了,原因是起义部队没有攻打长沙。这个决定过了4个月才传到井冈山,这时毛泽东已经带领红军攻克茶陵、遂川、宁冈县城,消灭了这几个县城的敌人,在井冈山站住了脚跟。
这一起一落之间,让毛泽东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在遭受党内高层一些人怀疑和反对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是中国的主体。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发动广大民众,重中之重又在于发动农民。
如何动员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其核心是历朝历代的农民都与土地密切相关。因此,毛泽东不遗余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并提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广大农民被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在井冈山时期,党内以林彪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这也是对“乡村中心论”的怀疑。毛泽东及时指出:“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我们的革命就不能前进。”
1928年至1930年的几年里,毛泽东先后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几篇重要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可能性和正确性。
毛泽东在确认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势力占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迫切需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前提下,紧密联系国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他说: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第一,“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使得中国的农村相对独立于城市,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生存,故为农村的武装割据创造了经济条件;第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中国的政权的不统一,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又造成了一块块白色政权之间的空隙,于是,红色政权首先得以在反动派统治下薄弱的农村生存下来;第三,武装斗争、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共产党正确的政策就在于正确地领导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运动。
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在农村建立长期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余地。
1929年底至1930年初,党中央把古田会议决议推广到各地红军,使各地红军和根据地都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建立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这就促使毛泽东把各个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形成了“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与扩大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观念”。
毛泽东明确提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农村包围城市,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以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
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行武装斗争的探索,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免除了“在黑暗中长期探索”的痛苦,点燃了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火炬。毛泽东不仅完整地创建这一理论,而且坚持这一理论并付诸实践,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武装斗争的各个阶段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直至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住了13年之久,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13年。在那里他的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他成为全党公认的领袖,这段时期也是他探索中国革命取得重要成果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毛泽东仍坚持不懈地探索。他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联合抗日的伟大构想。他冷静、沉着,观察和分析抗日战争敌我双方的特点,发表了《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章,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他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他提出猛烈地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猛烈地发动人民群众,调动人民战争的伟力,也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为后来粉碎蒋介石的全面内战,赢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军队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政权建设理论以及哲学、文艺、外交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具体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与策略、原则与法宝、作风与纪律等等行为遵循,使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实现了统一。
后来,毛泽东说:“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只有在那个时候,经过几次胜利几次失败才能产生。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毛泽东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来自他的特质、力量和勇气。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作的那些决策策略,无论是秋收起义后转赴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还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以及抗日战争中果断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或是在革命处于困难的时候,发动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或打开大门欢迎美国记者团于1946年来延安参观访问,或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等等,在毛泽东身上都彰显了革命者那种不拘一格,随时准备打破旧的教条,用新的观念和方式来推进革命的非凡气质。
正是在这种超凡脱俗创新创造能力的支撑下,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出其不意、出神入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摧毁了一个旧世界,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主播:宋鲁超;后期:孙铄)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