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八: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双百”方针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20 10:21:11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双百”方针(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八 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

“双百”方针


本篇梗概: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从戏曲和科研工作中一步步形成,毛泽东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表示,“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这个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1950年11月2日,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发生了京剧和地方戏以哪个为主的争论。1951年4月3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鼓励各种戏曲形式同时并存和发展,这成为“双百”方针的雏形。

同年5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戏曲界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以后,“百家争鸣”成为整个科学的工作指导方针。1956年2月,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汇报了当前学术界的情况,谈到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抬高某个学派,压制另一个学派的现象。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科学工作中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有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共产党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犹如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大大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在过去40多年后回忆这段历史,仍然激动不已。他说: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7年3月,中央宣传工作会议期间,也就是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结束不久。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意在贯彻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双百’方针我抱着积极拥护的态度,这不仅是因为‘双百’方针本身意味着在学术和艺术创作等问题上,鼓励人们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允许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术流派同时存在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从根本意义上调动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联系我本人和我从事的遗传学事业来说,‘双百’方针的提出,其实是对当时岌岌可危、濒临夭折的中国遗传学事业的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支持。建国以后一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中国遗传学事业,在来自苏联‘李森科学派’的巨大压力下,已经到难以支撑下去的局面。‘双百’方针的提出,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注,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不能忘记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对这一方针系统的阐述,是毛泽东的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马克思、列宁虽说也有不少关于如何发展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科学的论述,也发表过类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见,但毕竟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明确地将此作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在提出“双百”方针的同时,还提出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要实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主播:宋鲁超;后期:梁晨曦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