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八 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①
本篇梗概:
毛泽东察觉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着手进行调整和纠偏,亲自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六级干部写了一封公开信。
1958年8月,毛泽东发现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出现“左”的错误: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一天等于二十年”口号感染下,各地不断修改计划指标,“高产卫星”一浪高过一浪。当时,毛泽东心存疑虑。关于粮食产量,曾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叶子龙回忆: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到天津新立村参观水稻田,公社负责人说这块田亩产10万斤。毛泽东说:“你在吹牛,这不可能,你在放大炮,我是种过地的,你没种过地吧,这靠不住,10万斤我不信,堆就堆不出来。”
关于钢铁,1958年8月30日,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当年钢铁产量1070万吨明确指出,从时间上看,“相当危险”,“能不能搞到,我总是怀疑。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如果搞不到,那么,一是我们的工作没抓紧,二就是这个题目出错了,不该出这个1070万吨的数目”。
后来,毛泽东引用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当时钢产量还不到三分之一,离年底不到4个月,能不能完成,他是怀疑的。
“大跃进”的高指标、浮夸风,在毛泽东心中烙下的印痕太深了,一直心有余悸,以致到晚年都忘不了,认为“大跃进”不仅犯了不少错误,甚至“做了错事”,“闹了笑话”。他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动承担责任,作自我批评;1965年的一次会议上又说:“这些教训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永远不要忘记。”
毛泽东在1958年秋冬已经察觉到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着手进行调整和纠偏。
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毛泽东和党中央连续召开郑州会议、武昌会议、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以及八届七中全会,重点讨论高指标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会议强调要划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等。这些思想对抑制“共产风”、高指标、浮夸风等错误起了重要作用。
1959年3月下旬,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1959年的国民经济指标作了进一步调整。
会议期间,毛泽东向与会人员讲起了“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
毛泽东提出,希望大家看一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大家都知道,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太难”;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运筹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病逝,曹操非常惋惜,称赞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任、多谋善断的人物。
毛泽东介绍大家看《郭嘉传》,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他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不能谋大局者,断难谋局部。不能谋整体者,断难谋一域。凡事要与各方面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
毛泽东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亲自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六级干部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指出6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300斤,今年能增产100斤、200斤,也就很好了。吹上800斤、1200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500斤,今年增产200斤、300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植,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年人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
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食粮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10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10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少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10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10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3年以内,大部不可行。3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产丰田同时进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10年时间,4年内小解决,7年以内中解决,10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这三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到的假话。对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于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为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做准备工作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向前发展。这个社会主义是不是也有一个周期率,若干年就是生产也好,建设也好比较低,若干年比较高,这么波浪式的。他还说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要搞它半个世纪,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他批评“一平二调”“共产风”是“人祸”,要求大家勇于承认错误,有多少错误就说多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有什么反什么。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②
本篇梗概: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
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上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所有的省委书记加上省委常委,省的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做调查研究,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要有这三条。
第一条情况明,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情况不明,一切无从着手。因此,要摸清情况,做调查研究。情况明了,决心就大了,措施、办法、实现的方针、政策也就有了。
他还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在城市要调查一两个工厂。他还说:“省委一把手不了解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又说:“不作调查研究,以感想代替政策,总有一天要走霸王别姬的路。”毛泽东把调查研究比作打仗,打仗先要搞侦察,侦察敌情、地形、火力配备,然后判断情况,下定决心,组织后勤,部署部队。他还说:“历来吃败仗,都是调查不够,情况不明的结果。”
毛泽东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典范。他为了熟悉冶金工业,仅在1958年就考察了重庆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钢厂、上海钢厂、马鞍山钢铁公司、合肥钢厂、邯郸钢铁厂,等等,光马鞍山钢铁公司先后去过三次。
为了摸清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情况,他花费的功夫更大。1950年从苏联访问回国途中,视察了哈尔滨机车车辆厂;1953年视察了天津机械厂;1956年1月视察了天津第一机床厂,同年视察了广州重型机械厂;1957年7月视察了上海机床厂;1958年视察了沈阳213机床厂和长春第一机床厂,同年6月视察了上海机电厂,等等。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冶金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鞍钢宪法》《发展机械工业70条》,促进了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党中央曾把1961年定为调查研究年。
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几乎全体深入基层蹲点调研。1961年3月,刘少奇去湖南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和宁乡县花明楼公社调查;周恩来去河北省武安县调查;朱德去四川、河南农村调查;陈云到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调查;邓小平、彭真到北京市顺义县调查。
同时,中央还派出许多调查组。杨尚昆去河北徐水、安国调查;习仲勋去河南长葛调查;胡耀邦去辽宁海城调查;钱瑛去甘肃天水调查;王从吾去黑龙江双城调查;平杰三去山东泰安调查;陈正人去四川简阳调查;谢富治去河北邯郸调查;还有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组织的三个调查组分头调查一个生产队。几乎所有的领导都深入基层投入了热火朝天的调查研究中。
他们轻装简从,走家串户,不公开身份,吃住在农户、养猪场或养牛场,找干部群众谈心,召开大小会议,仔细了解山林、水塘、水库、禾场、食堂、医院、学校、企业,以及社员家庭生活情况,等等。这在当时是激动人心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对转变党的领导作风产生很大影响。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闭幕以后,毛泽东于1961年1月26日,亲自率领一路人马,乘火车离开北京,经天津、南京、上海、杭州、长沙、南昌,2月24日到达广州。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听取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7个省市的情况汇报,并主持召开“三南(中南、华南、西南)会议”,综合了全国的调查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60条”,充分显示了实践出真知,和他一再强调的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的道理。
毛泽东有一个表兄叫贺晓秋,曾经救过毛泽东的命。1960年贺晓秋去世,临终前,他要儿子贺风生把最近几年下面发生的事情告诉毛泽东,让毛泽东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1961年底,贺风生到了北京,不久就被请进毛泽东的会客室。寒暄之后,贺风生就直截了当地说:“主席,你晓得乡里现在的情况吧?晓得下面刮的‘五风’吧?”毛泽东兴奋地说:“好哇,我正需要听这方面的情况。”他要贺风生先回去准备一下,然后专门找时间谈一次,而且强调:“越具体越好,要真实情况,不要掺水,是一说一,是二说二,骂娘的也告诉我,只有贺晓秋的儿子才有这样好的礼物给我。”
过了几天,毛泽东安排专门时间与贺风生交谈。贺风生一开始就放炮:“主席……吃食堂饿死人啦!食堂不散我不回去了。”毛泽东说:“讲下去,讲下去……”贺风生讲了解放后的发展变化。毛泽东打断他的话:“不要唱什么赞歌了。”
贺风生就不客气地说起发生在农村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他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提出来了,情况变了,“五风”刮得不像话,大跃进来了,要搞公社化,好不容易一家一户有了房子,一夜之间,全部都要拆了去居民点,土砖墙要搞碎了熬肥料,弄得到处鸡飞狗跳的,哭的哭爹,骂的骂娘,一两户连在一起。小铁锅砸了炼钢铁,小灶拆了积土肥,筷子碗碟全部归公,只允许一个大队开一个食堂,大锅饭、钵子饭、双蒸饭,还没得饱饭吃。吃得男人大肚子水肿,女人没崽生。现在的干部都兴“放卫星”,仓里没有几粒谷,还硬说达几千斤,干部当老爷,严重脱离群众,老百姓饿得要死,只能在背后冲天骂娘。说着说着,贺风生流泪了。毛泽东一边耐心地听着,一边思考着。后来他把这些情况转告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
经过研究决定,解散食堂,恢复生产,制止浮夸风。
又过了几天,贺风生准备回家,他到毛泽东那里辞行。毛泽东对贺风生说:“感谢你为中央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情况,那是刘少奇、周恩来和我都捞不到的真实情况呀!”接着毛泽东说:“社会上像你贺风生这样敢讲真话的人太少了。中央领导下去,下面尽讲好听的。带着看好的,很难得到真实情况。他们怕说拐了丢乌纱帽。农村有句俗话,叫‘三十吃年饭,尽赶好的搬’,这是不行的。要提倡各级干部都讲真话。”贺风生问:“食堂散不散呢?”毛泽东回答:“食堂是肯定要散的。我的意见是大锅改小锅,大碗改小碗。要让农民吃饱饭,不能风一阵,雨一阵,任何一级干部都不能搞假家伙。”
1961年8月在庐山,毛泽东和他的卫士张仙朋聊天时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三个志愿未能实现。如果毛泽东能在晚年写一部关于自己的书,那对后人研究毛泽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历史也将从这本书中吸取极有价值的材料,但这些对他自己和后人都是永远的遗憾了。
毛泽东不仅重视调查研究,而且善于调查研究。他对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说:“头脑要冷静,多开动自己的脑筋,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要调查,追根问底。要比较,同周围比较,同前后比较,同古今中外比较。”
在同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谈话时提出了调查研究的四个渠道:一是从群众来信中了解情况;二是交敢于讲真话、实话的知心朋友;三是亲自到基层搞调查,不仅看好的,还要看差的;四是派身边工作人员专门下去搞调查,也可以利用他们回乡探亲的机会了解情况。
毛泽东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需要有胆量、意志和毅力的支持。还要学会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毛泽东曾对人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我就去调查研究。”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两句话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心得。这是他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历史巨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之谈。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和夫人。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程一时茫然。
毛泽东缓缓说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每打一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的谈话道出了他成功的秘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8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因为它来自不断的探索,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和理性、现实与历史、个人与群众的内在关系问题。
有了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这两条,毛泽东就突破了个人才智和个人阅历的局限,而步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可以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从而为自己开掘了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主播:宋鲁超;后期:梁晨曦)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