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九:为人师表的领袖风范】裙带之门不可开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2-21 14:01:20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裙带之门不可开(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九 为人师表的领袖风范

裙带之门不可开


本篇梗概:

人总有三亲六故。毛泽东成为执政党的领袖、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大权在握后,他仍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与亲朋故友的密切联系和情谊。然而,他爱亲友,却不为亲友谋私利;他重情义,但从不拿原则做交易。他始终严守共产党人的党性和原则,禁止裙带关系,但有时也举贤不避亲,标准是,是否有益于党和国家。

 

人总有三亲六故。毛泽东成为执政党的领袖、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大权在握后,他仍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与亲朋故友的密切联系和情谊。然而,他爱亲友,却不为亲友谋私利;他重情义,但从不拿原则做交易。他始终严守共产党人的党性和原则。


1949年,毛泽东的家乡湖南解放,乡亲们无不欣喜万分。大家听说,毛泽东进了北平,不久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不少亲朋好友写信祝贺,也有一些人抱着出人头地的希望,来信提出种种要求。


仅1949年10月至1953年12月底,《毛泽东年谱》中收录了毛泽东回复亲朋好友的信件170余封。从复信的内容来看,请求毛泽东解决工作问题与经济困难的占多数。


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向他说:“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许多老干部的家属或朋友,只要历史上没有什么问题,通过介绍就参加工作了。”


然而,毛泽东却想到自己是党和国家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斩钉截铁地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我的不能来,我们共产党有共产党的章法,我们绝不能像蒋介石,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我们如果那样搞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垮台。”


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产党的主席,毛泽东决心要树立一种无产阶级的风范。一天,他对身边的秘书田家英特意交代了处理亲友一般来信的原则。他坚毅地说:“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博大、感情丰富、仁慈宽厚的伟人,他虽然身居高位,日理万机,但他对亲朋故旧仍十分眷恋,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给亲朋好友一一回信,语言谦逊,态度坚定。


复信表兄文凯:“来信收读。先生工作问题,似宜就近设法解决。”


复信故交邓冰:“先生工作岗位,似乎在原地为适宜,不必远游,未知以为然否?”


复信房叔毛贻华:“三月九日来信收到。工作事尚望就近设法解决,我现在难于为助,尚祈鉴谅。”


在给毛泽东写信的人中,毛煦生比较“执着”。他是湖南平江人,跟毛泽东没有亲戚关系,属于“一起扛过枪”的战友: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曾经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过兵,当时毛煦生是新军辎重营文书。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毛煦生在一个半月里,连发三信抵京,强烈要求到北京工作。毛泽东于是回信道:“前后三函奉悉,迟复为歉。先生仍以在乡间做事适宜,不要来京。家计国难,在将来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可能获得解决。”毛煦生继续写信,还是要求进京工作。1950年5月12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来信收到。北京人浮于事,先生不宜远游,仍以在乡下工作为宜。”


1950年,毛泽东收到表兄文运昌的一封信,信中请毛泽东出面给他介绍工作。


文运昌是一位思想比较进步的青年,两人小时候关系特别的好。他既是毛泽东8个表兄弟中的一个,又是毛泽东16岁那年到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引荐人,曾向毛泽东推荐介绍过《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在引导毛泽东接触新思想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毛泽东由衷地感谢他。对这一个表兄提出要介绍一份工作,应该怎么样答复,毛泽东坚持的还是那条原则:权力不可用于私人交易。他毅然回信说:“运昌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这事就这样回绝了。


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收到了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信,喜出望外,回信:“杨开智先生: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8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他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毛泽东。”


杨开智回信,希望到北京工作。但毛泽东回信拒绝了。


杨开智早在少年时代就跟毛泽东熟悉了。他对北京也不陌生。1918年,杨开智、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迁居北京。杨开智在北京农业大学就读。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经常相会在杨家,两人还热烈讨论过中国的未来。1920年杨昌济老师病逝,毛泽东亲自扶柩回湘。毛泽东是非常感谢杨开智尽个人财力支持自己开办文化书社,一直掩护帮助自己和杨开慧开展革命工作的。


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杨开智冒着生命危险抢殓尸体,办理棺木,掩埋了她的遗体,并设法营救毛泽东的三个儿子。那时,毛岸英只有8岁,毛岸青7岁,毛岸龙3岁。敌人故意把三个孩子放了,想以此做诱饵抓捕毛泽东。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冒着杀头的危险,从监狱里接回岸英三兄弟,在特务监视下东躲西藏,担惊受怕。后来根据党的指示,又让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舅妈李崇德扮作走亲戚的样子,冒险将三个孩子转移,坐火车前往武汉,而后乘船到达上海,护送到上海地下党组织,交给他们的叔父毛泽民。


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1937年12月在长沙入党,1938年8月到达延安,是为了继承姑妈杨开慧的遗志,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杨开智有学历专长,又是烈属,完全符合到北京工作的条件,可谁让他是毛泽东的亲戚呢?裙带之门不可开。


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给杨开智回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符合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杨开智一直在湖南工作,以自己的专长,为湖南的茶叶事业作出贡献。他曾经兼任安化茶场的第一任场长,安化是当今著名的湖南茶产地。因年老体弱离职休养后,仍然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同时编写资料,撰写回忆录,向青少年宣传革命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在长辈当中,岳母加师母的杨老太太向振熙是毛泽东一直最关心最牵挂的人。妻兄杨开智将母亲健在的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电,敬致祝贺。当得知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要回湖南时,毛泽东便托朱仲丽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御风寒,并送开智夫妇两块衣料。1950年,杨老太太八十大寿,毛泽东让儿子岸英回湖南老家为老人拜寿,并带去两棵人参,让老人补养身体,老人见之,十分高兴。老人对岸英说:“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第二年,毛泽东又派岸青回湖南看望老太太。除此而外,毛泽东每月给老人家寄去生活费,一直到老人去世,从未中断。1962年老人逝世,毛泽东心情十分悲痛,迅即寄上500元,以作丧葬费用,并致电“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可谓情真意切。


毛泽东小时候住在外祖父文家,有诸多难忘的时光,亲友感情甚笃。


周文楠是毛泽东弟弟毛泽覃的妻子,毛泽覃牺牲后,周文楠1942年在延安成了家,她的母亲周陈轩一直在韶山生活,孤苦无依,1950年4月写信向女儿诉苦。时任沈阳市人民法院刑事庭庭长的周文楠给毛泽东写信,并将母亲的信转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看完信心里难过,同意周文楠接母亲到东北生活。那时人民政权的法官没有个人财产,周文楠根本没钱到韶山接母亲。毛泽东又给王首道写信:“毛泽覃的岳母周老太太年已六十,住在湘潭韶山我的家里已有十余年,同当地人民的关系甚好,是一个好老人。她的女儿周文楠同志在沈阳法院工作,想回家去看望老太太。老太太也有去东北依其女儿之意,但尚未作决定。如老太太去东北,请你考虑是否可以给以旅费的帮助。如可能,在通例上说得过去的话,则帮助之,如不可能,则要她仍住现地不动,请与文楠同志商酌处理。”


不久,湖南省研究认为老太太是烈士家属,同意资助旅费。周文楠这才有条件回到韶山,与暌违10多年的母亲见面,并将母亲接到了东北。


堂婶陈氏,即毛泽建烈士的母亲。毛泽建牺牲后,其母亲受尽了苦难,好不容易把几个儿子拉扯大。毛泽东对这位婶母十分尊敬。当堂弟毛泽连到北京时,毛泽东关切地问到婶母的情况,并在他们走的时候,捎了钱、衣服、鞋袜和补品给婶母。后来听说婶母患病,毛泽东立刻托人带了100元钱给婶母治病,后又寄去200元。婶母病逝后,毛泽东十分悲痛,负担了婶母的全部丧葬费用,并以此表达自己做晚辈的心意。


对堂弟毛泽连等人,毛泽东多次接待他们到北京治病,并从工资和稿费中接济他们。湘乡外祖父家,毛泽东有8个表兄弟,相互关系都很密切。解放后,毛泽东多次给他们写信,并寄钱、寄物。


禁止裙带关系,但有时也举贤不避亲,标准是,是否有益于党和国家。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致信王首道,让他安排为王季范买车票来北京任职。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毛称其为“九哥”,是毛泽东第一师范时的老师。他曾对毛泽东不仅经济上资助、学业上教诲,对他的革命活动也尽力支持。毛泽东在长沙几次被反动军警追捕时,都是王季范救援掩护渡过难关。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握住王季范的手对家人和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


王季范是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向毛泽东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国方略,深受毛泽东赞赏。


王季范进京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党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1972年,王季范在北京逝世,毛泽东献了花圈。花圈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最令人动容的是毛泽东对张干的关心。张干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时,曾向省政府建议,规定学生每月交10块大洋的学杂费,这一规定遭到学生们的强烈反对,校园内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因学杂费问题,毛泽东带头起草《驱张宣言》贴在校内广为散发,轰动学校,传遍省城。张干恼怒之下,决定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同学的学籍,幸杨昌济、王季范、徐特立等老师极力反对,毛泽东未被开除。


1950年10月1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紧张岁月中,毛泽东得知张干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后,专门给王首道写了一封信,让他关照贫困疾病交加的张干,指出:“张干是湖南教育界的老人,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现闻先生家口甚多,生活疾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不久,张干即收到1200斤口粮和现金。张干握笔含泪给毛泽东写信,感念不已。


后来,毛泽东又邀请张干到北京住两月有余,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向子女们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很好。张干回忆过去的事连连检讨,可毛泽东摆手说:“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临别时,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买了盖被、褥子、布毯、毛呢服一套、枕头一对、枕巾一条,还买了面巾、袜子、香皂、牙具相送。张干感激不尽,逢人便说:“毛泽东的伟大是‘天高地厚’,‘胞与为怀’,此生此世,不知如何报答他啊!”


毛泽东尊师敬老,堪为典范,但是,他与老师并非普通的师生之谊,他和老师是朋友与老师共一,情谊与真理共求。


在毛泽东的老师中,有一位长他16岁的文字学家,就是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符定一。


符定一是湖南衡山人,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字学家。1912年,符定一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毛泽东报考了该校,在这里他们结识,后来成为忘年之交。


符定一教授毛泽东古汉语、历史、写作等知识。有一次学校举办一次作文比赛,毛泽东以其雄健磅礴的气魄、酣畅淋漓的文风一举夺魁,令同学挚友刮目相看。符定一看到他的文章后,大为惊奇,这样的年龄竟能写出如此气魄的文章,这可能吗?于是,他把毛泽东叫到面前,当即出题让他作文。毛泽东从从容容,挥洒自如,文采飞扬,令符定一大为高兴。他认为这位从容不迫的青年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将来定成大业。


从此后,符定一时刻关注着毛泽东,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上,都给予照顾。当他察觉毛泽东爱好文学一类的书籍时,便把自己保存的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送给毛泽东看。这部书里有乾隆皇帝的上谕和御批,是通鉴体历史的集成,共116卷,从远古开始到明代,是中国各朝代的编年史。这部书深深吸引了毛泽东。他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1915年,符定一举家迁往北京定居,1918年,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工作。两位忘年之交在分别三年之后又到了一起,十分高兴,符定一和毛泽东畅谈国家大事,研究学问,古今中外,无所不论,毛泽东从中受益匪浅。


符定一在新文化运动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思想转变很大,他认识到,只有进行民主革命,不懈地同专制势力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心愿。在这段时间里,符定一进一步了解毛泽东,也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力:这个青年无疑会成为当世之才。于是,他不断地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告诫毛泽东,只有胸怀国家和人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可建卓功伟业。同时,在各方面给毛泽东以支持。毛泽东也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欣喜不已。


1943年,符定一不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回到湖南,在家乡湘潭晓南乡新铺村隐居下来,这是符定一思想的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数十年风云变幻,他厌烦了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认识到只有一心为人民的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只有毛泽东才能领导贫苦大众翻身解放。他决心在自己的晚年,跟随共产党、毛泽东,多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1944年,符定一曾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押解至新化,后经亲友多次营救,才被释放。这更加坚定了符定一倾向革命的决心。


1946年,经过周密安排,符定一又回到北平。他会见了在北平的中共代表叶剑英,从此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蒋地下斗争中去。这一年的6月,符定一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女儿符德芳一起启程到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会议,欢迎符定一。符定一在讲话中抨击了蒋介石统治区的黑暗和腐败,揭露了蒋介石独裁和卖国的罪恶行径。在延安,他还深入部队、工厂、学校、群众中去,了解情况,他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欢欣鼓舞。9月,符定一告别毛泽东,离开延安回到北平。


1948年秋,符定一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由北平化装来到西柏坡,参与研究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工作。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欢迎他的到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符定一在无党派民主人士小组,参与讨论了新中国的各项议题。


1951年,他受毛泽东的委托,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筹备工作。后来毛泽东特地邀请博学多识的符定一就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符定一说:“这个职务只要老而贫的文人就可以了。”毛泽东笑着补充道:“还要才—德—望啰。”盛情之下,符定一就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符定一对中国文字学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最为人称道的是,符定一与毛泽东之间几十年建立的忘年之交,是朋友与老师共同追求真理的深厚情谊。


(主播:李俏、王瑞;后期:孙铄)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