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八月桂花遍地开》。
丁文婧
张亚君
张道鑫
谢 添
第四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汇报展演。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河南新县落下帷幕。来自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33支代表队,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共200人参加了比赛。经过初赛、决赛,评选出10名金牌专业讲解员和10名金牌志愿讲解员。本期“视点”,我们邀请4位获奖选手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
让强军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丁文婧
那一抹淳朴的笑,让我至今难忘:黝黑的面颊泛着红,明明是年轻的士兵,脸上却挂满了沧桑。
入职不久,我参加一次直播活动。作为节目主持人,我与两名来自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的官兵对话,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观众讲述戍边卫士的故事。
彼时的北京正值夏末秋初,他们走下高原,辗转千里来到北京。初次见面不知该怎么称呼,我寻着他们的姓名牌看去,却看不出名字,本应突出的黄色笔画与墨绿的底色融为一体,模糊不清。我和几个新来的同事都以为是衣服穿太久,姓名牌洗褪了色。在后来的交谈中才知道,他们执勤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凛冽的寒风总是夹杂着碎石和沙砾将他们的面颊割破,他们的衣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磨去了本来的颜色。
他们常年坚守在哨位上,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从不说苦和累,脸上总是挂着纯粹的笑。他们带来了两块沉甸甸的戍边石,上面是哨所战士精心绘制的执勤场景。他们告诉我,每一位边防军人都有“石头情节”,这些石头见证着他们的忠诚,承载了他们的故事。他们总会在石头上留下一点痕迹,致敬青春。一幅小小的石头画,浓缩了边防军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那一次活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正是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我向外界讲述的不是墙上的一块块展板和展柜里的一件件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我走出校门、迈入社会的起点,我很荣幸能在这里聆听强军故事,感受时代之变。这里是革命战争的历史回响,也是红色基因的生命载体,承载着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锐意创新的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参观、学习,这里的故事留存于每一位观众心中。
作为一名红色故事传播者,我会用心感悟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用情讲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本色,把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壮阔历程和伟大成就传播好,把人民军队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宣传好,让红色基因、强军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让更多的人回首来时路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张亚君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市新县考察时,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很荣幸,我作为讲解员参与了这次接待讲解工作,现场聆听总书记的教诲,让我备受感动和振奋。为牢记嘱托,讲好红色故事,我不断学习红色历史,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
今年是我从事讲解工作的第10个年头,回想这10年,从初窥门径到得心应手,我不断地积累和进步。讲解这条路上有阳光,有鲜花,也有艰难和坎坷。
10年来,我个人累计宣传讲解大别山革命史、党史、红色故事3800余场。2023年,我带领团队开展红色故事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活动46场。
我忘不了反复推敲文稿的每一个夜晚,每一次讲解的背后,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演练。从手势到站姿,从言语到眼神,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打磨。每一次宣传讲解活动的圆满完成,每一次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观众认可,都让我觉得这些努力与坚持是有意义的。
犹记得,我被借调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讲解时,我指着展柜里的半截皮带,为观众讲述长征精神。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家人搀扶下,听得格外认真。情到深处,老人眼含热泪,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一定要懂得珍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常听家中长辈说起的一句话,却在那一瞬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真切地意识到,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静好的年代,不用经历那些艰苦的岁月,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我希望搭建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用语言讲述党的百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带领更多的人回首来时路,眺望奋进路。
当我一遍又一遍向观众讲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信仰英勇牺牲的事迹时,我的心里也一次又一次被洗礼。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我们身处在一个富足强盛的新时代,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牺牲和奉献换来的。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让红色光辉照进你我心中
■合肥蜀山烈士陵园讲解员 张道鑫
与红色讲解员这份职业结缘,还要从我儿时的经历讲起。我的童年是在东北黑龙江度过的,那时年幼的我还不能完全读懂课本上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含义,也不明白为什么每当大人们听到《英雄赞歌》会忍不住流泪。直到8岁那年,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8·4毒气事件发生,看到侵华日军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给国人造成的伤害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书本上记录的场景离我这么近,我感到害怕和愤怒。
从那时起,图书馆和纪念馆成了我常去的地方。辛亥革命到全民抗战,再到解放战争,无数舍生取义的英雄和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我内心想要传播英雄故事的使命感。
学生时期,我积极参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学时,我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演讲比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大学时,我参与策划、组织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公祭日”南京高校分会场语言类节目,采访烈士家属做成“口述史”,一点一点挖掘历史印记,一步一步传承红色血脉。
大学毕业后,我从事过多种职业,可那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总在我的心底翻涌,那些壮烈牺牲的鲜活面容总在我的眼前浮现。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走上专职红色讲解之路。
从事讲解工作3年来,我参与出版了2本红色书籍,也撰写了10多万字的讲解词。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讲解,是在合肥市延乔路旁,为往来群众介绍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的事迹。记得那天下着小雨,但我还是被听讲解的群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看着大家神情肃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路走来,无论是馆内讲解、街头宣讲、走进校园还是参加比赛,都让我深切意识到,红色讲解员并非是见字发声的机器,而是红色精神和英烈事迹的传播者,也是一面镜子,要将这束动人心弦的光反射出去的,照亮更多的人。
如今,20年过去了,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害怕和愤怒的孩童,开始读懂课本上那段峥嵘岁月,也会在听到《英雄赞歌》时热泪盈眶。作为新时代的红色讲解员,我将不忘初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讲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的奋斗故事,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传播英烈故事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让红色的种子生根发芽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 谢 添
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对我来说并非偶然。我的太爷爷是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在湘江战役。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太爷爷的故事,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为了追寻太爷爷的红色足迹,我开始了解更多红色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瑞金这片红土圣地,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苏区精神,成为哺育苏区人民的精神力量。而我,作为烈士的后代,作为红土地上的一名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早已成为融入血脉的信仰和使命。
2021年,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被借调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社会各界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
为了讲好党史,我查阅了数十万字的资料、背诵了3万余字的讲解词,一遍又一遍模拟讲解、熟悉展品,研究走位、手势,力求完美呈现。那一年,我累计为5万人次讲解党史。
这段借调经历让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党史知识,也提升了讲解水平。因出色完成各项讲解任务,我被授予“金牌讲解员”称号。这些都成为了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回到家乡后,我继续扎根讲解一线,深入学校、军营、乡村、社区,宣讲红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面对听众,我都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对红色文化的渴求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记得有一次,我馆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到一所乡村学校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充满了崇敬之情。宣讲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我说:“姐姐,我以后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勇敢,为祖国建设作贡献!”那一刻,我知道,红色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宣讲红色故事,我不仅是一个传播者,更是一个学习者。每次准备宣讲内容时,我都会深入研究历史资料,挖掘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到普通个体的奋斗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力量,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也让我更有动力将其讲给更多人。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芒。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