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简介】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上大夫、相国、上将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建筑家。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殚精竭虑,完成兴越灭吴大业后,毅然辞官,泛舟至齐,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自号朱公,人称陶朱公。经商有道,成为亿万富翁。十九年三散千金,资助穷人。被认为是中华慈善鼻祖,尊其为财神。范蠡德才兼备,大智大勇,事必成功。一生轰轰烈烈,业绩辉煌。被认为是一生没有明显缺点的千古完人。
夏廷献先生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199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副刊刊登其文章《想起了“巨万”范蠡》,被认为是当代研究范蠡第一声;1994年7月北京《新剧本》杂志头题刊登其六幕历史话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名为“商圣”的第一人,并被社会所接受;1996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其长篇纪实文学《范蠡》,2006年1月再版(2023年10月被盗版);1999年台湾中天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2018年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印刷其著作《百问百答说范蠡——华夏兴国富家第一人》受到范蠡文化研究者们的欢迎;1997年开始出席多地范蠡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专题会议或提供论文。夏廷献作为范蠡文化资深研究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新近撰写了提纲式的 “万字文”。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予刊登,以飨读者。
在中国漫长历史涌现的“人杰鬼雄”中,2500年前的越国相国(总理)、上将军防长、巨万富翁、被史圣司马迁高度称赞、寿终正寝的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范蠡。是最值得当今社会结构塔尖层人物——高官、将军、企业家学习效法的。 一个有文化有能力有追求的人,一生至少要干一件漂亮事,才不枉来世间走一趟。下面提纲式介绍的范蠡在从政、统军、经商三个方面都干得很漂亮。其他方面,例如外交、建筑、教育等也都干得很漂亮,被后人誉为千古完人。拙著《百问百答说范蠡》中有所介绍,这里不赘述。
其一,从政:是辅佐勾践没有二心的智囊人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学好文才武艺,出售给帝王,让君主像尧舜一样贤明清正,使国强民富风俗淳厚)。这是自打有国家政体之后,平民阶级有志青年的追求。范蠡走的也是这条路,当他集文武艺医一身,在官场黑暗的楚国得不到使用时,便和宛邑(南阳县)令文种一起,千里迢迢,投奔人才缺乏的东南一隅越国。开始辅佐越王,殚精竭力,成全勾践,从无二心。
表现在以下四个大方面:
(一)力挽狂澜使越国免于灭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勾践接位之机,率三万精兵南下灭越。“客卿”身份的范蠡得知越国朝堂群臣一片投降之声,挺身而出,说服勾践举起抗吴大旗,采取全国紧急动员、“三百死囚乱吴军阵”的战术,在吴越边境檇(zui)李一举打败吴军。越将刺伤阖闾,导致流血过多而亡。越国取得胜利,避免了灭国。
(二)极力斡旋使越国保存国土国号王号
公元前496年,勾践在庸将石买撺掇下,不顾范蠡等文臣武将的竭力反对,发起对吴战争,被强大的吴军打败,溃不成军。范蠡奉王后旨,亲赴前线,斩杀石买,聚拢队伍,到会稽山固守。面对夫差、伍子胥、伯嚭(pi)十万大军围困,范蠡采取:对外示弱、利用伯嚭、分化伍子胥、说服夫差同意讲和;对内稳住勾践、说服王后、请文种去议和,最后签订了越王入吴为奴三年、保留越国土、国号、王号的停战条约。
(三)随机应变保存了勾践性命得以返国
范蠡陪同勾践入吴,施展了自己随机应变的本领,在极其艰难、生死一瞬间的三年为奴生活中,保全了勾践性命,全身返国。范蠡做的主要工作是:(1)制定了“入吴方略”:保命为上、返国为上;(2)利用矛盾,把勾践的生死压在与伍子胥有矛盾的吴国太宰(最高行政长官)主和派伯嚭头上;(3)随机应变,采取多种办法满足夫差虚荣心;(4)开导勾践,做到昼无怨恨之色,夜无愁叹之声,用恭顺态度迷惑夫差;(5)拒绝勾践、伍子胥对自己的诱逼,铁心追随勾践;(6)实施“勾践尝夫差大便诊病”的天下第一绝计,攻下夫差之心,使勾践得以返国。
(四)竭尽全力辅佐勾践复兴越国灭掉吴国
勾践夫妇返国后,范蠡得到勾践信任,被封为相国——当上了总理,范蠡由此开始施展治国治军的才华, 主要做法是:(1)高举大王旗帜,赢得上下信任,保证了政令军令畅通;(2)着眼天时地利,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考虑,把首都从诸暨迁到会稽(今绍兴),并亲自设计组织建设并搬迁 ,使“要塞”性质的新都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标志性建筑”;(3)制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颁发的鼓励生育文件(详情略),增加人口,解决劳力和兵员问题。颁布了免去七年农业税的政府令,使越国成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的地方;(4)培训美女谍侠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迷惑敌方统帅,传递绝密情报,使越国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5)按经济规律治理国家,提升综合国力,范蠡把发现的“八•三调控律”用于经济活动中,调动了农民种地、商人经商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关于“八•三调控律”问题,在《百问百答说范蠡》中有专题阐述)。“修之十年”终于达到“国富”民强;(6)备战备粮,积聚灭吴军力。范蠡基本从零起步,悄悄募兵,打造了一支全新的富有战斗力的陆师和水师,被后人形容为“三千越甲可吞吴”。同时,还大量储备粮草;(7)示弱臣服,采取各种手段麻痹吴国君臣;使夫差感到越国很是忠诚,放心北上伐齐;(8)匿声抗吴,说服勾践不图盟主虚名。深受强吴之害的楚、蔡、陈、齐、鲁、郑诸国欲结盟抗吴,推举受害最烈,受苦最重,受辱最深的勾践做盟主,夹击吴国。勾践报仇心切,很想接受。范蠡用大量事实说服勾践收了当盟主的心。当时如果勾践应允当盟主,当上之日,就是灭亡之时——夫差决不会容忍的;(9)规劝勾践,落实韬光养晦大战略。范蠡当上总理后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兴越灭吴大战略并配以各种政策法规。越国开始兴旺起来后,勾践报仇雪耻对吴出兵的思想急剧抬头。范蠡不怕丢官,不怕掉脑袋,五次规劝勾践条件还不成熟、不要轻易出兵伐吴,使二十年的大战略一直贯彻到底;(10)抓住战机,三战歼灭吴国。三战如何打的,时间、地点、军队数量、双方将领、战法等,拙著《百问百答说范蠡》第21个问答以及1996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的《范蠡》均有详细介绍 。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从始到终,有这么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铁心追随,保护越王。以上说的:力挽狂澜使越国免于灭国;极力斡旋使越国保存国号王号;随机应变保存了勾践性命得以返国。尤其是在勾践、伍子胥威逼范蠡离开勾践给予重用、若不同意就斩杀的情况下,范蠡依然决定跟随勾践,表现出了威武不屈绝不背主求荣的为人骨气。
二是摆正位置,忠实履职。范蠡清楚的知道,勾践是君主——是国家的“法人代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总理”,他的思想理论能力水平虽然都高于勾践,但他摆正了自己位置,对勾践毕恭毕敬。自己的主意只有勾践点头,他才变成政策措施落地,取得成效后,言功在大王。在勾践急于复仇发兵攻吴和想当抗吴盟主时,他冒着杀头危险规劝说服勾践,忠实履行了相国职责。
三是看透世事,功成身退。范蠡到越国后由平民、士、大夫、上大夫一直到相国,一人之下,百官之上,声名显赫。他决定辞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条:(1)兴越灭吴使命已经圆满完成,勾践已经成为华夏东南地区的“霸主”,下一仗会是楚国,他不能像伍子胥那样领兵攻打母国,遭人诟病;(2)治国成功,才未用尽,转移战场,经商富家,接济穷人,示范天下;(3)居官至相,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且勾践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人,不走就有杀身之祸(文种没有听从他马上撤离的提醒被勾践赐死)。
四,看重情义,好聚好散。勾践风闻他要走的消息后,表态把一半国土分给他——相当诱惑人。范蠡还是悄悄走了。以范蠡的能力、身份、地位、功勋,尤其是掌握一呼百应的越国水陆精兵,如果有异心,一句话就可以推翻勾践,拿下全部国土。范蠡看重勾践为自己施展人生抱负提供了舞台和多年相处的情义,好聚好散,没有采取激烈手段,趁勾践在姑苏台大摆筵席庆功的时候,带个别随从,乘舟离开。在“春秋无义战”“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年代,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君臣相处规律,面对生死局面,选择了回避。从为人处事上说,非常了不起。他出走后,勾践对他不放心,怕他为别国效劳对自己不利,派刺客追杀他。他也没有采取报复行动,只是从齐国海边迁到内地。对勾践做到了仁至义尽,彰显了信义侠义的君子之风。不像历史上如王莽那样的小人,君主提拔他上去,他却把朝廷推翻,自己建立“新朝”当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大致有三种:一是反目成仇,肉体消灭对方,残酷血腥;二是“愚忠”到底,像诸葛亮那样对待扶不起的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统治者最喜欢最提倡的臣下“标准”;三是好聚好散。作臣下时,兢兢业业,履行职责。不愿继续服务时,悄然身退,不伤害君主。范蠡对勾践,就是这样做的,这其实是为处理君臣关系提供了一种范例(这一点过去重视不够),西汉谋臣张良对刘邦是这么做的,明朝刘伯温对朱元璋也是这样做。都保持了“温情关系”,得以寿终正寝。
其二,统军:是中国积极战略防御理论的奠基人
范蠡作为上将军,统军(治军强军),最终达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实战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根据越弱吴强的实际,践行老子“以柔克刚”思想,实行积极战略防御——积极备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范蠡始终把握长期的复杂的斗争过程,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最终实施战略决战,通过“三大战役”,实现了灭吴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达到了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完胜”。
范蠡的积极战略防御理论和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主张以守待攻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文种劝阻,坚持出兵伐吴,夫椒一战,全军溃败,剩余少数兵力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范蠡建议勾践以退待进,求和图存,只要能保存国土国号王号,就能赢得转机,事后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入吴为奴三年返国卧薪尝胆使越国恢复元气、勾践急于报仇雪恨之时,范蠡认为条件还不具备,切不可主动发起进攻,而应等待时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不要和别人挑起干戈、战争。因为“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时机不成熟,盲目进攻.就会“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必然招致惨重失败——“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顽强地坚持以守待攻、后发制人的战略主张。范蠡主张作战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被孟子整理引用,后人沿用,成为兵法经典格言。
(二)立足持久防御
《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认为吴国强敌在前,随时可能发动突然袭击。越国弱小,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立足持久防御——“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固守,必以应难”。《国语》记载,当时越国之地,只有百里之域。在这么小的地盘上和地大物博军力强大的吴国抗衡,范蠡除了在政治上采取多种举措首先规劝勾践树立持久防御全面戒备的思想外,还亲自勘查地形,把新都修筑成“一圆三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在城外高地修筑了“固城”(小长城)——军事指挥所和观察吴军动静的瞭望台。在越吴边境地区,建立了信息传递系统的“烽火台”。这比秦始皇修长城建烽火台早280多年。
(三)重视战争准备
范蠡认为要战胜强吴,一要兵强,二要粮足,而只有粮足才能兵强——“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兼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越绝书》)。为此,他采取了鼓励生育和免赋税政策,使越国走上人丁兴旺国库充实的康庄之路,为灭吴战争奠定了人力财力物力基础。
(四)提高军队质量
范蠡认为,决战决胜的战力取决于军队质量——“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吴越春秋》)。“工”字有精细、善于、长于、功夫等含义。范蠡的意思是说,行军打仗的胜败,取决于平时对军队建设下的功夫。他采取的措施:一是以赏罚严明手段培训精兵——“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国语•越语》),把兵培养成把“矢石”当成“饮料”喝——笑对牺牲、不怕死亡、斗志极其旺盛的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号称五霸”(《史记》)。二是大力建造“舟师”,先后在北部湾(今杭州湾)修造楼船等大小战船300多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军之一。三是引进老家南阳铸造剑戟技术,打造先进兵器。最终越军以少于吴军的兵力打败吴军,除了战略战术正确外,也得益于兵员素质和武器质量上都优于吴军。范蠡给勾践监造的自用剑,1965年从地下挖出,还锋利如初,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五)隐蔽战略意图
范蠡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消灭吴国。但这个意图不能让吴王夫差察觉。夫差一旦察觉,挥师南下,越国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为此,范蠡制订了“示弱臣服”策略,采取多种举措隐蔽战略企图。一是劝谏勾践“大王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切勿轻举妄动,以免警醒敌人,功亏一篑;二是在会稽城南广建谷仓,空而不用,以示国库空虚,迷惑吴人耳目;三是把历次战争留下的残疾孤儿集中供养,掩盖募兵行动(吴国怀疑募兵时,以此搪塞);四是得知吴王要开北达沂水、西至济水、通湖汇江的邗(han)沟(注:京杭大运河前身),问鼎中原,即派一万民工相助。夫差对越国的举动十分满意,感到勾践很是忠诚;五是得知吴王要伐齐国,即派一名老将军率三千弱兵予以协助,谎称是举国之兵,夫差感到越国不足为虑,放心北上。
(六)主动瓦解敌人
范蠡认识到,改变敌强我弱的被动态势,必须想方设法发挥己方的现有力量,主动地削弱敌人的现实力量——“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逐步化被动为主动,积累小主动为大主动——决战主动。他采用了文种的“灭吴术”,主要是用钱币珍宝贿赂吴国君臣——麻痹心;高价收购吴国粮食——虚其国;送美女给吴国君臣——乱其谋;遣巧工送良材给吴国造宫殿——耗其财;派谀臣打入吴国内部——蛊惑人;利用内线离间夫差与主将伍子胥的关系——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去掉了范蠡的强大对手。吴国没有了具有丰富治军和作战经验的伍子胥,军队便失去了战力,离全军溃败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灭吴的实践证明,范蠡主动瓦解敌人力量的做法非常成功。
(七)善于捕捉战机
范蠡认为,一旦遇到有利时机,就要适时转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绝不能犹豫不决,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去进攻敌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不及。”——要像救火追逃亡人那样抓住时间,如果错过了有利时机,就会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利。公元前482年,夫差出动全国陆师水师主力北上争霸,范蠡认为吴国国内空虚,时机已到,建议勾践攻吴。于是,范蠡率水师,由海上入淮,在洪泽湖断夫差归路;勾践率陆师主力歼吴都姑苏守军,杀吴太子友。范蠡和勾践两军会合后,与吴军在太湖决战,大伤吴国元气,迫使夫差求和罢兵。公元前477年,吴国遭遇天灾,粮食歉收,夫差裁军,战备松弛,甚至还令部分军队自谋生计。范蠡和勾践再度率领五万大军攻吴,首战于“笠泽”(古河道,今苏州南),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消灭吴军大半,将夫差围困在姑苏。
(八)追求完胜效果
范蠡将夫差围困在姑苏后,考虑到伍子胥建造的姑苏城防极其坚固,先是采取“围而不攻”战术,避免越军伤亡,让吴军在孤城中自耗;再是采取“引蛇出洞”战术,撤离部队,让夫差主动钻进预先布置的“口袋”——事先设下“破城机关”的“越城”;三是采取“追穷寇”战术,把夫差等少数人逼上难有藏身之处的姑苏山头。公元前 473年,夫差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学当年勾践议和求生。勾践想起当年夫差曾经赦免过自己,打算同意夫差请求。范蠡劝道:“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反对讲和,以免留下后患。勾践令范蠡处置,范蠡又用同样道理说服夫差——当年天赐越国给你,你不取以至于此。夫差只好自刎。夫差一死,吴军吴国彻底灭亡。范蠡达到了彻底干净消灭敌军——完胜的战争目标,以富国强兵灭掉吴国的壮举跻身于中国伟大军事家行列。
范蠡在治军强军过程中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重视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突出忠君、爱国、守纪、勇敢、技精的教育和培训,把兵培养成把“矢石”当成“饮料”喝——笑对牺牲、不怕死亡、斗志极其旺盛的战士。二是身教重于言教每战必身先士卒。范蠡不仅是统帅、是军师,也是战士。他甚至冲到第一线去亲自格斗或击鼓鼓舞将士前进。吴王夫差就是范蠡率军攻上山头找到夫差,亲自用剑锋威逼夫差自刎后组织士兵埋葬的。三是十分重视打造水军。范蠡是史载明确的直接在东海(今杭州湾)打造水师的第一人。他组建了一支越国从来没有的“水军”。舟师甲士有两万多人,建造楼船五艘,小、中、大三种翼船三百艘。在太湖开创了水陆联合作战先例。可以认为范蠡是中国海军鼻祖,起码是鼻祖之一。四是重视情报战做到了知己知彼。范蠡把村姑西施培训成高级谍侠送给夫差,使夫差荒废朝政、先疏远后赐死忠臣能臣伍子胥、重用贪官庸将伯嚭。范蠡从西施传回的吴国重要军事行动情报中,及时采取对策,几次躲过危险,最终取得胜利。范蠡在兴越灭吴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后发制人的积极战略防御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一些观点被兵学著作所引用,他的以弱胜强实践鼓舞和成就了一些将军。他的敛声静气、韬光养晦、积极防御、以弱胜强,对于我们今天治军强军仍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三,经商: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创华夏慈善文化的第一人
范蠡大约是43岁时从越国乘船北上到齐国经商。从事与民生有关的晒盐捕鱼、淡水养殖、五畜饲养、皮毛加工、边境商贸、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草药等多种经营。他吸收了儒家的道德经商、道家的追求高尚、兵家的适时造势等智慧,依靠自己的诚信、沟通、服务,赢得了周边国家民众的信任,在自然经济时代,播下了商品交易的火种,发现总结践行市场营销的规律,不仅成为空前的巨万富翁,也树立了经商道德的楷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同代人甚至现代人都不可企及的境界。《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对范蠡概括了这样一段话:“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在经商的过程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
(一)依法经商,合规经营
合法合规经营,是民营企业家首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蠡是姜太公、管仲之后,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有思想理论,更有实际行动——是个“行动派”。范蠡辞官经商建立实体经济组织后,在商业领域除了遵守陶地和经商(物流)所到的各个国家的法规外,他还在内部制订和推行了《陶朱公商训》《陶朱公经商十八法》《陶朱公经商十二戒》等法规性质的守则(这里略),依法依规开展商业活动。从而保证了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二)诚信经营,货真价实
作为生产商品的民营企业主,诚实守信,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信息和商品实物,是商家重要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商家的声誉和事业的兴旺发达。关于货真价实,范蠡提出“务完物”的要求或曰标准。所谓“务完物”,就是务必使用真材实料、制作的、出售的物品,务必品相精美、质量优异。这是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稳定消费者信心、营造消费安全环境、扩大市场规模的核心问题。范蠡“务完物”的要求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口碑,赢得了消费者,赢得了市场,尽管范蠡什利取其一(通行规则是取二),仍然获得了利润。“务完物”的思想被后人继承,逐步演变成了商界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物美价廉,有假包换”的通俗化口语和招牌。
(三)善待员工,拴心凝魂
民营企业家善待自己员工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保障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途径。范蠡之所以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能够三散千金,是他关心并解决麾下员工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结果。他在陶地建立“陶朱公庄园”后,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薪资,提供住房,组建家庭,适时培训,提高素养,学习技能,把陶地建设成了安居乐业、市场繁荣、文明昌盛、人们向往的“经济社会特区”,在周边国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猗顿就从鲁国跑去取经了嘛。过几年还把大家一起赚来的千金,无偿分发给大家。一散千金,二散千金,三散千金。范蠡这样做的结果,彰显了人格魅力;树立了楷模形象;营造了“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的特区文化环境。员工们日子好了,感觉跟着范蠡有干头,有盼头。自然愿意跟着范蠡干,努力施展自己本领,陶朱事业自然兴旺发达。
(四)参与慈善,扶贫济困
民营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扶贫济困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蠡帮助鲁国穷汉猗顿发家致富,三散千金资助日子比他差的人,都是扶贫济困的慈善行为。范蠡的做法, 开创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口皆碑。以至于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史学家司马迁都受到了感动,把汉语言文字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德”字送给了他,赞赏他三散千金帮助身边和周边穷人的崇高行为是“富行其德”。民间把他当“财神爷”敬,敬奉他为“民商鼻祖”、“慈善鼻祖”,是对他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行为发自内心的推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范蠡三散千金的慈善行为,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持久。十九年之中,规模性散发千金搞了三次,个别的不知道有多少——穷汉猗顿是记录的个例;二是扶贫。三散千金的对象是困难兄弟和周围的穷朋友。而不是去攀富——为了个人目的把钱送给不需要的地方或本来就很富裕的人;三是驻地。范蠡三散千金,就是散给他所在的“陶地”居民,没有散给外地、更没有有散给外国。范蠡做慈善的“持久、扶贫、驻地”三原则,非常重要,是承担先富带后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现实意义。
君不见,如今有所谓的民营大老板,不扶贫专攀富——把在中国赚到的大把钱——劳动者的血汗钱,捐赠给十分富裕的外国!还有的人不是把钱用在驻地搞建设,而是把钱转移出了中国。有位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民营老板,赚了中国大量的钱,不在中国承担社会责任,把高端产品无偿捐赠美军获得美军奖赏。此人大言不惭地说,不在乎社会评价,只在乎自己后世子孙的评价(此人可能没有读过或者是忘了秦桧后裔、乾隆十七年状元秦大士在杭州岳飞墓前的诗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当然,个人赚了钱怎么用是个人的事,不好置喙。但作为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总还要想一想自己的钱是在哪儿赚来的?取之于民没有用之于民,也就罢了,但不能资助一直霸凌中国总想灭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吧。如果不能改弦易张,遭到国人的唾弃,是早晚的事。
范蠡辞官经商成为巨万富翁的过程中有这么“四个开先河”的突出特点。
一是开创了相国、上将军一级高官辞官经商的先河。中外顶级高端乃至圣贤没有哪个人能够放弃高官厚禄从事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农商工作。范蠡作为平民熬到越国相国、上将军,是极其不容易的。他毅然决然抛弃,从头开始,从事“仕农工商”社会最低阶级的职业,是划破“官本位”传统社会意识的空前壮举,是平民思想在最高境界的回归。
二是开创了“当官不发财,发财不靠官”的“官德”“商德”先河。在“官商勾结发财”现象泛滥的历史长河中,范蠡没有利用相国、上将军身份营销赚钱,始终以个体民商身份活跃于商场,管理自己的企业,直到终老,这是需要有强大“定力”的。这个定力使范蠡生前身后都享有至高的清正声誉。
三是开创了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先河。“均贫富”是历史上农民造反的起因和动力。因此,先富者只有帮助贫者,使其也富裕起来——也就是说,走共同富裕之路,缩小贫富差距,社会才能稳定,富者也才能惬意安享富裕生活,而不是提心吊胆,度日如年。范蠡认识到了共同富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三散千金,帮助“陶”地乃至周边国家的穷人(例如鲁国的穷汉猗顿),使“陶”地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向往的地方。人们尊敬陶朱公,爱护陶朱公,他自然也能够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范蠡主动承担先富带后富社会责任的思想和做法,具有现实意义,特别值得当代民营企业家思考和效法。
四是开创了华夏慈善文化先河。范蠡十九年三散千金帮助穷人,具有慈善文化内涵的“四性”:(1)主观上的自愿性 。范蠡三散千金,没有国家行政机构号召他;没有“陶朱公庄园”员工督促他;也没有同行老板动员他,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动。(2)客观上的利他性。范蠡无偿三散千金、资助比他穷的人,帮助穷汉猗顿致富,不求受助者的回报,营造了“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使他所在的陶地社会呈现了稳定和谐的状态,体现了人格平等,展现了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慈善文化的核心。(3)实践上的长期性。范蠡三散千金的时间,司马迁说是“十九年 ”,也就是说范蠡先到齐国沿海、后到陶地经商的十九年时间直到终老,一直自觉主动地做着慈善。时间应该说是长期的,是很不容易的。(4)范围上的广泛性。范蠡不仅三次把千金散给员工和陶地的穷人,还资助鲁国穷汉猗顿饲养五畜致富,达到王公贵族水平。相信他一定资助过其他国人,只是猗顿比较典型,才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范蠡做慈善的“四性”,可说是慈善文化的内涵乃至核心。范蠡之后,慈善文化无论如何发展,也都没有跑出“四性”范围。由此完全可以说,范蠡以三散千金和资助穷汉猗顿致富的实践,为华夏慈善文化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也可以说范蠡是奠定华夏慈善文化思想理论基础的第一人。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希望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能够不断涌现出像范蠡这样的大慈善家,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目前看,“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是 “范蠡式”的当代民营企业家,值得点赞!概而言之,范蠡从政,是极品总理;统军是极品上将;经商,是极品企业家。这“三个极品”看起来“高大上”,其实是他不忘初心、坚守本分、摆正位置、认真做事的结果。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关键是“知行合一”。
平民出身的范蠡跻身越国最高层,华丽转身成为道德型的富翁,被时人和后人所尊重所纪念,特别值得当今的高官、将军、民营企业家学习效法。
(作者: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退役海军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