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延安瞻仰七大旧址,参观革命纪念馆,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这也给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挖掘和宣传延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延安故事,为文化强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黄河长江孕育的远古文明,到秦汉唐宋元明清,再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形成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它不仅有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儒家哲学、丝绸瓷器,更包含了自强不息、扶困积弱、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等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爱得深沉,他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自己的热爱和尊崇。他说:“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它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全球华人同根同祖的见证,守护好精神标识,传承好弘扬好历史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延安人的使命和责任。
中华文化不仅用它的博大和宽厚养育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始终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处。上演了玄奘取经、鉴真东渡、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文化交流史上的千古佳话。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来到良渚遗址考察调研时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每种文明都各有其特色,各种文明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形式搞文化输出、文化殖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歪曲历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大障碍。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治国,必先去其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知史爱国”,只有了解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热爱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激发起全体中国人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才能激荡起磅礴的奋进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用有效方式揭露并坚决反对美西方的阴谋,教育广大群众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文化自信心,守好我们的文化主阵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中所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秉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战胜了前进道路上无数艰难险阻,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变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红色文化的根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方向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航向。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欣欣向荣。从那时到起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时代变了,但我们的使命和追求没有变,红色文化里有我们的初心,有我们的骨气和底气。为使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顺利实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新时代里我们更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先烈的故事,讲好革命的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把红色故事讲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让红色血脉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和发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的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延安的窑洞里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所独有的红色文化的根脉,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弘扬。
三、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窑洞里的故事火起来,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延安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延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淀,这里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这里有黄龙人头盖骨化石,有4500年前的城池芦山峁。周秦汉唐这里是护卫京畿长安咸阳的屏障,宋元明清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边关要塞。这里有秦直道、长城、石窟,有杜甫、张载、范仲淹。尽管延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工作者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但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多仍然藏在历史典籍里,没有被更多人所熟知。因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更多的人感知灿烂历史、认同文化传统,是延安的历史文化工作者要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国宝档案》《典籍里的中国》《方志中国》等文化节目持续火爆,燃起了无数人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成为利用历史典籍讲好历史故事的生动典范。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近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学习书院、市图书馆、区图书馆设置了地方志展示区域,策划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方志里的延安》等等,尝试用各种方式把藏在方志里的延安故事展示出来,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人认识志书的价值,养成读志、用志的习惯,让地方志真正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延安的红色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这里有445处革命旧址,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延安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张思德精神的发祥地,是红色文化的宝库。延安的窑洞里不仅有马列主义,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红色文化。这些年,广大党史工作者、延安精神研究者以及干部教育工作者在挖掘整理党史资料,开发红色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新媒体等各种途径,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延安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但这块富矿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开发,还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寻求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延安文化工作者对延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有着天然的感情,基于这种感情,需要我们潜下心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古籍里看似冰冷、生涩的文字中、浩瀚的党史资料中跃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隐藏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史实,如何让它恢复应有的温度,更加鲜活和易于为大众所接受,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热情去进行再度创作。讲好故事需要有技巧,要遵循和探索传播规律,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在打动自己的同时感染别人的效果。历史文化工作看似是一份枯燥的工作,但它更是一片需要仰望的星空。心中有梦想,脚下才有力量,只有我们用心用情,延安故事、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触动灵魂、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