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陵晚报》介绍,英雄徐洪刚已从西藏退休。
30多年前,徐洪刚同志勇斗歹徒,身中14刀,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徐洪刚同志是云南省彝良县洛旺乡人,生于1971年3月,1990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保卫股干事,团副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10月,带着病体的徐洪刚同志,主动请缨到西藏守边,担任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副政委,坚守高原,照片中的他明显苍老不少。
不久前,身着便装的徐洪刚同志通过家乡媒体,诚邀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到家乡,感受乌蒙大地的独特魅力!
向“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同志致敬!《中华魂》网特转发《解放军报》对徐洪刚的报道。
相关链接:
乌蒙的儿子 铁军的后代——“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的成长足迹
刚刚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称号的徐洪刚,用鲜血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英雄的壮举发生在瞬间,瞬间的辉煌也揭示了英雄人生的真谛。目睹现场的一位教育工作者,透过徐洪刚英勇非凡的壮举敏锐地感到:“这定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定是个有着正确人生追求的人。在多种价值取向交相碰撞的今天,能有这样的觉悟,他的成长经历一定不平凡。”
冒着寒风,记者远涉英雄家乡,踏访英雄的部队,探寻英雄成长的足迹,那位教育工作者的判断得到验证。
长征路上起步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诗中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磅礴诗句,乌蒙山就是徐洪刚的家乡。
滔沼的白水江在徐洪刚家门前打了个弯,便绕着乌蒙山逶迤而去。乌蒙,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5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慷慨就义的“工运先锋”刘平楷烈士,从奴隶成为我军著名将领的罗炳辉将军……乌蒙人民把这些英雄编成故事、歌谣,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徐洪刚曾在笔记本上抄下罗将军写于1942年的一段话:“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一切利益,最热忱努力拼命地为正义、公道、人类的幸福而斗争。”如果说人生是一曲交响乐的话,那么,这思想品格的启蒙给徐洪刚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也曾有一段时间,乌蒙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也能听到“跟着感觉走”的声音。徐洪刚看到儿时的朋友有的不好好上学,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学坏,就在“跟着感觉走”后面加上一句“越走越糊涂”。妈妈知道了,很高兴,说:“你做得对!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日有余啊!”他家乡的彝良县人武部胡政委介绍说:“徐洪刚在家时,乡亲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他放学后,经常带着小伙伴们到乡敬老院打水扫地;上学的路上,经常早早地等在河边,背着比他小的同学过河;还救过落水的儿童……”
1990年,徐洪刚家乡涌现出一位英雄孔凡松,他是彝良县一个乡的人武部长,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勇斗歹徒,英勇献身。因为孔凡松生前是徐洪刚参加民兵集训的连长,他的牺牲对徐洪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一夜间似乎成熟了许多。他学着孔凡松的样子,一有空就跑到村上的几户军烈属家里,帮助担水劈柴,干这干那。就这样,徐洪刚自觉地从革命前辈、从曾经当兵的父亲、伯伯、叔叔身上,从身边的英雄身上学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道理。
金桔黄了一茬又一茬。徐洪刚终于盼到了当兵的年龄。红色的土地年年参军“热”,母亲领着他连续3年报名应征,不知跑了多少山路,直到1990年底,他才穿上了新军装,圆了他的“绿色梦”。
入伍前几天,他省下探亲访友的时间跑到40公里外的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参观。在这里,他又重温了罗将军的那句名言。
红色沃土烧炼出的一块“砖”,嵌入了钢铁长城!
红军团里成长
徐洪刚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从白水河畔来到黄河岸边的某红军团。火车站,大喇叭传出欢迎新战友的话语热情洋溢;军营里温暖如春……徐洪刚激动万分。当晚,他遥望南天,向亲人和朋友发去了一沓家信:你们不是经常念明从咱家门口走过的红军哪去了吗?我现在就在这个部队当兵。真幸运啊!
这个团的历史确实值得他的战士骄傲。这是一支素有“铁军”之称的红军团队:参加过秋收起义,我军支部建在连上最早在该团实行;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张辉瓒;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智取遵义;抗日战争中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从兴安岭打到海南岛。红军团的新一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创造了教育训练连年称雄夺冠的佳绩。
置身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浓厚氛围之中的徐洪刚,听的第一课是传统课,学的第一首歌是红军团团歌,听的第一个故事是团领导拿着“红菜盘”,讲长征中毛主席到该团和官兵同餐的故事。光荣传统的春风雨露,滋润着他的心田…
从红土地到红军团队,着实使徐洪刚感奋。他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兵还有啥说的?但他也曾因工作分配问题产生过思想波动。他在家练过武术,本想分到能练擒拿格斗的连队,学上三招两式,为将来退伍能当个合同警察打基础,但却被分到了通信连当了架线兵。班长阎孟桐发现了他的心事,和他促膝谈心,讲连队训练标兵的成长过程和通信兵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连队干部带他到团史陈列室,用“盘肠英雄”姜东海、黄继光式的英雄傅越强等英雄事迹教育他,使他感悟到,个人志趣固然应该珍惜,但要紧的是在个人志趣与部队建设需要不一致的时候,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转过“弯”后的徐洪刚,同年7月参加团通信专业集训,被评为“全优学员”。望着烫金的荣誉证书,他彻夜难眠。这是他在红军团队获得的第一份荣誉,也是他在军人旅途上迈出的有价值的第一步。他当兵第一年,又获得了两次荣誉:被团里评为“硬骨头战士”;受到嘉奖。
实践使徐洪刚看到了光荣传统的力量。他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拼命地吮吸光荣传统的营养。部队进行传统教育,组织学传统演讲,他积级参加;一次次组织学习师史、团史,他越学越提神,每次都有新收获;他还借来《铁军》、《铁军雄风》、《继承发扬传统保持红军本色》等反映本部队光辉战斗历程的书籍,读了一遍又一遍。
当社会上一些青年崇拜、追逐这“星”那“星”的时候,徐洪刚始终把革命先烈和英雄当作自己学习、效仿的星座。就在他作出见义勇为壮举前几天探家期间,一些学生时代的朋友海阔天空地谈起几大“天王”、几大“剑客”,并为徐洪刚对此不甚了了感到遗憾。徐洪刚却说:“如果这算遗憾,那么,不知道张思德、白求恩就叫可悲。”他把他崇拜的英模如数家珍地说出一大串,令朋友们叹服不已。
在宜宾住院时的一天下午,徐洪刚被人搀扶着去看“哪吒洞”,途经赵一曼纪念馆时,他眼睛一亮,突然不走了,对陪同他的人说:“我就在这里参观,你们去看“哪吒洞’吧。”两个小时后,陪同他的人看完“哪吒洞”返回,发现他还在认真地翻看着一本反映赵一曼生平的书籍,眼角挂着泪花。
这位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抗日女英雄,使徐洪刚激动不已。回到病房,他在日记本上写道:“赵一曼在狱中写给儿子的信,真是一部好教材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赵一曼那种高贵的革命气节,经受得住名利的严峻考验。”
做红军传统的传人,书写人生史册中最辉煌的篇章——成为徐洪刚的追求。
训练场上冶炼
在“铁军”部队当兵就要成为一块好钢!这是徐洪刚刻意追求的目标。以致于当社会上一部分人把增加人生的“含金量”视为时尚时,他语出惊人:军人只有追求高“含钢量”,自身的价值才能提高。
现场目睹过徐洪刚与4名歹徒搏斗场面的乘客,无不惊叹地说:“这种壮举,只有像他这样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才能完成!”当记者对他入伍3年的经历扫描后,便知道他是怎样在千锤百炼中一点一滴地增加自身“含钢量”的。
通信连官兵记得,徐洪刚为自己立下的“超强度训练”的规矩:攀登固定作业,别人做两次,他做4次;武装越野,按要求每人背一盘线,他背两盘;练投弹,连队要求每天挥臂100次,他却每天坚持挥臂200次,曾经挥断过两根麻绳和一根背包带;军体课目训练,按训练大纲规定的标准,通信兵比步兵低许多,然而,他却练出了能完成单、双杠1至8练习的本领,成为令步兵连队老大哥称赞的“杠上飞”。就这,他还嫌苦得不够,千方百计找苦吃。1992年的一个大雪飞扬的晚上,团里通往师部的电话线路出了故障,徐洪刚主动请战,承担查线任务。当时摩托车不在,战友们劝他等一会儿坐车去,他说:“不用了,风雪天更能磨练意志。”他带领一名战士扑进雪野。电线杆上结了一层冰,常常爬了一半就滑下来,每爬一根电线杆都要折腾几次。难爬也得爬!徐洪刚和电线杆子“硬”上了。就这样,他俩在风雪中跋涉了42公里,爬了30多根电线杆,终于排除了故障。回到连队时,他俩都成了身披冰雪铠甲的“金刚”。
徐洪刚把训练场当作锤炼自己钢铁意志的磨刀石,从不放过任何机会。一次,徐洪刚奉命到师教导队参加骨干集训。红军师的教导队是什么地方?领教过滋味的骨干们称它为“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这里的训练是高强度、高难度、高质量,不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休想过关。果然,没几天,有个别战士想打退堂鼓,徐洪刚说:“面对敌人的枪弹,泸定桥上的22名先烈能退回去吗?真正的军人就要在这样的地方摔打。这种学本领、练意志的好机会上哪儿去找?”
“作为一块好钢,就不能允许有半点“杂质’。”徐洪刚用这样的标准苛求自己。在教导队集训期间,他样样课目都过硬,唯独嗓音尖,细,喊口令不够浑厚洪亮。于是,他天天早起半个多小时,迎风在旷野里练口令。当时,他的军姿已经达到了队里规定的标准,但他觉得与他所崇拜的仪仗兵相比,差距还很大。一天,队里安排军姿训练。上午,他和战友们纹丝不动地站了3个小时,下午上课前,他感到胸口阵阵发疼,胃病又犯了。但他没吭声,照常参加训练。站了不长时间,他脸色腊黄,豆大的汗珠落下来,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突然,他眼前一黑,晕倒在地。教员见状,急忙将他唤醒,扶他到操场边稍稍休息后,徐洪刚又顽强地走到队列中去。教导队队长见此情景,大步走到队列前,激动地说:“这就是‘五铁’(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精神!这才是铁军的兵!”当场宣布给徐洪刚嘉奖。3个月下来,徐洪刚人累瘦了,嗓子喊哑了,却练出了一身过硬本领。捧回一张烫金的“优秀学员”证书。
在徐洪刚的成绩册里,记载着这样一串成绩:攀登固定,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是1分30秒,他的成绩却达到了44秒;单兵综合作业,大纲规定16分为优秀,他只用了12分15秒就可完成……所有的课目都超过了训练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参加师、团组织的训练考核,他经常是摘“金”而归,被官兵誉为“金牌战士”,连年被评为“训练标兵”、“优秀班长”。这是汗水浇灌出的丰硕果实,意志锤炼出的一块好“钢”。
危难关头“试金”
“我先上!”这既是徐洪刚从革命前辈那里吮吸到的传统精华,又是他作为铁军新一代最具有个性的鲜明写照。那还是他当兵前,一次上学的路上,小学生李明不慎滑入白水江中,岸边的同学一片惊叫,徐洪刚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不料被一股急流卷进漩涡。幸亏他水性好,使出浑身解数,才和李明一起脱离了险境。7年后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徐洪刚在完成了那辉煌的壮举之后,正躺在筠连县医院里养伤。忽然,收音机传出一个亲切感人的声音:“原谅您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弟不能前去看望,请允许我把这首歌献给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洪刚哥……”“…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深情柔和的旋律响起,电波载来李明情深意切的遥祝。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徐洪刚把“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标准努力付诸实践。一次他看到一个小学生躲在房檐下急得直哭。当弄清是因躲雨眼看要耽误按时上学时,他把自己的雨衣给他披上,背着他赶到1公里外的学校。又一次,徐洪刚见一老汉推车上坡上不去,便一口气帮着推上去。一个妇女见了,说“今天我算见到活雷锋了”,并让3岁的孩子以后要向这位解放军叔叔学。他入伍前学过按摩、针灸,只要有战友训练受了伤或是腰酸腿痛,他总是不顾劳累悉心为其解除痛苦。节假日,他还经常请假到驻地县医院,边拜师学艺边义务为病人服务。
徐洪刚疾恶如仇,在坏人坏事面前总是表现出他的那股子“刚”气。
1991年8月的一天,徐洪刚和本班战士胡可外出执行任务,碰到3个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正在欺负一个卖瓜老农。徐洪刚和小胡立即上前制止,并让他们向老农道歉,还拿出4元钱赔偿老农。旁边有人世故地说:“小兄弟,以后少管这样的事,这帮人厉害得很呢,当个儒夫算了。”徐洪刚说:“如果人人都成了懦夫,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丢光了!少一个儒夫就多一份正义。”那人内疚地说:“也是,多一个儒夫就多几个坏蛋。”
在1993年8月17日的壮举中,徐洪刚尽显英雄本色。4个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恶,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维护了正义。经鉴定,他身中14刀,其中胸部7刀,腹部1刀,左上臂2刀,右上臂1刀,右肩部1刀,左腋下1刀,右大腿1刀。靠近心脏的一处刀口深达8厘米,腹部裂口4厘米,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追拿歹徒50多米!
医院抢救时,为他抽出胸腔积血800毫升,做了三次大手术,抽掉了一根肋骨,摘除了脾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徐洪刚强忍剧痛,硬是没哼一声。但每当他从广播中听到为他点唱的《好人一生平安》、《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远方有人祝福你》等歌曲时,他才无声地淌着热泪。
记者在探寻徐洪刚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成长为人民英雄的足迹,感慨良多,但更发人深思的一点,还是他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让心灵之窗向阳光敞开!”
他把心灵之窗向阳光敞开,理想之光便点燃了他人生的火炬;他把心灵之窗向阳光敞开,人生的追求便得到校正与升华;他把心灵之窗向阳光敞开,灵魂便得到净化。
一个自觉承接阳光沐浴的人,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原载《解放军报》1994年2月6日一版头条,作者:闫金久、刘均孔、陈允传。徐洪刚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徐洪刚与张海迪的青春对话
80年代,张海迪谱写了一曲感人心扉的轮椅之歌,成为令人敬慕的青年楷模;90年代的今天,徐洪刚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热血壮歌,成为人们崇尚的时代英雄。2月16日下午,青年楷模与英雄战士相聚在济南。情与情交融,心与心相通,二人谈理想,话追求,倾诉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当徐洪刚将一束鲜花献给张海迪时,张海迪回赠给徐洪刚一艘自己制做的双桅木雕船。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徐洪刚双手接过木雕船,说:“海迪姐,这些年来,你影响和鼓舞了一代青年,也鼓舞了我。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张海迪谦逊地笑了笑说:“我能战胜病痛,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是因为从小就受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事迹的影响。”说着,她指着摆在书橱顶层的几十艘木雕船,寓意深刻地说:“你海迪姐今年39岁啦,我这些年的体会是,每个人就像一艘航船,只有树起理想的航标,才能不被这‘风’那‘浪’所左右,在人生的海洋里勇往直前,驶向光辉的彼岸。洪刚弟,你和与之搏斗的歹徒同是20多岁的年纪,他们成为社会的罪人,而你却成为时代的英雄,不也是这个理吗?”徐洪刚连连点头:“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年,处在改革开放年代,一些人在这‘风’那‘潮’中没有‘主心骨’,跟着感觉走,有的还陷入思想误区,我小时候有两个朋友就跟着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学坏了,我说这就叫跟着感觉走,越走越糊涂。只有树立了远大思想,才能永远不迷航。”
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法定和实施时,多种价值观念交相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会腐蚀人们的精神。那么,作为跨世纪的这一代青年人,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坐标?完成大学本科、研究生学业,获得硕士学位的张海迪,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颇为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着价值观念的变革,人们经济状况的多层次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虽然有时可以受到某些人的推崇,但它们是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除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绝不能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已、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来。前几天我听到这么一件事,一对青年男女恋爱不成,男方就凶残地毁了女方的容貌。像这类“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你得到的我要不择手段地据为已有”;还有见死不救、见危不扶、见难不帮的“看客”现象,都是极端追求“自我价值”所致。无论是雷锋、王杰,还是洪刚弟弟你的所作所为,都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把“自我价值”融汇到社会价值中去,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带头用崇高的价值观塑造人生,用奉献精神编织青春的花环。
对此,徐洪刚深有同感:商品价值观念绝不能与人生价值观划等号。一个中学生告诉我,他很仰慕“大款”、“大腕”,他说他们活得“蒲酒”、“气派”。现在有人提出有钱就是“英雄”,没钱就是狗熊,人的价值就要以“含金量”来衡量。一个人如果这么想、这么做,不就走到死胡同去了吗?我认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想自己,而应用自己的奉献去创造更多价值,让大家活得更美好。
有人说,张海迪和徐洪刚是不同时代的“幸运儿”,好事让他们碰上了。作为当事人,他俩是怎样看待“碰上”这一问题的呢?谈起这个问题,海迪显得特别激动:洪刚弟在事迹报告会上很平静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战士应该做的事。”生活中这种“应该做的事”很多,而有些人不是去做,而是回避、拒绝,当“看客”。有的地方,不是也发生过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吗?现在有的人一讲到“道德滑坡”一类的现象,就义愤填膺,而自己却不愿进入“角色”,不愿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建造道德的大厦。每一个人,作为个人,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建造道德大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又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做的事”人人都应该做好。我很赞赏人们在激动之余喊出的这句话:“弘扬正气,人人有责”;“弘扬正气,从我做起”。
“海迪姐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徐洪刚接着说:人们现在不是都在讲抓住机遇吗?我觉得,除了抓经济建设的机遇外,为人民做好事的机遇,奋斗的机遇,创造的机遇,拼搏的机遇,也一定要牢牢地抓住。
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强不息,赢得了一次次成功的机遇;徐洪刚在歹徒危及人民生命的关键时刻挺身一搏,成为时代英雄。正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奋斗、搏的机遇,才把生命推向了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机遇”就意味着率先垂范,“带头”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只要你愿付出更多代价,你也会成为时代的“幸运儿”,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如何对待荣誉,是活着的英雄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张海迪语重心长地说:洪刚弟,你才22岁,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同时又是一个面对荣誉的人,在这方面感受可能多一些。开始一下子被荣誉鲜花所包围时,原来很多熟悉的人突然间对我陌生了,我照样向他们微笑、握手,走在他们中间。荣誉是暂时的,人生是漫长的,奉献是无止境的。对人生理解得越深,越不会把眼前的荣誉看得过重。面对荣誉,决不能把自己当成一盆摆放的花,甚至背着荣誉的包袱停滞不前。如果不自觉地吸吮科学理论和革命传统的雨露,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再灿烂的荣誉之花,也会枯萎。洪刚弟,相信你在这方面一定比姐姐做得更好。徐洪刚诚恳地说:海迪姐,你这些年走的路已经告诉我该怎样做。你被团中央授予荣誉称号已有10多年了,你在轮椅上创作了13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还完成了大学本科、研究生的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为人民、为社会做了那么多有益的事。我身体比你健全得多,更有理由、有信心走好今后的路。徐洪刚越说越激动:“我不会把自己看大了,人民这样鼓励我,这更多的是对社会正义的期盼。我的荣誉和第二次生命,都是人民给的,我觉得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我始终记着江主席等军委领导接见我时的情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一定用奋斗、拼搏与奉献,答好这份“最难最难’的人生考卷。”
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此时眼里噙着泪花:“洪刚弟,说得好!有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叫‘我拿青春赌明天’,我们一起给它改两个字作为共勉我拿青春搏今天!”
(原载《解放军报》1994年2月24日一版头条,作者:闫金久、陈允传,获“全国首届五四好新闻”一等奖)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