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老有所为】王长远为红色人物写传记:退休20年,著述50部!

来源:中华魂 · 2024-12-10 14:09: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指出,希望广大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华魂》网开设『老有所为』专栏,敬请赐稿:(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近日,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书记王长远领衔创作的《延安精神在闻喜》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部33万字的图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述了闻喜儿女在延安时期工作、战斗、生活的33个动人故事;下卷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闻喜人民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33个感人故事。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旭明赞该书是“弘扬延安精神的一部力作”。

《延安精神在闻喜》是王长远工作室策划编著的第50部“红色图书”。

是什么原因促使王长远痴心编著“红色图书?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王长远的精神世界。

不忘父辈教诲 自觉挑起重担

三晋大地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河东闻喜更是一个英雄的家园。

王长远的父亲王寿山是一位传奇般的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寿山担任闻喜县抗日游击第九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他率部向日寇发起猛烈攻击,创造了夜袭闻喜火车站、岭西突围战、上丁歼灭战、捣毁铁路线、下丁反扫荡、围歼抢粮队等游击典型战例,使敌伪闻风丧胆。他先后参加战斗150余次,一次被捕入狱,六次脱险,八次身负重伤,两次死而复生,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小时候,王长远就经常趴在父亲的膝盖上听革命故事,既有父亲的亲身经历,也有河东共产党人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樊马义等人的故事。王长远幼小的心灵里由此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参加工作后,父亲要求他牢记革命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有一次,县长宋振山——父亲的老领导、原闻喜县抗日游击支队的队长——叫他,让他为烈士剡希何写一本书,并说:“咱游击队的儿孙们,应该有这个决心。”父亲年纪大了后,也经常对文笔不错的儿子说,希望把河东的英雄故事写一写,把党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1982年7月,原闻喜县九支队政治部主任郭安选、副队长樊马义等老首长回闻喜参加党史座谈会,王长远在帮助他们整理回忆录期间,曾萌发过为英烈们写传记的念头,但因种种原因又放下了。

1998年,王长远从县卫生局党总支书记退了下来,担子卸下了,一身轻松了。这时,父亲已经故去,父亲的老战友、老领导柴泽民、金长庚等,这些王长远从小就熟悉的人,也是他经常拜访、聆听教诲的人,如今,也渐渐老去,甚至一个个逐渐离去。王长远的心在颤抖,在滴血。2003年的一天,王长远打印一份材料,文印室的小青年竟然不知道中条山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的名字,这让他很不是滋味。

英雄可以老去,但英雄的故事不能老去;

英雄可以离去,但英雄的精神不能离去。

王长远想起了父辈的教诲。自己作为抗日英雄的后代,为英雄立传、为烈士树碑,就成了他应尽的一份责任。

于是,一个宏大的计划渐渐在王长远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宏大的工程在王长远的行动中付诸实施。

这个宏大的目标就是——为百位红色人物立传。

行程上万里 采访数百人

王长远的宏大目标仅仅依靠他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他想到了纪实文学作家杨澍,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二人店”,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后来,退休教师张引太、张红全、贾发学,农民王更源、张红伟、解稳,退休干部邱中民、王永福、李之一等一批作者参与进来,大家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专门从事“红色传记”创作。这个联合体就以发起人、策划人王长远的名字命名,叫“王长远工作室”。 “王长远工作室”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记录历史,讴歌先贤,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英雄,怀念英雄,从中获益,自觉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撰写英模人物传记,采访和收集资料是相当艰难的。孙兴华、剡希何、王立中等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成为烈士,柴泽民、卫逢祺、等已经先后辞世,他们在世的战友一个个老去,甚至逝世。怎么办?他们一合计,很快商量出六种办法:一是穷读史书典籍记载。运城及各县方志、党史文献资料,他们大都熟读,以此作为写作的基本依据。二是遍搜老前辈回忆文章。王长远凭借自己抗日英雄后人的身份,同许多老前辈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有着广泛的联系,搜罗到许多老前辈亲书或口述的回忆录,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粗疏。三是详研历史档案材料。他们从省、市、县各级档案馆获益匪浅。四是拜访健在的老人。这些老人是亲历者、见证人,尽管他们的年事过高,听力、表述力已经退化,而从他们口中抢救史料、聆听历史,却是采访的重中之重。工作室的一班人数番前往北京、太原等地采访柴泽民等老领导,不间断地深入乡村拜访知情的老年人。五是采访老前辈的后人。聆听太岳第三地委书记、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的后人柴燕琛,太岳行署秘书长、原山西省副省长卫逢祺的后人卫建林等人讲述父辈的革命事迹。六是踏访老前辈主要活动区域。中条山、稷王山、鸣条岗、峨嵋岭,是当年河东抗日根据地;堆云洞、韩家岭、陈家庄、小柏爻,是当年河东地委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或机关驻地;夏县其毋村、南郭村、泊头村分别是嘉康杰、金长庚、宋振山的家乡,他们一一前去寻觅、拜谒。在那里,他们将目光穿越时光隧道,让心灵和心灵交融。

作为总策划人和领头人的王长远,一方面拟定书稿题目,编写提纲,解决出版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带领编写人员调查采访。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有病,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采访了许多老前辈,到当时战场拍照,寻找当时的遗迹,用坏了两部照相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工作室属民间机构,没有经费,王长远自掏腰包,到北京、上海、沈阳、太原等地采访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人,十数年下来,行程上万里,采访了数百人,垫进去了数十万元。在撰写我党隐蔽战线工作三十年的老英雄刘太保的传记时,王长远知道刘太保去世多年,虽有本人履历小传,但具体经过比较简单。他和张引太在查阅档案和文献资料同时,又冒着酷暑到北京、太原、西安、平遥、汾阳、临猗、万荣、介休、文水、运城、夏县、新绛、侯马、临汾、泾阳等地,采访当事人和知情人30余人。通过广泛搜集资料,一个丰满的刘太保形象逐渐在王长远、张引太面前清晰起来。这部书与其说是用手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在当地的一次采访途中,他骑自行车不慎从崖上跌落,摔伤了腰。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身体透支,如今他年已八旬,身患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脑梗塞、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却仍是激情不减,奔波不止。

在采访和调查中,他们始终怀着一种虔诚而温暖的心情,去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去触摸每一位英雄的曲折心路,去感受每一位革命者的伟岸情怀。在稷王山麓寻访健在的老游击队员,凭吊杀敌战场上牺牲的英烈;在英烈故里了解河东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和人生经历,他们仿佛拨开了岁月和历史的重重迷雾,清晰地看见战火中那一个个匆忙奔波的身影,听见了一声声枪炮轰响、战马嘶鸣。就这样,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采访、查阅中走过,收集到的资料摆放了好几个书柜。就是这些珍贵的资料,为红色传记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退休20年 著述50部

真实,是人物传记的基本要求,红色传记尤其如此。“工作室”的一班人严格按照历史文本写作的要求进行这项工作,真实记录书中人物的革命活动及其生平。同时把握人物活动时期的历史背景,将采访到的素材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去考证,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记录。对于史书中有所疑问的许多记载,他们进行特别考证,不照搬照抄,以讹传讹。在民间,关于嘉康杰中条山暴动失败以后的去向,有数种史书皆记载为嘉康杰前往闻喜峨嵋岭上庄村以抗长工为掩护,继续领导河东特委工作。杨澍、王长远在编写《金长庚传》时,查阅了大量资料,注意到当时的情形是,阎锡山政府分别悬赏大洋1000块、500块捉拿嘉康杰、金长庚,村村有反共保卫团,遍地是便衣特务,在白色恐怖笼罩河东的严酷环境中,说嘉康杰为人扛活,不能令人信服。再者,嘉家为富户,嘉康杰少小读书,不事稼穑,外出学成回到河东以后,长期教书办学,面临敌人的到处搜捕,讲他会做农活、能扛长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带着疑问,他们专程到小柏爻村拜访孙兴华烈士80多岁的儿子孙秀山、孙玉山兄弟,两位老人十分肯定地说,嘉、金二人是由孙兴华家的连襟、共产党员白子明从其家郭店村带来藏入孙家的,以后又转移到孙家的几位亲戚家居住,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处于完全隐蔽的状态,几乎与外界隔离,根本没有扛长工一说,也谈不上继续领导河东革命。后来,在找到的金长庚的一份自述中也印证孙家兄弟的说法。他们在书中纠正了这一流传甚广的成说。

“梅影临窗香有趣,竹声敲户绿无痕。”退休20年间,王长远和他的工作室的一班人正是靠着严谨的写作态度、满腔的写作热忱和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诞生了一部部的红色传记。个人传记《孙兴华传》《席荊山传》《宋振山传》《稷麓县长越宜轩》《风雨兼程·刘太保传奇故事》《初心如磐·老兵杨德昌的火样年华》,群体传记《河东英雄传》《闻喜红色人物》《闻喜抗日英雄谱》《血染的风采——闻喜英烈以身殉国的故事》等50部专著、1000余万文字,为河东大地的英雄模范立起一座座丰碑。一部英烈的传记,就是一部革命斗争史;一部英烈的传记,就是一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听到王长远他们要写《公仆——卫逢祺传》时,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欣然撰写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为卫逢祺同志著书立传,无疑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功德千秋的好事。因为它既是对卫逢祺同志很好的永久纪念、也给后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留下一部可资学习的宝贵史料,是教育他们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人生观教育的一部好教材。”王长远他们撰写的50部红色专著中,有8部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特别推荐,3部专门写了推荐序言;有2部荣获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这50部红色专著,可以说是河东抗日英雄和革命志士的群体传记。王长远一班人以传记的形式让这些红色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传得开,被老百姓称为接地气、冒热气的好书。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在给“王长远工作室”的信中写道:“写这样的红色传记,需要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和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崇敬,需要艰辛的劳动和严谨的工作,以一整套河东老革命家的传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是运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盛事,也将成为河东大地后人迭起、一代胜过一代的重要条件。”

策划研学基地 搭建传承平台

红色记忆的“昨夜雨”,如何浇开青少年“今日花”,如何让根茎深厚的老树生出新芽,这是王长远遇到的难题。王长远的脑子里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挖掘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挖掘河东地区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使之重新孵化出来,必须充分调动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达到同频共振。在编著红色传记的同时,王长远十分注重策划研学基地,把闻喜这块热土上的革命遗迹打造成红色文化传承平台。

下丁村是王长远的故乡,也是稷麓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吕步贤、王寿山、杨山玉三位英雄和孙兴华等21名烈士,以及其他革命志士90人。嘉康杰等21名革命先辈客籍下丁,他们在抗战期间,以下丁为第二故乡,同下丁村民血肉相依,并肩战斗,形成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下丁精神。2005年,王长远深入挖掘下丁村的红色资源,策划建立下丁红色教育基地。他和同岁、同学的下丁村党支部书记吕万福一道,跑县上、市里,汇报下丁情况,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终于审批下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由一座革命英烈纪念塔和两座英烈碑亭组成的“塔亭工程”;二是由庭院和馆舍组成的“纪念馆工程”;三是由嘉康杰住地、条西地委诞生地和九支队司令部驻地下丁庄关帝庙组成的三处“革命归址”维修保护工程。共计投资20万元。历时两个多月,下丁红色教育基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全部完工,赋予了下丁村红色文化以传承教育作用。2015年8月12日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该村“延安精神研学基地”称号。

闻喜中学是王长远的母校,他对闻喜中学的光荣历史比较熟悉。

创立于1916年8月的闻喜中学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27年5月,闻喜中学成立了闻喜县第一个党支部,党员10多人,从而使闻喜中学成为党在闻喜县活动和发展的中心,播撒革命火种,孕育革命运动,引领社会变革潮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各条战线输送出大批人才。郭若珍、任致和等40余人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6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决死队和抗日游击队。从1916年至1949年的30余年中,闻中的教师和学生中涌现出以柴泽民、席荆山、卫逢祺、卫佐民、王观潮为首的一批革命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河东军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这个英雄群体的许多动人故事,至今仍在老百姓中流传。剡希何的狱中词和自白书,感天动地,成为激励后人的刑场绝唱。柴学侃、解宝玑、张树茂、陈哲民、任张群等烈士血洒疆场,气壮山河。这些闻中骄子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直到今天回忆起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闻喜中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延安精神为内在动力的艰苦创业史。

王长远是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特约研究员,他指导闻喜中学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他们在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六结合”,即:把延安精神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与团员日常活动相结合,与学习英雄人物事迹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认真抓了六件事:一是举办闻喜中学校史展览;二是赴堆云洞、陈家庄、下丁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三是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两本校本教材;四是请闻喜县老促会会长史炳仁讲闻喜革命斗争史,请老校友柴泽民等回校讲闻喜中学革命传统;五是同闻喜县关工委一起,开展“中华魂”读红书活动;六是新生入学结合“军训”,讲一次“闻中红色革命史”。他和张引太编写的35万字的《校魂——闻喜中学英雄谱(1916——1949)》一书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图书。闻喜中学被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山西省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梁文英曾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委、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43旅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62军184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昌地委书记兼专员,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王长远和张引太在编著《梁文英传》时了解到,梁文英的出生地闻喜县吴吕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庄。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该村梁忠保等10余名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吴吕村成为稷麓县政府第一区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梁文英一生忠实践行“学为导,真为美,爱为首,孝为先,善为本,诚为贵,俭为荣,勤为宝,廉为要,甘为仆”的30字家训,倡导红色家风。《梁文英传》出版后,王长远向梁文英的长子梁志俊建议,应该以该书出版为契机,建立梁文英纪念馆。这一建议得到了梁志俊的赞许。他将父亲出生、成长的故居捐献给村委会。在王长远的策划下,在梁文英故居基础上,创建了一座“梁文英红色家风纪念馆”,展出梁文英家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全过程。在梁文英故居旁还建有“跟党追梦”主题展览,铭记百年光辉历史,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焕发持续奋进力量。该纪念馆被运城市关工委授予“红色教育基地”,被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授予“红色文化研读基地”。

王长远现任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特聘研究员、闻喜县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2024年1月15日,王长远被评为“百名最美运城人”。颁奖盛典大会称他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传记爷爷”。20年来,他不断地唤醒红色记忆,盘活红色资源,激活红色文化,为红色基因传承奔波着,把英雄的业绩记得在历史的页码里,点燃了青少年心中一盏盏灯火……

(作者:王沛郁,山西省闻喜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