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正文

为信仰而燃烧的杂文人生——读巜李庚辰杂文系列集》散见

来源:中华魂 · 2025-04-23 16:06:27

近日,著名杂文家、评论家李庚辰的杂文系列集《品人论文集》和《七嘴八舌集》联袂出版。我品读这两本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文集不无诸多感慨。回顾往昔,我俩同在空军部队和军委空军机关工作,后又先后调到解放军报社,缘分委实不浅。如此长久的情谊,让我对这两本文集倍感亲切,更觉它们弥足珍贵。

李庚辰与学生讲课时的情景


我和李庚辰老师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是我尊敬的前辈,其为人朴实无华,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一身正气。长期的交往使我得以多次倾听他对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2006年,他得知我要出版150万字的新闻作品集,欣然命笔为之作了洋洋洒洒6000余字的序言,嘱我学习不止、求索不止、奋斗不止,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军队。作为好友和粉丝,我仔细品读李庚辰赠送的两部集子中的杂文,深深体味着他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和感恩。在巜向老兵致敬》一文中,他写道:经过几十年战火的洗礼,中国有太多的老兵!老兵是什么?老兵不光是身历行武、久经阵战的兵士,"老兵"更是献身国防、精忠赤诚、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饱经忧患、劳苦功高,令人尊敬的光荣称号……他以饱蘸深情的笔墨颂扬了老兵不朽的精神,倾情呼唤着社会关爱老兵,学习老兵,宣传老兵。他说:怀念老兵, 是一种温暖,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恩。

纵观李庚辰的杂文集,更令我钦佩的是,退休之后,他依然笔耕不辍,以澎湃的激情,又陆续创作并发表了《畅言有慎,管好"舌头"》《谁在抹黑雷锋》《是谁宠坏了明星》《人格一一爱国第一》《维权,从诚信做起》《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谒南岳忠烈祠》《网络文化亟待建立道德规范》等上百篇杂文。在耄耋之年,又将这些新作汇集出版,他的勤奋让我不由想起曹操那句"老骥伏历,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

沉浸于李庚辰的杂文世界,我能清晰触摸到作品中深植人民沃土的根脉,以炽热真挚的情怀,鲜活风趣的笔触,为历史画像,为党树碑,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

这两部文集除了个别篇章,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共分三大类:一是关于社会问题的议论,内容涉及形势任务、精神道德、党风党纪、世界观、方法论等比较广泛的方面。这部分的杂文特点是围绕现实斗争生活,紧密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文章虽短,但一针见血,不尚空谈空论。二是思想修养、恋爱婚姻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关于文化艺术问题的议论。

 

曾在延安抗大、延安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华北抗大任教的我国著名杂文家宋振庭生前曾撰文称道:"庚辰之文,好就好在,立场对头,正视现实,旗帜鲜明,注意分寸。对革命的、新生的事物热情褒扬讴歌,对错误的、腐朽的东西,敢于痛下针砭,对国内外敌人则嬉笑怒骂,勇于战斗。他的杂文涉及生活面宽广,大至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内政、外交,小至恋爱婚姻、吃喝娱乐,都有所触及。文风朴实,不亊雕琢,多言之有物”。

的确,我读李庚辰的杂文,感到每一篇章,都是有的放矢,都是一次洗礼,一次印记、一次升华。读懂了他的杂文,就是读懂了平凡与伟大,读懂了家国与担当,更读懂了他军旅人生勇毅前行的火热初心和坚定信仰。

与蒋元明会长(左一)一起探望杨子才老会长(中)右一为李庚辰


李庚辰的杂文为当下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打开了一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辽远时空,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力、生命的坚韧、军人的伟岸、英雄的崇高。同时,也在近60万字的杂文集中,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他的人生卷轴一一

李庚辰1941年出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人,原供职解放军报编辑部,《长城论坛》主编,高级编辑,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957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8年参加政府工作,1962年应征入伍到空降兵某师服役,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秘书等职。其间因在战备训练、“大比武”、和抗洪抢险中奋不顾身,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1967年调至原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同年调空军报社任编辑,1977年,调解放军报编辑部。 在几十年的新闻和文学工作生涯中,文字涉猎甚为广泛,及于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评论等,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著称,其中不乏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佳作,被全国性的报刊杂志广泛转载。

李庚辰曾应邀到全国一些省市的杂文学会讲学。图为他在徐州市杂文学会讲杂文写作

从1971年开始,李庚辰投身杂文创作,他以扶正祛邪,劝善惩恶,使"不是东西者"有所忌惮,善良正直者拍手称快为乐,写出大量振聋发聩之作,发表在《人民日报》巜解放军报》和巜红旗》《求是》杂志等全国性报刊上。这些作品先后汇集为《探世集》《直言集》《做人与做戏》《劝善惩恶集》巜忧喜集》巜笑的乱弹》《爱国主义纵横谈》《交友之道》《爱国主义纵横谈》《杂文写作琐谈》《李庚辰杂文选》《当代杂文选粹一一李庚辰之卷》《前车鉴》《人际学格言》《中国杂文(百部)李庚辰集》等10多部著作。其中《待人处世之道》一书,获1988年全国图书评奖最高奖"金钥匙"奖,《爱的"关系学"》获第二届全国社科图书评奖二等奖;另有《"酌情处理"种种》、《慈禧太后遇知音》数十篇杂文作品获全国性评奖一等奖,还有数十篇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和其他全国性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选。《人际学格言》一书由台湾省出版后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受到普遍欢迎。李庚辰在博览群书、研究古今中外战争史的基础上,写出了史学专著《魔性的战争一一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内幕》,颇有学术价值,成为军队一些高等院校的教科书。

李庚辰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突出的创作成就,被公认为我国当代有影响的杂文家。1994年12月,我国杂文界和新闻出版界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李庚辰杂文创作研讨会》,文学界和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对李庚辰作品的思想、文风和杂文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性格耿介,爱憎分明","不媚流俗,不看权势","正义凛然,正道直行";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敢于直言,尖锐泼辣","一针见血,直刺要害";同时,惩恶与劝善并举,祛邪与扶正并成,"言近旨远,外朴内珍;可口循裕,诱人以善",公认其杂文"烛幽洞微,文采照人,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哲理性"。

李庚辰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研究李庚辰的杂文创作艺术,我认为不光是“诗言志”,杂文同样每每“言志”。《文心雕龙》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教授生前曾说,美的杂文近乎自由体诗,与上乘诗作一样,讲求韵味,注重含蓄之美、励人之志。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欢乐却不过度沉溺,哀伤却不过分悲戚,一切都在恰到好处的分寸之间。我国老一辈著名杂文家还在著述中说,杂文这种文体实际上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说得广泛一些,孔老夫子的《论语》也应叫杂文,因为他天上、地下、礼、乐、射、御、书、数都讲,杂得很。从这些议论中分析,我认为中国的杂文的起源应与诗歌、散文一样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只不过那时写的文章是什么文体、如同"先生孩子没取名"一样罢了。古人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在记录历史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写人、叙事、议论的艺术经验。《尚书》《左传》《战国策》中写人叙事议论的篇章流传千古。司马迁创作《史记》,兼收并蓄,借古开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叙事议论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清代风行一时的桐城派等,都或多或少继承了司马迁衣钵,把《史记》奠定的文体艺术传统延续下来,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均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美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杜甫的《石壕吏》、鲁迅的《这样的战士》《夜颂》,都是感时抒愤,志趣相同,李庚辰的杂文系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杂文等文化传统,以"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标准,对汹涌奔腾的时代潮流,用钢铁般的文字做了真切的阐释,开启了适时适用的新境界。


李庚辰的杂文文字精短、节制、通透、强悍,多用急促有力的短句,通过准确的细节、精妙的比喻,充盈生活的烟火气息,留下了生命真实的肌理。除了自身的创作外,作为全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 其主编的解放军报《长征论坛》一直导向正,品位高,在读者中受到广泛好评,并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宣传部领导多次表扬,在全国报纸作品评奖中连续获奖。其早年主编的《并非闲话》,也深受读者的欢迎。原《解放军报》总编辑、著名杂文家杨子才撰文称赞:军报杂文园地的繁茂丰硕,得益于李庚辰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和勇于担当。

日复一日,李庚辰佳作叠出。似乎唯有写作,才能对抗人生的阴霾和社会的痼疾。作为一位军队的杂文作家,李庚辰不忘自己的职责,时刻把关注的目光瞄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军队的改革和建设扫"雷""破"障",擂鼓吹茄。他的杂文作品中与军队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占有相当比重,对部队工作不无有益的启示。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军中英模人物的礼赞,如《赞井玉琢》《一个"受伤"的战士》;还有对军队优良传统的的褒扬,如《"和士兵一起喝汤"》;也有对某些不良现象的批评和对官兵的开导规劝,如《将逬酒,杯宜停》《不怕"穿小鞋"》《"异性效应"质疑》《做人与做戏》《说"度"》等等;甚至还有对军事战法和谋略的探讨,如《抓狼、捉猴与打仗》《杀猪杀尾巴》《聪明的张顺》等等。这些杂文对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官兵砥砺奋进,无疑起到了教育、激励和鼓舞作用。

李庚辰在编辑工作中以极大的热情培养人才,其理论专著《杂文写作琐谈》作为杂文写作的必读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畅销,被各地广泛采用。在担任杂文刋授学院导师期间,为军内外培养出一批当今创作活跃的杂文作家。

李庚辰近照


杂文作为一种篇幅短小、生动活泼的文体,要求用凝炼概括的笔墨描摹人物、叙述事件、复现场景。李庚辰的杂文作品大都以速写记录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寥寥数笔,使之神形毕现。除了杂文的编辑与写作外,李庚辰还常年坚持对政治工作、军事史和军事理论的学习研究。应军事科学院的邀请,他在多年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主编了权威性的共计千万字的《共和国元帅》一书。为适应军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主编了六百多万字的《军官教育》教材,还主编出版了《国史镜鉴》《经世秘籍》《红都纪亊》等鸿篇巨制。

李庚辰以自己的学术成就确立了在全国杂文界和思想文化界的地位。国家权威部门及著名专家学者对他取得的成就评价载入《中华文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中国当代杂文家》等史著,以及《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中国著作家词典》《世界名人录》等典籍。他的杂文思想和杂文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李庚辰在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颁奖会上讲话


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论文,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百花齐放甚而百花争艳,而在鲁迅诞生之前,人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杂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给人强烈的震撼。自从有了鲁迅,自新文化运动伊始,杂文的魅力、魄力和神力才得到空前体现。李庚辰曾对我说:时至今日,鲁迅的杂文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没有过时,而且势必永远不会过时,个中缘由大概不是一个"匕首和投枪"就能概括得了的。

在大西北体验生活,图为李庚辰研究敦煌文化

李庚辰尊仰鲁迅先生,以鲁迅杂文作为追攀研习的典范。这是我读李庚辰杂文和他的杂文理论后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曾慷慨自述:"以涂鸦杂文,扶正祛邪,使`不是东西'者不舒服,忠耿正直人拍手称快为乐。"真有股子敢憎敢爱、嫉恶如仇、痛快淋漓的劲头。他所写的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杂文,如《浅析"清静官"》《官僚主义与"踢皮球"》《某种"调查"的调查》《"检查团"也应受检查》《有感于卡玛罢宴》等。这些杂文都对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还有对造谣生事的小人,以假广告行骗的奸商,乃至吹牛拍马的恶行,偷税漏税的丑事,报销中的"猫腻",芸芸众生的起哄癖和精神麻木症等等,莫不给以尖锐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李庚辰这股子劲头,当与鲁迅杂文战斗精神的影响和激励是分不开的。难怪人们赞扬他是:"军中鲁迅李庚辰"。

"经典之作是挖不尽的文化宝藏。李庚辰的一些著名杂文就是如此。"这是一些青年读者对李庚辰文品的评价。李庚辰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我想除了他具备鲁迅先生的人格气魄和人格魅力、具有纵横古今中外的渊博学识、从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的人间大爱、战斗精神和思想内涵之外,更注重对鲁迅杂文的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他把当代杂文始祖鲁迅的"魂魄"与"艺术"巧妙的转移到保护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声誉、关注民间疾苦、关心部队建设、守护国家安全中去,向一切"假、丑、恶"现象和腐败堕落行为彻底宣战,毅然决然,无所畏惧,毫不妥协。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在其情感宣泄之外,紧裹着一层厚厚的冷静,那么李庚辰的杂文便是从内向外迸发着炽热的忠诚和博大的爱心。他的"忠诚于党、关注民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充盈着那些闪耀着艺术魅力的每一个文字,使得杂文在新时代仍然保持着高深的境界和文学的魅力,杂文的生命也因此而永葆青春。


读者为什么偏爱李庚辰的杂文,原因或许只有一个,爱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而形成的"内核稳定"的文化性格。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无论是关切事业生活,还是内心成长,当我们走进李庚辰的世界,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的人品所激励。 

这种文化性格体现在,李庚辰把自我与时代的各种关系,以杂文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独到的表现,在文思,文情,文意,文美,文艺等层面进行了有力探索与深入表达。

我在研读李庚辰杂文的过程中,深感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艺术表现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第一,杂文作家只有融入时代、感知时代,以自己的眼光去关注和表现时代里的人和事,才能如实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需求,创作出尖锐泼辣、适时致用、具有战斗性的杂文作品。如李庚辰在杂文中对"拍马六技"一一揣、喂、舔、拂、磨、助的无情剖析;对"做官诀窍"一一跟、推、滑、巧的深刻揭露;对"流氓三术"一一诈骗术、泼污术、吓人术的精辟概括;对"请示学"的发凡;对"酌情处理"的分析;对"贪官短命"的质疑,无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其思想之敏锐,笔锋之犀利,爱憎之分明,无不令人赞叹。

第二,杂文作家只有潜心学习,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肚里有货”,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才有底气和定力站在时代的潮头,写出广征博引、说理深刻的作品。李庚辰从诸葛亮当年躬耕地投笔从戎,随后干上了摇笔杆子这个行当。他没黑没白苦读几十个春秋,连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也扎进去探寻。历代文坛巨匠的作品,先秦诸子,唐宋诗词,元人杂剧,明淸小说,他无不研读。他成了同辈人中读书极多、知识积累丰硕的人。因此李庚辰的杂文能够时常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引用不同类型但却都能说明同一论点的典故。这些经典,往往能体现他的知识渊博,学养丰富,论据充分。即使是百把字的杂文,他也往往依托渊博的文史和社会知识,谈古论今,使短小的杂文显得丰厚而充实,具有深刻的说理性与哲理性,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读李庚辰杂文,深感历史在他的笔下是鲜活的,他的创作往往根据所论主题的需要而赋予它们新的内涵。一如常言所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李庚辰往往从历史的事件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来为现实服务,从而达到阐明事理、鉴戒今人的作用。李庚辰杂文的这一特点最集中地表现在他广为流传的《武侯词.医圣祠.张衡墓》一文中。这篇杂文由作者故乡河南南阳古代三位名人身后的不同际遇生发议论:诸葛亮官拜丞相,被后人建祠拜祭;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又救过不少人命,故而也得到立祠纪念;而张衡虽然创制了浑天议、地动议,但到底不过是一介科学家、知识分子,死后只被葬于农田的一隅。这就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实质,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不同际遇生动形象的诠释了出来。作者进而指出:"如果不改变重仕轻工,轻科技、轻学问的陈腐观念,我们的宏伟经济建设目标就可能落空"。这篇杂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时代大力呼唤解放思想,呼唤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可谓高屋建瓴,独出机杼,它所起到的警示和宣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再如《王安石的度量》《吴起的悲剧》《孟子的用人观》《诸葛亮也曾嫉才》《李林甫"打内堂"》《苏轼吃野菜》《陈后主禁佛与朱元璋执法》等杂文中,无不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深入浅出诠释道理,触类旁通的开拓思路,读来充满意趣,令人心悦诚服。

第三,杂文作家只有关心时代的前沿发展,包括思想的、文化的、哲学的、生态的、科技的前沿所构成的时代生活里的要件,才能洞悉大局大势,居高望远,见微知著,取舍得当,机敏发现应予挞伐的目标,以至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讽刺幽默,抓住针砭对象的特点,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写出其可笑、可悲、甚至可恶之处。如《答明星问》,《把不是脸的地方去掉〉,《狗的故事》等杂文,句句一语双关,连讽带刺,明面调侃,暗藏杀机,让当事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李庚辰说:"大凡严肃的杂文家,只有公战,没有私斗。杂文的讽刺不是冷嘲,杂文的批评决非辱骂。辱骂不是战斗,也不会令人信服。"李庚辰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把时代生活中的表象撕破,指出"麒麟皮下的马脚",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悟出哲理,加深印象……品味李庚辰杂文的讽刺艺术,我看到了一个睿智老人的从容与大气,机巧与威严。那斑斓的文采里,蕴涵了多少知识和力量。

第四,杂文作家只有对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到过的地方乃至向往的地方、都有独到的发现与想象,才能以亲切灵动的姿态讴歌平凡英雄,激发读者共鸣。多年前,李庚辰不断在军营、边防行走、体验、采访、亲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边防军人生活,也记录下很多令人震撼的体验和感悟。如《不让英雄流泪》《谁在抹黑雷锋》等。

第五,杂文作家只有对新的时代生活具备了思辨精神,才能在艺术表现上以小见大、 以短见长,达到烛幽洞微、深入浅出的境地。如《"钱"字两支戈》《文人相捧》《耳朵病》等作品,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取向,又匡正了价值认同,更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李庚辰杂文作品中这五个鲜明特点的形成,是他关注世界里的中国、观察中国里的世界,处理好自我、自然、祖国、人类与世界等多重关系的结果。他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作家一定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行。

 

在中国作家协会,与文友康式昭交流。


广大读者敬重李庚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偏偏选定了一条艰辛却能益国益民的人生之路—写杂文。这是一条顶难的路,古今识者都知道杂文难写,而求安逸,避繁难,是人之常情。但他却认定,既然来到世间,就必须有所奉献,有所作为。他相信孟子所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以便给生我养我的人民谋点利益。他入伍到空降兵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刻苦训练,在蓝天白云间腾云驾雾,跳伞近百次,成为“大比武”的尖子,但也付出了膝关节和踝关节严重损伤的代价,以至晚年不得不做手术换掉两条腿的膝关节,如今拄着拐仗仍坚持读书写作,矢志把自己"交给杂文"。李庚辰的杂文系列是献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华丽乐章,读他的杂文总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沛滋养,总能感受到时代的呼吸与生活的脉搏,这其中既有杂文人生的丰富多彩,也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浓烈的军人家国情怀。他把自己放在了时代之中,放在了人民群众和官兵之中。因此,他的笔墨始终是饱满的,他的文字始终是充满深情的。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李庚辰的杂文人生既辉煌也朴素,其杂文没有华彩炫技,却因真诚而感人;他的为人不去刻意雕琢,却为信仰而燃烧,他为人民而创作,为官兵而创作,始终做人民和官兵中间的普通一员。

作者简介: 

徐生,湖北黄冈人,职业军人,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先任职于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机械师,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后在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处、军委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科长、处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组长、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代主任,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大校军衔,专业技术4级。长期组织和担负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采访任务,组织参加一系列全国和军队重大典型报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独腿飞天人》《飞之魂》《生命之光》《雪莲花颂一一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学员戍边纪实》《甘巴拉凯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神仙湾壮歌一一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边境大扫雷》《松嫩壮歌一一98东北三江抗洪实录》《惊天动地战汶川》《三军挥师玉树》《中国大阅兵》等多部。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今日铁军还姓“铁”》等作品和专栏被中国新闻年鉴收藏。被表彰为“全国98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