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和劲头狠抓党的作风建设。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绝非一场浅尝辄止的“餐桌礼仪纠偏”,必须善于从“延安作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刹住吃喝歪风,守牢中央八项规定“铁规矩”、“硬杠杠”。
答好党的作风建设的“政治必答题”
饭桌,自古便是人情世故的集散地。在权力场域,它被异化为“雅贿”的温床、“圈子”的孵化器、“山头”的宣誓台。一瓶天价酒,一桌珍馐肴,表面是“热情好客”、“联络感情”,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投名状”与“敲门砖”。行贿者借“杯酒之欢”模糊公权边界,将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包裹在“人情往来”、“传统习俗”的糖衣之下。受贿者在酒精的麻痹与“盛情难却”的托词中,逐步放松警惕、突破底线,从“半推半就”到“甘之如饴”,最终沦为“酒杯里的俘虏”。这种“酒桌文化”的异化,对八项规定精神构成了最直接、最隐蔽、也最具腐蚀性的挑战。它让“清正廉洁”的誓言在氤氲酒气中变得模糊不清,让“艰苦奋斗”的传统在奢靡之风前显得格格不入。若任其蔓延,八项规定就成了“纸老虎”“稻草人”!
“舌尖腐败”动摇执政根基的深层逻辑。其一,它是特权思想与等级观念的直观外化。特定场所、特定标准、特定人群的“小灶”,无形中划出了脱离群众的鸿沟,消解了干群同心的政治优势。其二,它是权力异化与失控的前奏曲。觥筹交错间的“承诺”与“默契”,往往成为日后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前戏”与“润滑剂”,是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重要诱因和催化剂。其三,它严重损耗党的政治信用。当群众看到“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看到“反腐利剑高悬,酒照喝、舞照跳”,必然对党和政府的决心与能力产生怀疑,信任的基石一旦松动,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便岌岌可危。历史反复证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苏共特权阶层的“特供”体系最终导致党群离心离德,便是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
“必答题”的满分答案在于刮骨疗毒。 因此,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就是一场针对政治肌体深层病灶的刮骨疗毒。它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对任何顶风违纪者亮剑,彻底打破“法不责众”“情有可原”的幻想。它要求构建“不能”的严密制度笼子,从经费管理、接待标准、场所监管、报备审批等环节扎紧篱笆,让违规吃喝无处遁形。它要求培育“不想”的思想自觉,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深刻揭示“酒杯虽小淹死人”的道理,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清其政治危害,自觉抵制“舌尖上的诱惑”,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执政根基坚如磐石。这道“政治必答题”,容不得半点马虎,答不好,眼前的盛宴可能就是政治生命的“断头饭”。
建好净化政治生态的“清淤工程”
饭桌下的暗流涌动,早已不是孤立的“吃吃喝喝”,而是结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饭局+腐败+利益链条。这条隐秘的链条,如同人的肌体滋生的恶性毒瘤,不及时切除,必然致命。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正是精准施术、刮骨疗毒的“清淤工程”,其核心目标就是彻底斩断这条寄生性的链条,恢复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这链条是一张精密的腐败输送网。一是“圈子”孵化器。特定的饭局,如“老乡会”、“校友宴”、“老板局”,成为编织“小圈子”的天然平台。在“自己人”的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中,基于地缘、学缘、业缘甚至“酒缘”的非组织化关系网络得以形成和强化。这种“圈子”文化,本质上是对党的组织原则的消解,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温床。圈内人互相提携、互通款曲、利益均沾。圈外人则被排斥、被边缘化,严重破坏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和政治生态的平衡。二是“暗盟”宣誓台。在私密包厢的掩护下,饭桌成为达成各种非法默契和攻守同盟的场所。从工程项目内定、人事安排交易,到对抗组织审查、订立攻守同盟,许多见不得光的“暗盟”都是在酒酣耳热之际拍板敲定。酒杯碰撞的脆响,掩盖的是权力与资本、权力与权力的肮脏媾和。一顿豪宴,足以让纪律的堤坝千疮百孔。三是“雅贿”新通道。这链条是新型、隐性腐败的重要载体。天价菜品、珍稀食材、年份名酒、高档会所会员卡,甚至以“品鉴”“试用”为名赠送的奢侈品,都披上了“人情往来”“商务礼仪”的外衣。其隐蔽性、迷惑性远超直接送钱送物,成为规避监管的“安全通道”。行贿者以“饭”探路,以“局”设套,受贿者在“情面难却”的自我麻痹中,一步步滑向深渊。四是“能量”兑换所。 “酒量等于能量”“接待就是生产力”等荒谬逻辑在“链”中大行其道。能否喝酒、会不会“来事”、懂不懂“规矩”,成为某些地方评价干部能力的扭曲标准。这导致一些干部精力错配,不钻研业务、不服务群众,却热衷于钻研酒桌文化、积累“人脉资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真正的实干者被边缘化,“会来事”的投机者步步高升。
“清淤工程”要系统作战。一要精准斩链。聚焦“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深挖“饭局”背后的利益勾兑。严查利用吃喝搞“小圈子”、结“利益盟”、行“雅贿”之实的行为。对组织者、参与者、提供场所者、支付费用者进行全链条追责,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付出代价。二要源头净化。强力整治违规提供场所、超标准接待、转嫁费用等问题。规范国企、金融机构商务接待,防止其成为违规吃喝的“避风港”。推动公务接待全面阳光化、标准化、电子化,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三要文化清淤。向庸俗腐朽的“酒桌文化”开战。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引导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从思想根源上清除“饭醉链”滋生的土壤。四要生态重构。将整治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健全监督举报机制,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将反“四风”特别是整治违规吃喝情况作为政治生态评估的重要指标,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用雷霆行动书写“民生答卷”
当普通群众为“看病贵”“上学难”“养老愁”而节衣缩食、眉头紧锁时,某些掌握公权力的干部却在隐秘会所里谈笑风生,在高档包厢中觥筹交错、一掷千金。这刺眼的“两张皮”景象,是对民心最赤裸的嘲弄,对执政根基最危险的侵蚀。那些动辄成千上万元的天价账单,每一分钱都浸透着纳税人的血汗,那些被肆意挥霍的珍馐美馔、残羹冷炙,每一口都在啃噬着党和政府来之不易的公信力。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正是向这些高高在上的“特权餐桌”宣战的檄文!它响亮宣告,人民的血汗钱,绝不容“舌尖上的浪费”与“酒杯中的腐败”肆意挥霍。这是一份必须用雷霆行动书写的“民生答卷”,其核心要义就是端掉吸血鬼般的特权餐桌,才能真正端稳民心这碗最珍贵的“饭”。
“特权餐桌”的民生之痛。一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漏斗。违规吃喝耗费的巨额公款,本质上是对本应用于民生福祉的公共财政资源的直接掠夺。无论是虚列开支套取资金,还是向下属单位、管理服务对象转嫁费用,最终埋单的都是国家财政和人民群众。这些钱,本可以多建几所乡村学校、多添几台医疗设备、多覆盖一些养老床位、多修几公里便民路。当民生投入在“紧平衡”中精打细算时,“特权餐桌”上的奢靡无度,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最粗暴的践踏。二是干群关系的冰冷鸿沟。 “特权餐桌”在物理空间和心理感受上,都刻意拉开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群众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感受到的是“路有冻死骨”的现代版。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冲击,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侵蚀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信任一旦被挥霍,重建将异常艰难。三是社会风气的恶性示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特权餐桌”的存在,向社会传递着极其错误的信号是权力等于特权,享受特殊待遇是地位的象征。这严重扭曲了社会价值观,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毒害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成长产生恶劣影响。四是民怨沸腾的导火索。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起被曝光的官员豪华宴请事件,都会在网络上引发汹涌的民意声讨。“一顿饭吃掉农民一年收入”“一瓶酒抵得上贫困户救命钱”这样的对比,极具冲击力和煽动性,极易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书写“民生答卷”的硬核行动。第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强力推动公务接待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鼓励媒体和公众对可疑的官员消费行为进行监督举报,让“特权餐桌”暴露在阳光之下,无处藏身。第二,“紧箍咒”要念到实处。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严禁超规格、超标准接待。强化财务审计和报销监管,对任何巧立名目、化整为零、转移隐匿的违规吃喝费用,一律严肃追查、决不姑息。让违规者付出高昂的经济和纪律成本。第三,“靶向”清除民愤焦点。重点整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痛恨的问题,如,利用内部食堂、培训中心搞奢靡享受,在私人会所、高档小区“一桌餐”搞秘密聚会,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私营企业主宴请,在换届选举、项目审批、检查考核等敏感时期搞“饯行宴”“接风宴”“庆功宴”,等等。第四,群众是最终的阅卷人。将整治成效交由群众评判,通过信访举报下降、网络舆情好转、社会评价提升等维度,检验整治效果是否真正回应了民声、顺应了民意。用党员干部作风的切实转变和公共资源更多投向民生的实际成果,来赢回民心、巩固民心。
构筑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纪律屏障”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如果其政治生态沉迷于“接待就是生产力”“酒量等于能量”的畸形逻辑,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智慧大量消耗在无休止的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中,就孕育不出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就不能激发出真抓实干的澎湃动能。当宝贵的公共资源、稀缺的干部精力在推杯换盏、酒桌应酬中空耗虚掷,当发展机遇在推杯换盏间悄然溜走,所谓的“高质量发展”就会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其深远意义在于,它正致力于构筑一道刚性的“纪律屏障”。要强制按下无效内耗的暂停键,把党员干部从酒桌拉回书桌、从包厢推向发展战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强劲的“断酒醒脑”强心剂。
“饭局经济学”对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窒息效应。一是资源错配的“黑洞”。大量本应用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环境治理的宝贵财政资金和行政资源,被违规吃喝悄然吞噬。无论是直接的接待费用,还是间接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是对发展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这种浪费尤其不可容忍。二是精力耗散的“泥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深陷“饭局应酬”漩涡,必然导致钻研政策、谋划发展、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干部能力退化,工作浮于表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就谈不上驾驭复杂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创新动能的“抑制剂”。以“酒桌”论英雄、靠“关系”谋发展的氛围,严重挤压了靠能力、凭实绩晋升的空间。实干者因不善或不屑应酬而被边缘化,投机钻营者却因“会来事”而平步青云。这种逆淘汰机制,从根本上扼杀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四是营商环境的“污染源”。办事先要“组局”,审批先得“喝好”,这种潜规则的存在,是对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一个依赖“酒桌公关”而非法治环境、要素保障、高效服务的地区,绝不可能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五是精神状态的“麻醉剂”。长期浸泡在酒桌应酬中,容易导致干部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满足于现状,缺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酒精的麻痹效应与“关系搞定一切”的错觉,成为阻碍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精神枷锁。
“纪律屏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第一,强制“断酒”,释放被绑架的精力与资源。通过铁腕整治,强制党员干部从无效、无谓甚至有害的饭局应酬中解脱出来。将省下的时间用于学习充电、政策研究、深入调研,将节约的财政资金精准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民生短板,将腾挪出的行政资源更多用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这是最直接的资源释放与优化配置。第二,强力“醒脑”,重塑实干导向的激励机制。破除“酒桌文化”的迷障,关键在于树立鲜明的实干实绩导向。把干部的注意力从“琢磨人”拉回到“钻研事”上。考核评价要突出高质量发展实绩、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让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得到重用,让“混酒局”“拉关系”者失去市场,彻底扭转选人用人风气。第三,净化“土壤”,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铲除“不请客不办事”“酒喝好事办好”的潜规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层要求。通过整治违规吃喝,特别是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切断权力寻租的“饭桌脐带”,推动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让企业专注于产品、技术、市场,而非琢磨如何“搞定”官员,真正形成靠法治、靠效率、靠公平竞争赢得发展的良性生态。第四,提振“精气神”,锻造担当作为的硬核队伍。远离酒桌喧嚣,有助于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斗志。将整治行动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防范风险上,锻造一支充满朝气、锐意进取、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方晓林,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原二级巡视员)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