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抗战胜利 80 周年特别报道:
【时空对话】“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张灿灿
——红军传人的时代应答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中)面向军旗宣誓(崔获阳摄影)
西北高原的风,总带着穿透岁月的劲道,风沙卷着“铁锤子红军旅”的战歌掠过营区。百面战旗矩阵整齐排列,每一面都镌刻着部队的铁血荣光,而这荣光的底色,正是“实打实、硬碰硬、心连心、强中强”的铁锤子精神。阵列中央,张灿灿的脊背如钢枪般笔直,黝黑面庞上,强烈的紫外线烙下高原军人独有的印记。
这位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从2002年入伍便扎根高原,23年军旅生涯赤胆忠诚,在抗震救灾、改革调整、进退走留中经受住考验,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今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胸前的勋章与身后的战旗交相辉映,映照出一名军人对使命的坚守。一面面战旗如历史的眼睛,静静望着他与八十多年前的红军前辈,展开一场从未间断的对话。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中)与官兵一同喊响战斗口号(崔获阳摄影)
扎根高原 ,青年军人如何把这份血性传下去?
“我们是红军传人”
“当兵就要当好兵,冲锋就要冲在前。”日记本扉页的字迹被摩挲得发毛,像张灿灿手上的茧子,藏着多年军旅之路的光阴。
张灿灿的父亲是一位老兵,2002年冬,受父辈的影响,张灿灿穿上军装,走进“夜老虎连”—— 这个1934年诞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连队,淮海战役时曾一夜全歼敌加强机炮连。那面染着硝烟的战旗,至今在荣誉室泛着红光。张灿灿到史馆学连史、听干部讲传统,学习笔记上记下一个个红色故事的同时,红色血脉也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他的心底。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右一)与战士进行双杠训练小比武(李卓摄影)
高原的隆冬,寒风刺骨。班长梁彦雄在冰天雪地里示范 400 米障碍的身影,深深烙在张灿灿脑海。“我们是红军传人,要敢于攻坚克难、较真碰硬!” 班长的话在耳畔回荡。
此后,障碍场成了他的“战场”。手心血痂结了又破,他咬紧牙关一次次攀爬、冲刺。2006年全团 400米障碍比武,旧伤未愈的他拼下桂冠;2008年3月,500米障碍考核中栽进两米深的壕坑,他咬着牙翻出坑外,最终打破全团纪录,比原纪录快了整整3秒。冲过终点时他终于明白,“红军传人”四个字,是用拼搏与汗水铸就的。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红军营官兵跨越障碍(李明旭摄)
服役期将满时,家里来电说县城找好了工作,能照顾父母、早点成家。放下电话,张灿灿望着训练场发愣——他正在参加团军事比武。比武场上,张灿灿与 20 余名尖子拼得双眼充血,号码布被汗水泡皱,最终摘得奖牌。战友把他架起来时,他咧嘴笑:“没给连队丢人。”
退伍还是留队?那几天他辗转难眠。直到他再次走进荣誉室,指尖抚过 “夜老虎连” 战旗,先烈身影涌上心头:三角山反 “清剿”,连队牺牲大半仍死守阵地;益林战役,爆破班翻越铁丝网、渡水壕,抱着炸药包逐个扑向敌人,直至全员牺牲……
“把生命抛诸脑后,把责任举过头顶。” 这句话像烙铁烫在心上。他想起指导员说的,上甘岭坑道里,志愿军揣着冻硬的土豆仍想着 “不能让敌人过线”。比起先烈把命留在战场,自己这点纠结算什么?当夜,他在信笺纸上写下:“留队”。
2017 年,部队调整改革。“只要思想过了‘坎’,转身有何难?”不久后,他转任炮兵连连长,从步兵到炮兵的转型阵痛中,他甘当“新兵”,夜以继日背射表、练操作,3个月啃下专业手册。
“党指哪就打哪,干就干到顶尖。”连队参加高原演习,他带领党员突击队攻克单炮多发同时弹着、小间隔射击等重难点课目,在高寒环境下打出满堂彩;武装五公里建制连比武,他带领连队拿下第一,全连士气大振。
从列兵到班长,从排长到连长,再到如今的红军营营长,二十三年军旅生涯,岗位在变,但“我们是红军传人”的信念始终扎根心底。训练场上,他常对战士们说:“我们作为红军传人,要把这份血性传下去。”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官兵狙击掩护前进(崔获阳摄影)
危难时刻,如何延续红军老前辈的为民初心?
“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时任代理排长的张灿灿带领全排奔赴甘肃陇南灾区。灾后重建阶段,在一片废墟中,一位老乡望着危房痛哭,他攒了许久的1万元血汗钱被压在了下面。
“老乡,您放心,交给我们!” 张灿灿的话语坚定有力。他带着战友,在没有工程器械的情况下,用双手一点点扒开瓦砾。1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手指被磨破、被划伤,鲜血混着泥土浸透了手套,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终于从断梁下捧出了那沓沾着泥的钞票。
老乡拉着张灿灿的手泪流满面:“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啊!”这句话让张灿灿心头一震,他想起了连史里的记载: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用破军帽给老乡盛青稞;抗战时期,战士们把口粮分给群众。那一刻,他深刻理解了 “红军传人”不仅要能打仗,更要把老百姓装在心里。
提干后,张灿灿在荣誉室设了个“爱民柜”,里面摆着救灾时用的铁锹、助民劳动时带的药箱。他常给新兵们讲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1947年解放洛阳,咱连战士帮老乡拆危房,用的就是这样的铁锹。现在我们的‘红军服务队’每月去村里帮着干活,就是要把红军老前辈对老百姓的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向党旗宣誓(崔获阳摄影)
未来现场,如何让新质战斗力在红军血脉中生长勃发?
“红军传人要敢闯新路”
“来,比一比谁飞得更稳更快!”张灿灿拎着无人机一声吆喝,战士们顿时来了兴致,10 余架无人机如蜂群般升空,时而在高原盘旋,时而穿梭于障碍间。见官兵们飞得不相上下,他古铜色的脸上露出欣慰——这样的小比武、小竞赛,每隔几天就会上演。
2017年部队调整改编,传统步兵向多兵种合成转型的号角吹响。一次演练中,因通信不畅导致进攻延误,复盘时张灿灿带头检讨:“红军传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要敢闯新路!”那些夜晚,“有人+无人”“信息+火力”“要素协同”等词汇在他脑海盘旋,演训间隙,新思考不断涌现:“无人机可兼顾远程侦察与烟幕遮障,掩护突击分队开辟通路”“电子对抗设备会对无人机造成干扰,要避免相互‘打架’”…… 这些萌芽想法,成了照亮转型的微光。
“未来战场在云端,不换脑子就换人。”张灿灿深知转型不仅是装备升级,更是思维革新。他牵头搜集外军无人机战术、全球战场无人装备应用等资料,组织官兵深入研讨,在全营掀起研学无人装备的热潮。针对部分官兵存在的“老步兵”思维,他以“精本职、通兼职、懂相关” 为原则,开展“人人都是指挥员、侦察员、破障员”活动,推行“一专多能”交叉训练,让官兵逐步掌握多战位能力。
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左一)与官兵研究无人装备操作(崔获阳摄影)
2025 年初,旅里将训练试点任务交给了张灿灿所在营。面对高原无人装备使用难题,他组建研究小组,带着战士们在风雪中摸索。
在雪域高原,他们要应对更严峻的挑战——高海拔条件下,风速达5级以上时无人机就会偏离航线,张灿灿带领官兵昼夜攻关,将高原环境参数与装备性能指标逐项比对,梳理出高寒条件下无人作战数据,编写出训练手册,通过调整飞行姿态应对极端环境,显著提升了无人机的飞行精度。
为给创新铺路,张灿灿推动建设全旅首个 “无人机专修室”。在他的带动下,官兵自主研发热情高涨,10余件自研装备陆续在演练中崭露头角。
半年后的合成战术演练中,四架无人机协同作战—— 投掷烟雾弹掩护,引导迫击炮打击,迅速为步兵打开通道。看着屏幕上精准的战术配合,张灿灿喜出望外。他在心里默念:“装备在变,但红军传人的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血性,一点都没变。”
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中)作为官兵代表面向军旗领誓(崔获阳摄影)
抗战胜利八十载,硝烟早已散尽,但战旗上的血色荣光从未褪色。张灿灿和战友们在冰壕里的攀爬、比武场的冲刺、转型中的攻坚,都是对“红军传人”四个字最鲜活的注解——就像当年前辈们用刺刀劈开黑暗,如今的他们正以钢铁意志托举新时代的和平,让胜利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作者:晓羽、杨程浩、徐艺博)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