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上,金色、红色与绿色交织的景观设计中,千人军乐团奏响《钢铁洪流进行曲》,45个方(梯)队依次行进,在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典中,国家美学的力量在无声涌动。
当礼号声声穿透云霄,当歼-20机群掠过天际,当铁甲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驶过长安大街,当徒步方队以刀劈斧剁般的排面跨过天安门广场,2025年的九三阅兵早已超越了军事仪典的范畴,升华为一场军事科技与人文精神交融的国家美学史诗。
这场盛典在精密与恢宏、雄浑与悲怆、现代武器装备与人类意志的交响中,构建起一座行走的视觉美学殿堂,奏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乐章。
秩序美学,我军队列条令的完美诠释
无论正步,还是齐步,阅兵中徒步方阵踏出的都不仅仅是步伐,而是军人对队列条令的完美诠释,也是人类对秩序美学的极限追求。
数千将士迈出的步伐如精密齿轮咬合,步幅75厘米分毫不差,摆臂30度整齐划一,他们用血肉之躯,走出了比仪器还精准的节拍。当受阅方队沿着东长安街阔步走来,无论是横看、竖看、还是斜看,都是一条直线,摆臂高度误差几乎为零。所有受阅官兵个个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如炬,整个方队行进起来,宛如一块移动的钢铁方阵,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纪律性和协调性,展现了我军严整的军容军姿和无敌的英雄气概,更让人深刻感受到秩序的力量和壮美。
当刺刀林立的方阵,化作移动的青铜矩阵,当战车履带碾过斑马线留下精准的平行轨迹,这种极致的整齐划一和钢铁意志,已经超越我军队列条令规范和军事训练范围,成为人类不断战胜混沌无序,不懈追求秩序美学的里程碑。
在这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追寻的“万物皆数”(即数是万物本源)理念,在长安街上获得了最生动的展现——人类肉体和队列条令的完美融合。这种秩序美学,体现了我军政治建军的新风貌,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结构的新布局。
力量美学,工业文明的金属史诗
此次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新域新质力量比重显著上升。这些武器装备,充分展现了现代兵器的力量美学。
不同于故宫琉璃瓦的温润光泽,现代兵器以钢铁的冷峻光泽和精密铸造的硬朗线条,谱写着军事力量美学新篇章。当铁流滚滚驶过天安门广场,人们目光所及,是钢铁的冷峻光泽在阳光下闪耀,是精密铸造的线条在空气中划出优美弧线——这是军事力量美学在无声诉说,诉说着一个民族在钢铁淬炼中挺起的脊梁。从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到歼-20S隐身战斗机,这些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新阶段的最新装备,在宽广的长安街上,书写下现代工业文明的金属诗行。99A主战坦克的炮管,如淬火后精炼的黑色长矛,凝聚着金属的刚毅与坚韧;东风导弹发射车表面覆盖的迷彩涂层,仿佛钢铁肌肤上生长的智慧纹路,将尖端科技内敛于无形。这些装备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武器,它们以自身材质的精密与强韧,勾勒出中国工业体系从“制造”向“智造”艰难跋涉的清晰轨迹。特别是当教练机编队拉着彩虹,掠过苍穹,人们仿佛看到明代狂草书法大师徐渭那跃出纸面的墨魂,挥洒长空,飘逸九天。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空军的精良装备和飞行技术,已经将高科技装备战力,升华为一种动人魂魄的天空艺术。
天安门前钢铁洪流驶过之处,大地震颤,人心激荡。九三阅兵中钢铁铸就的力量美学,绝非浮于表面的装饰,而是工业力量、科技雄心与民族复兴的深沉交响,是铭刻在金属上永恒的民族精神。当一辆辆钢铁巨兽披着阳光驶过广场,当一架架银色雄鹰风驰电掣般翱翔天空,它们冷峻的轮廓,在苍穹下勾勒出现代化兵器的力量之美。这军事装备力量美学,是尊严的象征,是安全的承诺,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以钢铁意志书写的国防力量的宣言。
色彩美学,历史光谱的视觉对话
我军的阅兵式从来就不是单调的军绿色展览。九三阅兵,更是用一场精心调制的色彩交响,在长安街上铺开了中国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宣言。
这次阅兵,天安门广场的景观布置以及部队着装、武器装备,一律遵循“尚中”原则,以红、金、绿三色为主调。红色是血脉的颜色,象征人民军队铸就的血肉长城。当徒步方阵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走来,最抓人眼球的永远是那片铺天盖地的中国红。党旗、国旗、军旗——三面巨幅红旗在旗手肩头翻涌,像滚烫的血脉在广场上流动。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色,而是刻进民族基因的精神图腾。抗战老兵胸前的功勋章、纪念章以及红绶带,更犹如流淌的鲜血,在无声诉说着“红旗为什么这样红”的历史答案。
金色代表人民生活在富饶的土地上,象征着人民军队根基在人民之中。仪仗队刺刀上的金色穗带,勋章上的鎏金字体,新型装备的金属光泽,这些点睛的金色如同晨曦穿透云层。当八万只彩色气球升空,明黄色气球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稻穗成熟时的颜色,是勋章沉淀岁月的颜色,更是从历史阴霾走向光明未来的希望之颜色。
绿色代表大地与和平,蕴含着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迷彩方阵的丛林绿、荒漠黄、城市灰,是这场色彩叙事里的“绿色大地系列”。99A坦克的数码迷彩,如同移动的国土;东风导弹车身上的青绿色泽,像覆盖着原野的苔藓。这些贴近泥土的颜色,藏着中国军人“扎根大地、守护山河”的隐喻。特别是当迷彩洪流经过“1945”黑色检阅车时,色彩的巨大反差,碰撞出动人心魄的隐喻——昔日的焦土,今日已是生机盎然的绿洲。可以说,九三阅兵的色彩美学,是精心调配的国家表情。这种色彩设计,将历史记忆与当代国力同时呈现,形成了穿越时空的色彩美学对话,构成了抗战精神与现代化国防成就的完美融合。
时间美学,历史纵深的时空对话
九三阅兵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是车牌号为“va.1945”和“va.2025”两辆检阅车并排驶过天安门,使得一部浓缩的历史史诗瞬间展开。
“1945”代表抗战胜利的历史节点,铭记了中华民族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2025”则代表举行阅兵的当下年份,展现了新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双车并行,直接构建了一场跨越80年的时空对话——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同时还象征着从1945年民族救亡到2025年国家复兴的辉煌历程,寓意历史的辉煌与未来的展望。
此外,转播镜头下,百岁老兵颤抖的军礼与年轻战士刚毅的眼神相互交织,也在同一个时空场景,完成了历史空间的无缝衔接。尤其令人泪目是,当“刘老庄连”、“杨靖宇支队”等一面面抗战英模部队的功勋旗帜,在旗手和受阅车簇拥下,猎猎通过天安门时,这种“历史记忆”的形象化杰作,使教科书上抗日战争的14年,瞬间化作行走的纪念碑,呈现在世人面前。至于年号台两侧的14只和平鸽雕塑,则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程,每一只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回音。
留白美学,寂静处的精神轰鸣
最震撼的美学力量往往诞生于声音的静默与设计的空白处。
阅兵场上,那辆牌号为1945的检阅车座位上空无一人。那是为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牺牲的3500万军民预留的席位,意在邀请先烈英魂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参与这旷世盛典,见证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它饱含着“英雄从未缺席,盛世如您所愿”的深切缅怀与告慰,也是对抗日英烈最崇高的礼遇和褒奖。检阅车顶空置的麦克风,则是一种无声的言说,创造的是一种庄严肃穆,“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留白美”。此刻的寂静,不是空白,而是千千万万抗战烈士的无声呐喊,是十四亿中国人共同屏息的巨大声场。空置的立麦静默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因为那是国家为3500万抗战英烈预留的“发言席”,14亿人都在等待他们的诉说,14亿人都在聆听历史的回音。在这种“立麦无声,山河代言”的肃穆场景下,我们似乎听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声——英雄们,请检阅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烈士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你们未能亲眼目睹的当今盛世的遗憾,当由我们代替“检阅”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历史成就。
“空车满载英雄魂”的留白美学创意,瞬间引发了国民的集体情感共鸣,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官方媒体和民间解读形成共识:空车立麦,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英灵的告慰”。许多网友感动落泪,纷纷留言:“来时1945血火中守护家园,归时2025繁华里永享尊荣”。
“空车立麦”的创意,是中式仪式美学的深刻体现:它以1945为锚点,铭刻抗战牺牲与胜利;以2025为窗口,展现复兴成就与强国风采;以空车立麦为载体,完成了跨越80年的集体告慰和情感传承。它用一个简约有力的美学符号,浓缩了沉重的民族记忆和炽热的家国情怀,深刻传达了“历史无言,山河作证”的主题,在无声中完成了民族精神的代际传承。
叙事美学,宏大与微观的交响
九三阅兵,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国家叙事。它没有一句台词,却用震撼的视觉语言讲述着历史与未来、牺牲与荣光、战争与和平。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既源于铺陈开来的宏大叙事场景,也来自于精心雕琢的细微之处。宏大场景与微小细节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这场叙事美学打动人心的不二法门。
阅兵式上的宏观场景,以其磅礴的气势、直观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与时代强音,将大国威严展示的淋漓尽致。徒步方阵步伐铿锵,整齐划一,展现了中国军人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昂扬的精神风貌。由预警机、轰炸机、歼击机、加油机、无人机等组成的庞大空中梯队,以精准的队形、震撼的轰鸣声掠过天安门上空,象征着中国空天力量的跨越式发展和捍卫国家领空安全的坚定决心。
装备方阵则如同移动的钢铁长城,从主战坦克、新型步兵战车到远程火箭炮、地空导弹、反舰导弹,再到战略导弹部队展示的国之重器,无不彰显着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新型隐身战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尖端装备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军队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下的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这是对“强国必须强军”战略的生动诠释。宏大的装备展示,宣示了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它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强大的国防是和平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今日由我们以实力守护。特别是当军事航天部队方队亮相时,“筑梦九天,问鼎苍穹”的解说词配合雄浑激昂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气势磅礴,谁能不为之振奋。
如果说宏观场景构建了阅兵的骨架,那么精心设计的微观叙事则为其注入了灵魂和温度,让宏大叙事直抵人心。抗战老战士颤颤巍巍地起身敬军礼,眼中饱含热泪;烈士家属手持英雄照片,“带着”英雄一同观赏阅兵式;军委主席俯下身子,和抗战老兵一一握手。这些微观叙事构成了阅兵式上最动人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我国除了有强大的军事硬实力,还有细腻温暖、可信可爱可敬的和平心、儿女情。
八十载风雨兼程。从“飞机不够就飞两遍”到“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豪气,这场旷世庆典的美学盛宴,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
而九三阅兵最深层的美学密码,则蕴藏在政治美学之中。它用装备的冷峻反衬出人性的温暖,它用武器的毁灭性杀伤力,昭示着和平的弥足珍贵。
当7架教练机编队在空中划出14道色彩斑斓的五线谱时,8万羽洁白的和平鸽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一飞冲天,与8万只彩色气球一起,翱翔在广场上空。此时,这场国家仪典最伟大的美学启示终于得以完整呈现——它在展示我国国防力量锋芒的同时,也昭示着我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放飞8万只数量巨大、国际公认的和平鸽,强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珍视、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以及与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至此,九三阅兵盛典,瞬间化作一道强光,它将刺破国土上空的战争阴霾,照亮世界和平的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
林继山,山东省鄄城县人。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历任铁道兵4师16团战士、宣传股报道员、班长、排长、营部书记、团宣传股新闻干事、师宣传科新闻干事。1982年调济南军区,历任济南军区宣传部战士教育处干事、新闻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大校军衔。2007年退休。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