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延安时期的创新启示④】教育及文化宣传创新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6-20 13:30:3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渡过一道道难关,冲破一道道险隘,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取得一个个胜利,为新时代攻坚克难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时期的创新启示”专题,刊发朱玺同志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延安时期,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特殊时期。通过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民族革命,需要向社会普遍宣传其政治纲领、施政目标和方略,广泛发动壮大革命力量,教育及文化宣传工作就必然成为至关重要的革命措施。


延安时期的教育,就是实行了全面改革创新的教育——紧紧围绕宣传革命、保障革命队伍发展壮大为主要目标,打破旧的教育模式、重构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目标服务的新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⑴国际国内形势教育;⑵写字算数基础知识传授;⑶战略战术技能培训。教育对象:⑴苏区广大民众;⑵部队指战员;⑶来自苏区之外的热血青年及其他爱国知识分子。办学方式:⑴民办公助村学;⑵高级人才干部学校;⑶进步青年集中学习的正规院校;⑷教育与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时期创新教育具有三大特效: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切实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二是分级分类办学,从保幼院、小学、中学、大学到中央党校,即使穷苦大众接受到基本教育、苏区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又以“速成法”教育有效解决了干部紧缺问题;三是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抗战救亡运动、民族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储备了大批的革命信念坚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管理人才。正如毛主席在中央党校二部开学典礼时讲:“我们要把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使我们党更统一,不结班子,结成一个大党。每个人都能够不怕牺牲,能够无限忠诚,能够联系群众,能够独立工作,能够遵守纪律,团结一致地坚决地向敌人斗争。”


红色文化建设,是延安时期共产党引领民族解放运动和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又一重要创新措施。延安苏区在抗战时期英勇抗敌的优异表现和边区社会管理探索取得的建设成就,吸引了大量的文艺青年和艺术工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种形势正是抗日大业所期望的大好局面,所以必须坚持引导这种局面长期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兴起延安革命文艺,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校发展延安革命文艺,再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兴起革命文艺运动后带来延安革命文艺大繁荣,无不显示出党的领袖创新文化建设的高超智慧、展现出经过红色文化熏陶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高涨的辛勤创作。延安时期文化建设,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创作成果方面,一方面为中国漫长抗战时期擎起了一面文化艺术旗帜,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激发全面抗战热情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创新经验方面,对新中国乃至此后半个多世纪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当然,除前述五大重点领域之外,实际上其他各方面也都有同步创新性建树,包括法规纪律、道德风尚、工青妇团、医疗卫生工作,只有所有行业都环环相扣、形成密不透风的攻防整体,才能产生良性循环的综合效应。


(作者:朱玺,系平利县财政局干部、延研会会员。责任编辑:红升)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