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黄海丰岛海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即甲午战争的开始。此战以清政府惨败并签署十分苛刻的《马关条约》告终。正是《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曾几何时,煌煌大清“天朝上国”有着占全球GDP三分之一左右份额的骄傲,竟然败北于“蕞尔岛夷”。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世界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艰苦奋斗,挽救了古老又辉煌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回顾、反思那场令人心酸、心碎的甲午战争,对于制止或打赢有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各种形式的侵略战争其中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战,极富现实意义。
——编者
那场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节节败退,步步被动,原因非止一端,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清朝统治者始终徘徊于和战之间,无抗战到底的决心,将国家命运寄托于列强调停。
李鸿章一贯主张“保全和局”,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他请英国出面劝阻日本进兵,并发电文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顷英欧使过谈,亦不以倭派兵为是,谓已致其驻韩领事、驻倭英使,设法劝解。”对英国出面调停满怀信心。李鸿章等人还请求俄国出面调停,试图依仗俄国的力量来制约日本,使日本停止侵略。俄国公使的回复表示,俄帝已经同意干涉日本出兵朝鲜之事,表面上好像同情中国。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邀请法国、德国、美国出面调处中日矛盾,法、德表示观望,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予以答应。列强表面承诺对日施压调停,使清朝统治者产生幻想,以为依赖外国的调停可以使日本住手,而自己不作战争准备。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当时就说过,中国“对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吃惊”,“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李鸿章等人自作聪明,以为找到了“以夷制夷”的妙法。而实际上西方列强各怀鬼胎,以中国权益为交易,岂会真心帮助清政府。当时头号强国英国为对付俄国,转与日本勾结在一起;俄国考虑到远东并无与日本抗衡的力量,不想与日本闹翻;法国、德国、美国的所谓调停仅在口头上,毫无实际帮助;美国且与日本相勾结,为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中方均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并无积极应战、决战到底的决心。李鸿章以消极防御为宗旨,力图“避战保船”。因而在战争中,他国没有指望上,自己又丧失了许多主动权。清军步步退缩,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这里历史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国家发展必须立足于自立自强,绝不能依赖他人,否则必定丧失自主权,带来无穷后患。自身没有雄厚的国力与强大的国防力量,一味相信“万国公法”,幻想通过别国的外交斡旋来化解冲突,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后必定吞尝苦果,贻为笑柄。这是甲午战争的另一大历史教训。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一精神,不仅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而且对当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极可宝贵的精神。
(作者:李慎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原副院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