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7·25甲午海战警示⑤】李慎明:要依靠民众,不要防民如川!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 2024-07-30 13:53:41

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黄海丰岛海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即甲午战争的开始。此战以清政府惨败并签署十分苛刻的《马关条约》告终。正是《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曾几何时,煌煌大清“天朝上国”有着占全球GDP三分之一左右份额的骄傲,竟然败北于“蕞尔岛夷”。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世界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艰苦奋斗,挽救了古老又辉煌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回顾、反思那场令人心酸、心碎的甲午战争,对于制止或打赢有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各种形式的侵略战争其中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战,极富现实意义。

——编者


在我们的历史典籍中,往往是英雄人物充当主角,在其前台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甲午战争之前或进行之中,清政府并未也绝无可能充分发动民众,这是由清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其致败的要因之一。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基本议定,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罪己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接着,慈禧又说出以下两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尽管这是甲午海战之后慈禧心迹的表露,但这也确实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落。最高统治者由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甲午海战能取得胜利吗?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厉行文字狱,防民甚于防川,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进到巅峰。在此种专制之下,统治者根本不敢发动民众力量,国民意识无法培育,民族国家的概念未能形成,国民犹如一盘散沙。正如梁启超所言:“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


由于缺乏现代国民意识,不少中国民众并未意识到甲午海战是两个国家的殊死相搏,甚至对战争漠然视之;虽然也有民众基于保卫家乡的观念,自发地以各种形式与入侵之敌进行斗争,尤其是台湾人民与日寇展开的殊死搏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壮剧。但总体说来,清朝统治者不敢动员民众力量,对于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清廷非但不予接济,反而担心“有碍和约”予以阻挠。而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则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战争动员,并将民族主义推向极端,凝聚了巨大的战争能量。日本虽然国家小,人口少,但是团结一心,所以力量大;中国虽然国家大,人口多,但是一盘散沙,所以力量小。大与多并不一定有力量,团结才有力量。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永远走群众路线,革命是这样,建设是这样,改革也是这样。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获取胜利的一大法宝。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在当今时代更显得不可或缺,并具有决定前途命运之意义。这也是我们党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意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进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靠的保障。这是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的又一个深刻的历史启迪。


历史呀,常常觉得它已经远去,但细细揣度,却仿佛仍在眼帘徘徊……


(作者:李慎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原副院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