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军本质上是解决军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等根本问题,是强军胜战的导航仪、方向盘和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把政治建军摆在强军战略布局首位,坚持把方向、抓根本,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推动军队全面建设迈向新高度。在2024年6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全面回顾并系统总结新时代政治建军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将“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置于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十个明确”的首位,深刻揭示了政治建军之于人民军队,起着举旗定向、统摄引领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思想风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光芒,为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一、深刻认识“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的深层逻辑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这一重要论断,鲜明体现了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党和军队之间天然的联系。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坚持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优势所在。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军队的政治属性,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化对“政治建军”的理解和认识。
军队的性质宗旨由政治确定并成形。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扮演着解决各类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关键角色。无论是阶级间的对抗、民族间的纷争,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政治集团间的博弈,战争往往成为这些矛盾的最高表现形式与解决途径。世界各国的军队,无一不深深烙印着政治的印记,它们作为政治意志的延伸,始终致力于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不仅决定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最终归宿,还规定了战争指导的核心理念、行动方针、政策导向以及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框架。习主席强调:“政治性是军队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深刻继承,更是对新时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提醒我们在新时代军队建设中,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军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军队的根本职能由政治和塑造。政治对军队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集中体现在军队对根本职能的履行上。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古田会议鲜明界定“中国的红军乃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庄严宣告,“本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这深刻揭示了我军与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以及我军履行职能使命的政治基础。历经烽火岁月直至今日,这份政治基因始终如一,未曾有丝毫改变。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我军履行职能使命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被纳入政治的顶层设计。习主席在构建强军战略蓝图时,政治建军被置于首要位置,凸显其引领全局的关键作用,形成了“将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强军事业全过程”的深刻共识与扎实布局。
军队的行动决策受政治影响和指引。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其胜利的衡量标尺在于是否达实现了既定的政治目标。军事行动的决策者与执行者,不仅需具备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更需拥有深邃的政治智慧。在筹划军事行动时,他们不仅要思考如何打赢这场军事战役,更要深思熟虑如何巧妙地打赢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多重战役。这要求他们全面考量军事行动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外交后果,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战略利益。在当今政治与军事日益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显著。军事斗争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强,使得从政治高度筹划军事行动变得尤为重要。正如拿破仑所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而这一“点”的选择,无疑需要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全局观念。军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展开。军事行动中的每一个决策——是否开战、何时开战、如何开战以及战争的程度——都需基于大局和全局的考量。正如基辛格所言:“战争是国家政治的延伸,而和平则是国家利益的实现。”只有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确保军事行动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又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二、深入理解“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的军事哲学内蕴
我们党历来重视从哲学高度把握军事领域的内在本质、一般规律和辩证运动。“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充分反映了政治与军事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政治建军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把新时代强军实践经验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实现了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彰显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传承和理论传承。
把握政治与军事的统筹兼顾。“凡战法必本于政胜”,这是古代兵家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深刻洞察。立军之本的“本”字,不仅强调了政治对于军事的决定性作用,还体现了两者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动态平衡。政治决定军事,政略决定战略。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才能确保军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强保障。然而,在强调政治决定军事的同时,军事自身的关键地位亦不容忽视。“国家大柄,莫重于兵”,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政治建军不仅强调军队的政治属性,还注重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历史教训昭示我们,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一遇到挑战就会崩溃;而政治信念不坚定,则无需外敌,内部亦将分崩离析。作为党绝对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全方位强大,政治素质、战斗力、以及作风纪律,是构成我军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基本要素。
坚持引领与支撑的相互促进。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不仅决定军事的发展方向,更引领其不断前行;而军事则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不仅服务于政治大局,更是支撑国家政治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力量。强大军事实力不仅能保障国家安全,还能对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产生深远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活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外交话语权,使国家在多个维度上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和利益空间。这便是强大军事实力所展现出的综合效能与溢出效应,诸多政治上的胜算,往往通过军事力量的强化与战争胜利的取得得以实现与巩固。步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强战略支撑。新时代政治建军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上,聚焦能打胜仗这一核心要求,紧跟科技革命浪潮、战争形态演变以及对手战略调整的步伐,不断强化练兵备战,推进实战化训练,锻造出更为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更为可靠的制胜手段。同时,恢复并弘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将政治工作深深植根于战斗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融入军事斗争准备的全过程,积极探索政治工作服务保障战斗力建设的新路径,树立起政治工作始终围绕实战、服务实战的鲜明导向。确保我军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战斗力,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在军队中永续传承,确保我军根基稳固、优势长存。
实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政治建军”体现的是党和人民的意志,展现为政治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决策,为强军兴军的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也划出了不能逾越的底线和不可突破的红线。习主席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军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创新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必将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在新时代强军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全面落实“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的原则要求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居于新时代强军兴军战略布局之首,引领贯通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本质内涵,起着举旗铸魂、立根固本的作用,蕴含着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战略擘画,为强军事业奠定思想基石,注入政治灵魂,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军队全面发展壮大,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拥有坚强力量支撑。
在永远听党指挥中铸牢人民军队立军之本。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其核心要义正是确保军队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坚定不移地全面接受党的领导,确保全军在党的光辉旗帜下凝聚军魂。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习主席深刻总结道:“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历经血与火考验得出的铁律。”他进一步阐明,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乎我军的性质宗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人民军队才能永葆其政治性质、政治本色、政治优势,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在传承弘扬我党我军特有政治优势中永葆人民军队本色。立军之本的“本”字,蕴含着本质、本源、本色之义。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恪守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根脉深植于人民大地,力量源自人民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军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坚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矢志不渝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铭记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传承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铭记为人民扛枪打仗的神圣使命,奋发图强,刻苦训练,不断提升备战打赢能力,坚决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积极参与和支援地方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祉,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让人民军队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
在永固打赢优势中铸牢人民军队强军胜战之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下认识和推进,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四个战略支撑”使命任务,以强大能力和可靠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制度安全及政治社会大局稳定,做好打硬仗准备,灵活应对外部挑衅,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提升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为维护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贡献力量。
(作者:张馨予,系清华大学博士后)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