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①(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三:博览群书的求知欲望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①
本篇梗概:
毛泽东一生与诗词相伴,自学生时代,就极为喜欢欣赏和研读诗词,是一名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他将诗歌喜好与政治相结合,诗常常成为他用来表达内心政治意愿的方便工具。
毛泽东一生与诗词相伴。自学生时代,就极为喜欢欣赏和研读诗词。
他的诗词不是矫揉造作,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本性、纯天然的风雅,是大气度、雄万端的风雅。他的诗词中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百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
毛泽东早年在湖南安化拜访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写了一副上联摆在桌子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随即写出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其语中的内涵让老先生顿然亲近有加。
毛泽东一生创作诗词百余首,他研读、批注的诗词千余首。有人从他中南海书房的诗册中整理出一份他研读的诗词目录,这份目录收录的仅是毛泽东研读诗词时圈阅批注过的,包括古今中外429位诗人的作品,总计诗词曲赋1590首。其中诗1180首,词378首,曲12首,赋20首。从其范围看,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诗集及历代诗人的作品他都广泛涉猎过。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战国时代的《楚辞》,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历代诸家的诗词曲赋,直到鲁迅的诗作,毛泽东几乎都巨细靡遗地阅读过。
毛泽东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有一种“死犹未肯输心志”的可贵品格。毛泽东的全部著作中诗词占很大比重。发行数量庞大的毛泽东诗词不仅版式繁多,而且对其作注解研究、赏析之类的相关著作亦颇多。统计起来,国内出版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籍,各式版本有470余种,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原著、注释、手迹、歌曲、字帖、刻石、诗画等七大类。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他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词,而且留下许多墨宝,成为近现代攀上狂草高峰第一人。
1999年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书法》杂志和几家媒体举行了一次评选“百年十大书法家”活动,通过专家评选和无记名投票,毛泽东被评为第五名。排列在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之后,与沈尹默并驾,排在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之前。
郭沫若曾诗赞毛泽东“泰山北斗,诗词余事”,诗词是毛泽东的余事,书法对于毛泽东就是余事的余事。
毛泽东颇为喜欢读诗、评诗。诗有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他更喜欢豪放一派。
毛泽东在叱咤风云的一生中,扮演的是豪迈雄壮的浪漫诗人和独领风骚的领袖,他的人格意志、浪漫情怀、巨人意识决定了他不喜欢伤感、哭哭啼啼的诗歌,而特别欣赏那些气势雄壮、豪拔奇诡、慷慨悲壮的作品。因此,他对屈原、曹操、李白、李贺、辛弃疾、苏东坡、岳飞等人的诗都十分喜爱。对《楚辞》尤其是对《离骚》,毛泽东一生都非常热爱,他为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爱国主义情操和不屈不挠、追求光明与理想的精神所吸引、所感染。
毛泽东喜欢曹操的诗,认为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他喜欢曹诗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这个精神引起毛泽东的强烈共鸣。
毛泽东喜欢李白的诗,称李白“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他欣赏李白那种不畏权贵,不崇拜偶像,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毛泽东还喜欢李贺、李商隐的词。在词人中,他喜欢辛弃疾,每当读辛弃疾的词时,常常为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叫好。这些既是毛泽东审美情绪的反映,更是他革命精神的写照。
毛泽东在欣赏、阅读诗词的同时,常常发些议论来论诗论人。能透过诗的背后透彻了解作诗的人,及其诗作的产生环境。更多地融入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哲学意识,他善于从诗中读出政治和哲学,以获取可资借鉴的政治经验。不仅能从诗中读出政治,更善于从诗中嗅出阶级斗争的味道;不仅善于从诗中考证出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和当朝政事,还善于分析诗人诗作的产生环境,以及诗人本身暴露出来的思想倾向,从诗中得到启迪。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毛泽东能从诗中读出政治和哲学的关键之一,在于他把诗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起来。诗常常成为他用来表达内心政治意愿的方便工具。“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毛泽东1955年春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清人龚自珍的诗,这首诗贴切地表达了毛泽东企盼中国在这“一穷二白”的纸上写上最新最美的文字,画上最新最美的画图的强烈愿望,期待中国劳动人民振奋精神,起来做主,展开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积极主张。
1961年10月,毛泽东书鲁迅诗一首赠日本朋友:“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他鼓励日本友人敢于斗争,并寄希望于日本人民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还引用过清代张英的诗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来表明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以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说明中国与一个“远隔千山万水”的欧洲国家的友谊。
1958年在武昌召开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应邀为全会演出的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请求他题词,毛泽东欣然挥笔写下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赠,诗中寄托了他对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工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希望,亦体现了使文艺成为教育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一贯主张。
1935年10月,日本侵华已愈演愈烈,毛泽东决定率红军主力东渡黄河,开辟新区,壮大队伍,筹集资金,对日作战。
1936年1月下旬,为给红军东征开辟道路,毛泽东亲率100多人,冒着严寒,晓行夜宿,于2月5日来到黄河西15公里处的清涧县袁家沟村。
适逢冬季连降大雪,毛泽东在袁家沟村的次日即2月7日,查看东渡黄河地形时,积雪盖地足有两尺多深。毛泽东站在白雪盖地的黄土高原,见万里河山为冰雪所封,极目远眺,一片苍茫,遂有感而发。当晚回到袁家沟居住的窑洞,点燃蜡烛,凝神遐思,仿佛把全身融入洁白晶莹的冰雪世界,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雄冠千古的不朽名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使人领略了毛泽东那气吞山河、独步古今的胸襟气魄,还能让人感到这不但打赢了国共两党的文坛政治大战,而且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更能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后期:孙铄;录制:纪小鹿、王瑞 )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