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③(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三:博览群书的求知欲望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③
本篇梗概: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雄伟的气势和多变的风格,堪为一绝。著名诗人贺敬之称赞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跟随毛泽东创作的三个阶段,感受他年轻的朝气、振奋人心的力量、自由自在的豪迈。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雄伟的气势和多变的风格,堪为一绝。著名诗人贺敬之称赞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毛泽东所作的诗句大概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参加革命之前所作的诗词。此时的毛泽东尚处于年轻的学生时期,他写的大部分诗都是赠别诗和咏志诗,充满了年轻的朝气。
七古▪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此诗作于1910年,显露出他血气方刚的赤子之心,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通过对青蛙的描写,表现出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迫切渴望。
第二阶段是毛泽东加入革命和战争所作的诗词。此时的诗词非常写实,这些诗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见证着中国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1935年2月25日凌晨,中革军委下达作战命令,拿下娄山关,再战遵义城。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鸭山与国民党军激战,歼灭吴奇伟59师、93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
娄山关一战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这次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2月28日傍晚时分,毛泽东来到云海苍茫的娄山关。此时,正值农历的早春季节,娄山关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寒风呼啸,松涛阵阵,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血迹未干,远处传来的军号低沉而悲壮。此情此景,毛泽东感慨万端,抒发出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霜天残月的意象中,诗人抒发了征途寒苦、战斗曲折的凝重心情。通过对残阳余晖洒满群山万壑的壮美景色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跨越一切雄关险隘的豪情壮志,又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步入正确轨迹,重新迈步向前。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障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六盘山处于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是渭河与泽河的分水岭,山路曲折险狭,平均海拔2300米以上,山势高峻。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一抒胸中情怀,写了《清平乐•六盘山》词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畅自然。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情感由喜悦到激昂,结构紧密,又不显拥挤,语言浅近清新,耐人寻味。
1935年9月下旬,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长征》的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长征诗,雄诨壮丽,大气磅礴,读后犹如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经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诗写于1949年4月23日,全国内战已经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描绘百万雄师渡江解放南京的宏伟场面和解放南京胜利后的喜悦。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的诗词。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题材也从革命战争变成了身边的生活。大事小情只要诗兴到了,都会作诗一首,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此诗作于1956年6月,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写下此诗。这时的毛泽东“闲庭信步”的宽馀之乐。随后借用一句“逝者如斯夫”,将这一份宽馀带上了历史的纵深感。把千里江山玩于掌股之间,改天换地轻而易举。
1964年春,毛泽东写了首《贺新郎•读史》的词,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泽东的这首词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横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
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辨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后期:孙铄;录制:纪小鹿、王瑞)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