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 > 正文

【毛泽东成功的秘诀之四:克敌制胜的军事韬略】十六字诀 ②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0-31 12:48:58

为纪念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魂》网与山东航空集团联合推出大型广播剧《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部鸿篇巨著由参加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的老将军黄学禄历经5年撰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饱含深情为该书题字,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成功的超人智慧!敬请收听:


  十六字诀 ②(请点击链接收听)


秘诀之四 克敌制胜的军事韬略

十六字诀 ②


本篇梗概:蒋介石把“围剿”红军作为重点,对于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多次组织干部进行专题讨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与“十六字诀”相结合的方针来破敌。


于是蒋介石把“围剿”红军作为重点,而且把在赣南的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一方面军作为首要目标。蒋介石认为,只要把江西南部的红军消灭,其他红军就不在话下了。他在南昌召集国民党高级官员开会说:“赣南朱毛红军,乃众犯之首,出没无常,最难制服,此股一经扑灭,其余自易解决。”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对赣南“围剿”极为重视,他于1930年12月中旬,亲自到南昌坐镇,集中11个师另3个旅及3个空军大队,共10万余人,特命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委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战前蒋介石签发训令:“此次围剿,以‘并进长追’、‘分进合击’之战术,从西、北、东三面合围,各路勇进当先,穷追不舍,直捣匪军巢穴,反复清剿,勿留后患。限3—6个月之内消灭朱毛红军。”


面对优势之敌即将开始的大“围剿”,红军用什么方法破敌,这是关系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问题。


对于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多次组织干部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毛泽东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与“十六字诀”相结合的方针。


“诱敌深入”和“十六字诀”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诱敌深入,首先是有计划地退却,把敌人诱至自己预设战场,这就是“十六字诀”中的“敌进我退”。敌人进入根据地之后,根据地内的地方武装,用各种游击战法袭扰敌人,这就是“敌驻我扰”。当敌人被诱入预设战场而疲惫不堪时,红军集中兵力包围歼灭一部敌人,这就是“敌疲我打”。敌人一部或大部被歼灭后必然撤退,这时红军展开追击,再歼敌一部,这就是“敌退我追”。


从而可以看出,“诱敌深入”和“十六字诀”有着密切联系。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召开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副对联把“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糅合到一起,十分生动全面地表述了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1930年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11月1日,毛泽东、朱德签发了反“围剿”作战命令,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之内,待其疲惫而歼灭之。


1930年10月31日,国民党军便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敌人分别从北、东、西三面成大弧形进攻之势。一路上人喊马叫、烟尘飞扬。国民党“围剿”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手持马鞭伫立高坡,威风八面,傲气十足,远方不断传来零星的枪声,不时有伤兵一拐一拐地向后方移动。


连日来,蒋介石10万人马往返奔波,寻找红军主力,却不见踪迹。敌人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屡遭袭击,士气不振,转来转去,行动迟缓,对红军打破“围剿”十分有利。


当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大队人马进入毛泽东、朱德在龙冈山区布下的设伏口袋时,红军战士杀声震天,猛打猛冲,将张辉瓒活捉,他的师部和两个旅的人马一个不漏地全部被红军歼灭。


红军战士不顾疲劳,乘胜追击,两天后在东韶地区歼灭敌第50师3000余人。


1931年1月,红军转入进攻,在广昌、宁都、永丰、乐安、南丰五县境内消灭了地主武装,扩大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这次反“围剿”作战,在5天内连续打了两个胜仗,连同其他的战斗,共打死打伤和俘敌1.5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人心,取得了大规模反“围剿”的作战经验。


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证明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第一次较量毛泽东胜利了,蒋介石失败了。


毛泽东以十分欣慰的心情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较量的失败,一个月后又策划对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其军政部长何应钦为“围剿”军总司令,纠集了20万人,比第一次“围剿”的兵力增加了一倍。这次蒋介石吸取了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原来的“并进长追”战略,转而实行“严密包围、慎重缓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何应钦临行前蒋介石向他交代:“这次围剿朱、毛,要集中兵力,严密包围,以缓进为要旨;以主力分别由东、北、西三面进剿,一部由南面协剿;依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原则,严密封锁,逐渐紧缩包围圈,以避免被红军各个击破。”


红军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已经深入人心,毛泽东的威望在广大红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提高。


正在这时,苏区的领导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央决定在赣南成立苏区中央局,从上海派来项英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曾山为委员;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撤销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中央这个决定,意味着毛泽东的实权被削弱,降为二三把手的地位,对最重大问题的决策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顺手了。但是,项英刚从城市来到苏区,对红军的情况不熟悉,所以前线的作战指挥毛泽东仍起主要作用。


项英上任后,立即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讨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问题,会上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项英等多数人认为敌军20万,红军只有3万,力量对比悬殊,寡不敌众,难以打破敌人的“围剿”,因此主张红军撤离根据地,躲避敌人的进攻。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20万敌军严密包围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分兵退敌的方针,将红军分散到根据地外面去打游击战,把敌人引出根据地,以达到既能保障红军不受大的损失,又能保全根据地的目的。


毛泽东坚决反对这两种意见,他主张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依靠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剿”之敌。他指出:撤离根据地不是好办法,那样会使红军失去依托;分兵退敌也不行,那样不但不能退敌,反而会给红军带来更大困难。毛泽东指出,敌人兵力虽然很多,但他们有许多弱点,如“围剿”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指挥不统一,官兵不一致,没有当地人民的支持,地形不熟,给养运输困难等。红军虽然数量少、装备差,但上下团结,求战情绪高,群众条件好;可以利用有利阵地打击敌人。靠这些有利条件,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尽管毛泽东的意见正确,可仅有朱德、谭震林等人的支持,还是处于少数,这时毛泽东提议扩大会议范围,请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一起参加讨论。这些人多年随毛泽东转战沙场,亲眼目睹第一次反“围剿”诱敌深入的成功,所以他们赞成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的主张由少数变成了多数而通过。


战略方针确定后,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主力15天横扫700里,从赣江东岸一直打到闽西北,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缴获电台7部,击毙敌第6路军第5师师长胡祖玉,打破了敌人第二次“围剿”。


紧接着,红军乘胜转入战略进攻,解放了赣东、闽西北广大地区,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这次反“围剿”作战,在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战胜了七倍于己的强敌,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各个击破”歼灭敌人的范例。


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战略指挥上的一个得意之作。他在5年后总结这次作战的经验时说: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15天中走700里,打5个胜仗,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围剿’”。


第二次较量毛泽东又赢了,蒋介石再次输掉一局。


蒋介石在战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摇头顿足、气急败坏地大骂部下无能。更可叹的是,战前他亲手创造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竟落得如此下场。


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刚一结束,蒋介石便到南昌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红军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他当着许多高官的面赌咒说:“这次围剿,如果打不败毛泽东,不获全胜,我死也不回南京来了!”


这次他把他的嫡系部队5个师调到江西,作为“围剿”军的主力,连同原有和新调来的非嫡系部队,共有兵力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另外还有5个空军大队,分驻南昌、樟树镇、吉安等机场,支援地面作战。

这次“围剿”蒋介石亲自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任命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并聘请英、日、德国的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


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毛泽东仍然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他用一部分兵力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边打边退,迟滞敌人前进,主力迅速收拢集中,在赣南根据地隐蔽待机。


这时,蒋介石得到情报:红军主力正集中在兴国西北地区,于是他立即指挥十几个师跟踪包围。红军在群众的掩护下,秘密转移,使敌军多次扑空,20多天寻找不到红军主力部队。红军则在毛泽东和朱德指挥下,连打三个胜仗。


毛泽东神机妙算,虎略龙韬。蒋介石的几路大军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一会儿往西,一会儿往东,如此来回奔跑两个月,寻不着红军主力,一路还遭游击队袭击,官兵被拖得精疲力竭,士气低落,大骂上司指挥无能,内部混乱,战斗力下降。


随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乘敌人转入退却时,令红军转入追击,先后进行了老营盘战斗、高兴圩战斗、方石岭战斗,共歼敌9000余人,缴获各种枪6500余支,迫击炮10门。


至此,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了。这次作战两个多月,共歼灭敌人17个团3万余人。


第三次较量,毛泽东再次得胜,蒋介石又输了。


蒋介石离开南昌前对他的部下训话时哀叹道:“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他总算说了一句老实话。


经过三次较量,红军共歼灭国民党军7.5万人。红军自己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原来不足3万人增加到4.5万人,并且使原来被分割的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其范围扩展到了28个县,总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万。


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直接作用在于打破了蒋介石三次大规模“围剿”,而对整个中国革命战争来说,有其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运用这一战略方针,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了适用于中国革命军队以后发制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防御战略,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作战原则。这些战略战术原则,成为毛泽东战胜对手的主要法宝之一。


后期:孙铄;录制:纪小鹿、王瑞、孙铄)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