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 正文

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论研究

来源:理论视野 · 2025-04-06 16:17: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谋划工作、指导实践,并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这一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习近平关于系统思维的重要论述,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开展工作提出了一个带有指导性的思想方法论,即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问题,对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的系统展开。

一、系统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3] 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按照唯物辩证法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内容,用以表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即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并且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动态中分析,以把握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争取从总体上实现最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系统思维,万事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系统而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在普遍联系中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4] 从一定意义上说,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就是分析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具体的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而联系就是事物存在的条件,离开了具体的联系,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现实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上来说,联系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现实联系和时间上的历史联系两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系统性,即空间和时间。从空间的维度而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来不存在和别的事物不发生任何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正是这些联系构成了事物存在的现实条件,失去了联系就意味着丧失了存在的条件。从时间的维度而言,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不过是过程的集合体而已。事物作为过程是由一个阶段和一个阶段所构成的整体,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事物,既是前一阶段事物的结果,也是后一阶段事物的前提。也就是说,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后果,从来没有隔断历史的“飞来峰”。就在事物前因、后果的联系变化中,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系统观点深刻揭示了具体事物在空间上是由各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和时间上是由各个阶段所构成的系统过程,具体规定了系统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统一整体性,从而超越了着眼于各个孤立存在方面和绝对永恒静止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5]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 [6]。恰恰相反,辩证法深刻揭示了所有客观事物存在的历史性和条件性,也就内在蕴含着其存在的有限性和条件性,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否定,一旦超越了自身存在条件的界限,就必然彻底自我否定和自我革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呈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整体过程。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要求一切着眼于全局,把全局作为认识问题、做出决策和推动工作的最高标准,决定是非取舍以达到整体性利益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要素的整体制约性,即处于某个系统之中的要素,其性能要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制约和规定,只有处在系统的具体联系中才具有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整体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各个孤立要素性能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能。系统的整体性要求主体在认识客观对象时,要意识到客观对象整体具有与部分不同的新特征和新性质,且规定并限制着部分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按照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整体决定局部。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规划时,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问题,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看待问题。

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核心要义。既然从来没有隔断历史的“飞来峰”,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原子,我们“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7],才能够统揽全局、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二、系统思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科学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8] 随着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相较以往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如果在之前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着眼于一个领域、一个领域重点突破,解决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那么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就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着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大局意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来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和稳定,都要坚持系统思维,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进伟大事业绝不是某一领域的单打独斗,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可能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密切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各环节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做到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更加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进行顶层设计。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做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坚持系统思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例如,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10] 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11] 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12] 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13] 他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14] 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思维始终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改革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的,不同的矛盾之间往往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做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既要运筹于帷幄之中又要决胜于千里之外,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上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就现象论现象,加强规律性分析,不断增强工作的规律性。现象都是在一定具体联系中有条件性的存在,而联系是出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现象也总是随着条件的变化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从联系中,通过对现象背后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的追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观察,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强全局性谋划,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所构成的一张网的连接点,也都是和别的事物在联系中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联系去下判断、做决策和干工作,必须在统揽全局中加强顶层设计。

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管当前、不管长远,要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所有事物都是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而存在,每一个事物只能是处于某一个具体阶段的事物,都是前面阶段发展的结果,也是后一阶段发展的起点,只不过是处于时间链条上的一个点,因此,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鉴往知来。

四是善于把手段提升到立场高度去选择,在立场性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不离开原则性去讲灵活性,避免机会主义,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进行系统优化,从而追求全局根本利益,因此,我们采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系统整体和全局,处理好手段的灵活性和立场的原则性的关系。

五是善于把战略性问题落实到具体中谋划,审时度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而不封闭僵化和刻舟求剑,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系统都处于不断地演化过程之中,从来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因此,我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坚持守经达权,做到“旁行而不流”,从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坚持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我国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我国的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特别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16]

1.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

坚持系统思维,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把握趋势、辨明方向,要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是统一的,长远利益是一个一个的阶段利益所组成的,当前利益只有在长远利益中才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有些事情,尽管从眼前看是有利的,但从长远看却是有害的,如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这就叫作缺乏谋“势”的眼光,应该力戒和避免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坚持战略思维,就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切放眼于长远,使眼前利益服务于和服从于长远利益,甚至必要的时候为了长远利益可以牺牲和放弃眼前利益,即坚持长远性原则。

习近平对于坚持辩证思维进行战略决策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的问题非常重视,有很多深刻的论述。他在宁德工作时就告诫大家:“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17] 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过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8]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就必须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大我和小我的关系,脚踏实地做好打基础、利长远、造福人民的事情,避免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一切放眼于长远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和战略规划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中,也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好的蓝图,是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符合人民利益和切合实际情况的。因此,进行战略谋划和战略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慎重绘制蓝图,切不可盲目决策、轻易抉择。一张好的蓝图一旦绘制,就不可朝令夕改,半途而废,不能因为领导的改变而轻易改弦易辙,每一届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战略定力,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2.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全局性谋划

系统的整体并不是各系统要素简单的叠加,而是指通过一定结构将各个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使系统的整体具备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把目光限定在单一领域的发展上,因为并不是各个单一领域发展的简单相加就是整体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大局意识,运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要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要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

全局和局部是统一的,离开了全局的局部无法独立存在,离开了一个一个的局部就没有了全局,二者相互依存。但是,在现实实践中,有些时候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可能会不一致,甚至会发生冲突,这就会出现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二者不可得兼的两难选择。这个时候就要坚持把全局作为我们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19] 因此,他强调:“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20] 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如果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了冲突,二者不可得兼,那么一定要着眼于全局,甚至必要的时候为了全局利益可以牺牲和放弃局部利益;另一方面,在着眼于全局的前提下,也要照顾到局部,力求做到统筹兼顾。做好局部的工作,兼顾了局部利益,也就会为全局利益的实现提供基础和条件。因此,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人要在统筹兼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全局利益最大化。毛泽东说:“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安置小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也才有大的发展。”邓小平说:“地方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局部是在全体中的局部,因地制宜是在集中统一下的因地制宜,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21]

坚持系统思维,就要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在全局和局部的统一中,一切着眼全局,即坚持全局性原则。习近平一再强调全局性原则:“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22] 早在1989年他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有必要强调全局的观念。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整工作中,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的。我们贫困地区还没有资格谈为国家大财政做贡献,但有一点是可以尽力而为的,这就是: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23] 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对领导干部要从全局视角观察和处理问题作为一项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24]

每一个领导干部坚持系统思维,就必须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一定要摈弃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和部门利益,一切服从于全局。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3.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战略性布局

坚持系统思维,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新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我们已经从着重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转向重点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尤其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五位一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主要领域,其各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我们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标要求,做好统筹兼顾,加强整体协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四个领域建设的发展,经济建设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动力,一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总是对一定的经济状况的现实的反映,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努力。与此同时,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与统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冲突,我们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要注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通过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进步带动经济领域的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这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正式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既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有了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三者统筹兼顾,我们就不会由于放眼长远而放弃脚踏实地,也不会因为注重当下而迷失远期奋斗方向。

4. 坚持系统思维,进行整体性推进

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整体加强、共同发展。正是因为要素协调才使得系统能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各要素间不能很好协调,甚至互相冲突,那么系统就会呈现为无序状态,甚至最终走向瓦解。坚持系统思维,就需要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充分认识发展过程中各领域间的关联性、协同性,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防止单打一;同时还要坚持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进而补短板、强弱项,最终实现发展各领域间的协调并存、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工作中,我们要突出系统思维,坚持全国一盘棋,主要的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要做好整体推进:通过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努力实现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是要做好重点突破,寻找到现代化建设的突破点,做到以点带面,通过一个点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发展提供进步的动力,靠发展解决现实的困难,带动其他领域和环节的进步。

二是处理好整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十几亿人的现代化将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是十分艰难和长远的事业,必须做好整体谋划,才能避免在建设进程中陷入歧途。与此同时,系统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系统总是处在动态的过程之中,坚持系统思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做到坚持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方面要依据所处历史现实和发展的未来需要,做出合理的远景谋划和前瞻性战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的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证政策的连贯性,避免朝令夕改现象的发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发展进步。

三是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和狠抓落实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环节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做到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更加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规划设计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力戒空谈,真正将党中央的各项远景规划落实到位。


注释

[1][2][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68页;第68页;第68页。

[3][11][12][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页;第119~120页;第204页;第346页。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5]【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6]【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

[7][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第20页。

[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

[14] 习近平:《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人民日报》2017年9月23日。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1页。

[16]《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17][23]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第101页。

[18]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49页。

[19][2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第176页。

[2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6页。

[24]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作者:董振华,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