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来源:中华魂网 · 2021-05-26 15:00:15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奔赴延安的写照。

那个时候,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磁石,把成千上万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从抗战爆发到1943年,就有4万余知识青年冲破日军及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来到了延安。

诗人何其芳描述当时的盛况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孙铮,被称为“宰相府走出的大小姐”。其叔父、监护人孙泽公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姐夫张先举是清军机大臣张廷玉之后。为了摆脱家人的束缚,她登报声明与叔父解除被监护关系,于1943年7月辗转到达延安。

延安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讲演中的回答是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高度重视各类干部的培养工作。一方面指示各地党组织和救亡团体大力输送知识青年到延安,另一方面在延安成立了抗大、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等几十所学校以招收青年学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亲自去学校讲课。从而为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干部和人才队伍。

延安是一座宝库,吸引着万千英雄儿女;延安是一所学校,培育了众多的爱国青年;延安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民族解放的方向;延安更是一首歌,唱出了一代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