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我用心声歌唱延安!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10-17 17:32:39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我离开延安46年了,可每次谈起延安或者看到延安这两个字,我就激动不已,曾经在延安乡村插队、在延长油矿工作的场景就像放电影般从我的脑海里显现。


我和广大热血青年们一样,按照毛主席的号召自愿报名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2月11日,离京前往心心念念的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了深入农村的知识青年。没想到因为参加一次文艺演出,成为延安百姓的大众“歌星”,并由此被特招进延长油矿,成为油矿第一位北京知青。


我深刻地记得,那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我带着梦想从北京坐火车到铜川后,又转乘军用敞篷大卡车整整走了一天才到达延安师范,后被送到姚店公社,和30个同校同学(20个女生)分到了安沟门大队。其他大队来公社接知青的还有架子车,安沟门大队的只带来两头毛驴。大家把大木箱寄存在公社,背起装着脸盆、茶缸之类东西的网兜,从姚店公社向5里外的安沟门大队走去。我穿的塑料底鞋是大城市里年轻人的时髦鞋,但是延安下雪,走路时容易打滑摔跤。


大家住在队上闲置的窑洞里,由于年久失修,窑洞没有窗户纸,门上没有插销,门缝很大,风一吹嗖嗖响。大家用木棍顶着虚晃的门板,在只铺着席子的大炕上坐着说会儿话、睡一会儿。


因为冬闲,农民都不干活,知青也呆着没事,刚开始队上还派老乡给拿些柴禾烧火取暖,来帮忙做饭。后来我们自己跟着老乡上山去砍柴。大家非常兴奋地在延安度过了第一个陕北特色的年。


开春后开始农耕。每天晚上与老乡一起开会学习、记工分。头一晚上学习之后第二天就开始上山送粪。老乡把袋子装得很满,知青们不会担担子,走得东摇西摆,两头的筐子晃得无法走路。队长告诉装袋的人让给知青少装点,教给知青如何抓担走稳。初春雪未完全融化,路还滑,鞋子又不合适,农民干了两趟活,知青们一趟还未送上山。


头一天干完活回来,大家肩膀红肿,死蔫的躺着。队长见状只好调节知青到平地去干活,首先学习开荒囤地,之后就是学习玉米地除草。一年下来挣的工分低,分下的粮食不够吃,还得靠粮本买粮填肚子。


有一次,我去挑水,脚底一滑摔倒了,连人带桶从坡上滑下去,水全倒在了身上。我笑着爬起来说自己太笨了,不信连这都干不好,于是拧干衣服上的水继续去挑水。


白天在山里工作累了、晚上歇着了我就唱歌,有时开夜会学习,老乡们起哄让我先来唱个歌。村里有一民兵经常唱陕北酸曲、信天游,我觉得陕北民歌很好听,跟着学会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七八月份,我被姚店公社借调去参加宣传队,在姚店中学演出。我以《见到你们格外亲》登台开唱:“小河的水清又清……”没想到,我一嗓子唱出了名声,公社、大队所有人提起唱小河子水的北京知青就知道那女孩叫石英。


1969年11月,石英(后排右一)参加延安地区样板戏学习班后,与姚店公社的同志们合影


10月,刚刚秋收完玉米,延安地区组织样板戏学习班,我被抽去学习一个月。回来后留在公社工作一段时间,公社知道我曾学习过针灸就安排在卫生院做卫生员,帮药房拿药,给人打针,兼职当广播站广播员。


1970年8月,姚店公社告知我,油矿要特招我去工作。过几天,大队用板车把我送到公社,油矿的油罐车把我接走。我在沿途路边看到抽油机,但不知道那是啥,也不知道油矿是干啥的。油罐车把我拉到青化砭油田,第二天送到永坪矿区,成为了延长油矿工作的第一位北京知青。


我分配到医院岗位,但在油矿宣传队工作,为独唱演员。我和妇产科舒志贤大夫住一个宿舍,平时和宣传队的一起排练节目。第一次在礼堂演出后矿上安排在基层巡回慰问演出,连人带设备拉了两卡车。我唱了《见了你们格外亲》《延安儿女想念毛主席》、陕北民歌、还有职工自编自导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以朗诵、表演唱等形式组合,由我和杨波在前面领唱。


1971年,油矿宣传队参加延安地区文艺调演,我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参赛,比我早几天到延安下乡插队的同学王继文分在了碾庄公社双田大队,由书信往来得知我的演出消息,她从碾庄翻山到桥沟,再到延安来看演出。油矿的节目获得了许多奖项,我也获得了独唱奖。延安歌舞团看中我嘹亮优美的歌喉,向油矿提出要调过去做演员,油矿坚决不放。之后,我还代表油矿去各县慰问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后来,宣传队的队员们陆续回单位上班了,我回到医院当护士,跟随张月娥学习业务。张月娥是科班出身的大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扎针、做护理,如何用手诊垫和绷带,教我如何找血管、找扎针角度,如何给小孩子扎针、一针见血免遭疼痛。有师傅严格执教,我也学得稳稳当当,干业务扎实高效。


永坪油矿医院技术实力很强,延安地区医院有特殊疑难杂症时还经常邀请油矿内科的马大夫、外科的马大夫去会诊。知青们看到这些老师傅有文化、业务娴熟、对人礼貌和气,就不顾忌别人的说法,与大夫们一起交流学习业务。


1970年,永坪职工医院最早的三位北京女知青徐洁红、高静、石英(右一)坐在救护车上合影留念


1973年,我在业务上能独当一面了,油矿为了培养医护人员的全面手、综合能力,安排我到七里村油田医务室工作。当时七里村油田的医务室有4个大夫,2个护士。有次我跟着王秀云大夫去职工家中接生,是一横向难产,在王大夫的帮助下安全顺产。我虚心学习,给王大夫说无论你有啥任务就叫我,我去配合工作,做全职护士。在七里村工作一年后,我又回到永坪医院当护士。


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1976年3月我调回北京,先后在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医生、保健科岗位工作。在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学校半工半读取得中专学历。由于唱歌的天赋和在陕北锻炼提升了经验,我作为单位的文艺爱好者每年参加北京医务系统的文艺汇演。


1990年,我参加了北京的延河合唱团,该团是由延安保小和鲁艺的相关人员组建,要求和延安有一定关系的才能参加,我报名核实后,团长何凤同意我加入该团并成为独唱演员。1993年,该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我作为合唱领唱,再次为延安的父老乡亲纵情高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我于2004年11月退休。有了丰富的业余时间后,每年参与北京市内的各种文艺比赛。获得无锡举办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比赛和央视3台《歌声与微笑》合唱二等奖,央视第一届全国社区春晚舞蹈类一等奖、全国知青第一届文艺汇演一等奖等奖项。


2005年,我们组建新四军研究艺术团,我任团长,


吸收团员80余人,主要宣传延安精神和新四军铁军精神,以公益活动服务为主。2010年5月,延安党校邀请该团在南泥湾干部培训基地为全国省厅以上的培训干部慰问演出两场。还受邀参与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晚会、庆祝新四军成立70周年演出、慰问总参培训部老干部军休所,我们每年“八一”慰问武警部队,平时经常带队慰问敬老院、劳改所、监狱等军警单位。2011年焦点访谈栏目采访了艺术团。


石英带领红色经典艺术团与甘谷驿采油厂职工互动开展践行“两学一做”倾听油田知青故事座谈会


2014年,我受邀参加陕西卫视和北京知青网组织的“回延安过大年”活动后,专程回到阔别38年的七里村采油厂看望老职工,瞻仰老矿新貌。2016年,我带着红色经典艺术团部分演员到延长油田慰问,艺术团成员们参观了早期的石油开发历史遗迹和百年老厂如今的辉煌成就,对延长石油百年历史深受感动和教育。我们在七里村采油厂体育场为职工们慰问演出、书法家即兴书写“中国石油发祥地 埋头苦干精神源”,我们与甘谷驿采油厂职工互动开展践行“两学一做”倾听油田知青故事座谈会。每次回到油矿,都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能增强精神力量,我们也将把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通过艺术团传播到更广阔的群众中去。


我坚持20多年以一己之长宣传延安精神和党的光荣传统,弘扬正能量,引导身边的离退休老职工积极发挥余热,广泛参与公益活动。2005年,北京市朝阳区街道工委为我的艺术团授予“社区文化活动先进队伍”,2009年5月中国侨联为我颁发“构建和谐社会艺术贡献奖”。


从北京城到延安农村,从延长油矿护士到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干部,我唱着歌走过的从业历程,是人生中最绚丽的时节,唱歌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也使我的文艺生涯乐趣不断。


(本文由石英口述,侯小龙整理)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