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龙脉——延安,是一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热土,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多少年来,那种沁入骨髓的敬畏和勾魂摄魄的向往,一直在我们心中魂牵梦绕,激情燃烧。能零距离地亲触这块神奇的土地,追随着先辈们的革命足迹,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是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重访延安的初衷。
一
2021年10月,带着心中绻缱的柔情,经过1000多公里漫长的西行夜车跋涉,千里寻根的我们终于到达了心慕已久的延安。
站在宝塔山下,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胡海鸣激动地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到延安,作为红军后代,我们的父辈就跟着毛主席,经过25000里长征到达陕北。这次红色寻根之旅,对我来讲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并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辱使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延安城端顶,眺望郁郁葱葱的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宣讲团副团长、红军后代姜建军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侃侃而谈:“我也是第一次来到圣地,这是我几十年的愿望,也是我那跟着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身经百战的老父亲生前的夙愿。”眼眶湿润的他又情不自禁地诵读着贺敬之的那首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延安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每一道山梁都留着历史的印记。
杨家岭,原本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到来而名扬中外。在这里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还有毛主席当年过的一片菜地。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建成于1942年,虽历经近80年的岁月风雨,但依然保存完好,气势雄浑。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中央大礼堂草坪上,在刻有“七大”代表名录的石碑前,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七大代表谷云亭之女谷梅,找到了父亲的名字。随队摄影师忙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在王家坪领袖故居,看着简陋的陈设,听着讲解员讲述感人的故事,祝宝钟会长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时代。这些毕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伟人们,在简陋的窑洞里,克服经济、物质等条件的匮乏,用擎天巨手,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陕北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先辈们亲手培育和创造的延安精神,已成了我们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原是一座庄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至此,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党的领袖们领导了整风运动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党的“七大”,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园内绿草如茵、树木葱郁,一条水渠穿园而过,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西山下是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演讲台。
1946年8月6日,神采奕奕的毛泽东坐在枣园自己窑洞前的石凳上,面对着延安的层峦崇山,和美国女记者安娜·斯特朗进行了一番长谈,他第一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独特的风采。而令这位女记者惊诧和感叹的是:“这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只有那些胸怀天下,时刻以普救苍生为己任,洞穿历史风云,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才是人民心目中的伟人。在枣园毛主席的旧居前,延安精神研究会的7位老红军、老延安的后代心情格外激动,战争年代他们的父辈跟着党南征北战,为中国革命立下战功。为完成父辈的夙愿,他们手捧着父母亲当年英姿勃发的照片,在领袖故居前留下珍贵的合影。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建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这里安葬着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等13名烈士,还安葬着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著名革命先烈。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赴延安的全体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拾阶而上,在耸入云端的纪念碑前向这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捐躯牺牲的“民族英魂”鞠躬默哀。
谷梅在她的诗中写道:终于到了!令我魂牵梦萦的延安,眼望延河水,不禁思绪万千,走近宝塔山,倍感亲切温暖。延安,从我记事起就发现,爸爸总是把你不时的叨念,妈妈常把你的颂听唱响在我耳边,他们谈起杨家岭的大礼堂,也回味着香喷喷的小米饭,他们告诉我窑洞为什么冬暖夏凉,还经常描述着如何摇动纺车纺线线……
如今,硝烟战火被时间的尘土所掩埋,空气中也只剩下了花草的芳香,那段历史也慢慢从人们的记忆里走入了教科书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过去,延安的过去。
二
10月15日晨,延安的天气有些秋寒,但太阳一早就露出了笑脸,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极度舒适。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们吃过早饭,在导游的引领下,坐上大巴车从下榻的酒店出发,穿过车水马龙的城区,上了长延高速。一路上,考察团的文艺骨干们争相献艺好不快活,朗诵、快板、戏曲、独唱、二重唱、陕北说唱,你方唱罢我登场意犹未尽,一首合唱《回延安》达到高潮,那雄壮的铿锵旋律,在陕北高原上久久回荡。
随着一路欢歌笑语,梁家河70多公里的路程,一眨眼就到了。出发前,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宝钟把这次延安行比喻为:“富矿探宝的寻根之旅”。沿着这个目标寻红色之根,探真理之宝,梁家河是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梁家河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的大山沟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是陕北典型的农耕式小村庄。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信天游、陕北道情等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民间艺术还在焕发着活力。
20世纪70年代,不满16岁的习近平,拎着一箱子书籍,与14名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24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乡亲们打成一片,沉淀出深厚的情谊。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锤炼了习近平同志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了他的见识和本领。
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插队期间,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足迹永远印刻在这方热土上。这里不仅有展现村子变迁的村史馆,还有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及总书记住过的3处知青窑洞,现在是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考察团中年龄最大的韩春枝老师说:梁家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知青旧居”和“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里凝聚着总书记当年和梁家河人民洒下的汗水和辛勤的耕耘。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山地苹果、设施农业三大产业实现脱贫摘帽。产业兴旺,生态改善,村里通了柏油路,接入了互联网,新建成的移民安置社区让村民走出山沟,搬进楼房。如今,脱贫后的梁家河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小康之路。
站在总书记住过的每一孔知青窑洞前,凝视着村史馆和窑洞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农具,抚摸着他睡过的土炕、用过的马灯、水壶、煤油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所有人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灵魂得到了洗礼。
考察团随队医生、老延安姚大衡之女姚国平在参观了梁家河后,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她谈道:“上山下乡的经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珍贵记忆和伴随终生的精神财富。这次来延安收获太大了,寻到了父亲在延安时期的足迹,也找回了自己在广阔天地里锻炼的青春记忆。”
考察团成员张贵贤富有诗意地说:“梁家河的历史充满苦难,梁家河的昨天名不见经传,梁家河的今日充满朝阳,梁家河的未来前程似锦。”
三
告别圣地延安,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学访考察团一行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地处关中平原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西安的七贤庄一号院建立了秘密联络处,西安事变后,转变为合法的红军驻西安联络机构,国共合作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考察团乘车来到了位于西安北新街中段东侧的七贤庄。这是一片联排式的平房建筑群,原是清代满族居民区。辛亥革命时期这里的百姓“恨”屋及乌,把它毁为废墟。后来一些银行资本家买下了这里的地皮,建起了10个宅院,其中4个宅院为我八路军办事处所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博古等都曾在此工作居住过,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
抗战期间,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赴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七贤庄一号院是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主要办公地点。院内的接待室是接待各地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和各界采访人士的地方。位于“工”字形套间的会客厅,是中央首长和办事处负责同志接待国际友人、中外记者、各界知名人士和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地方。周恩来副主席曾在这里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接待杨明轩、侯外庐、郑伯奇等各界爱国人士。朱德总司令在这里会见过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林伯渠同志在这见过李公朴、闻一多等爱国知名人士。
在一号院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的伍云甫办公室前,考察团组长姜建军停下脚步,和大家娓娓道来:“伍云甫曾是我父亲姜云清的老首长,1936年—1938年,父亲曾经在359旅316团给政治主任伍云甫当过两年警卫员。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在此挂牌设立了第一个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点名由伍云甫出任第一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处长一职。伍云甫与时任中共驻陕代表林伯渠同志搭档,按照党的政策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解说员是个热情的小伙子。当知道我们是来自天津的寻根团队,特别是知道和八路军办事处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革命后代在这个团队里时,他将陈列室陈列的当年文件、证章、电台、书刊、新闻图片、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一一做详细介绍,并将办事处成立的经过、历史任务、办事处同志工作、学习、与敌人斗争的场景,生动具体地讲述给我们。
抗战文艺当年在办事处如火如荼,当年办事处曾组织各界救亡团体在此联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小放牛》等文艺节目。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此地演奏和教唱过那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等等,如数家珍。
在“西北孩子抗战剧团”的宿舍前,谷梅感慨万千。1938年1月 ,她的母亲林枫和两个女同学坐长途汽车转乘火车到达西安,来到八路军办事处投入革命大熔炉。在安吴堡青训班入党之后,组织上派19岁的林枫担任西北孩子抗战剧团团长,带领24名红孩子,到国民党统治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7月1日,孩子剧团被邀请回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建党十七周年庆祝会并表演节目。庆祝会之后,孩子剧团又到陕西渭南地区宣传抗日救国,直到秋天再次返回西安八办。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同志亲自招待孩子剧团,对他们说:“别看你们年纪小,这次做了许多工作。欢迎你们胜利归来,今后要继续发扬这种革命精神,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胜利!”之后,大部分孩子进入延安鲁艺学院学习,林枫根据组织安排又回到安吴堡青训班,担任少年连的连长。
林枫1938年三进七贤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留下了她的青春足迹。在林枫风华正茂的照片前,谷梅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大家唱起了《黄河大合唱》,雄壮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歌声也成为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此次学访考察的结束曲。
“红星照亮神州路,岁月壮歌青史讴。唱声延水奔腾曲,开天辟地耀千秋。”如果说,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存在无价之宝,那其中一定有延安精神;如果说,共产党人四海为家,那延安一定是我们的故乡。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 100多年的光辉历程,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返程的途中,老革命后代、枫林朗诵团副团长韩立说:“这次延安行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更是一次增强党性的重大洗礼。在重温党的伟大历史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自己的红色信仰冷静思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发扬光荣传统,要把这次延安行当作人生的一次新的起点。”
退役老战士王风岐、刘建军说:“我们有一个故乡叫延安,这次红色之旅,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我们所参观的地方都与那段红色历史环环相扣。虽然我们都不是出生在延安,但我一直把延安当作故乡,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
如果说中国人还有信仰,这信仰的源头一定是来自延安,我不禁赞叹信仰的伟大。
天津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重访延安
本文作者在梁家河
部分父辈在延安的后代
在烈士墓碑前
(作者:鲁一夫)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