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黄陵知青文化群中,有人转发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图片相册。在观看时,我意外而惊喜地发现一张在延河边的合影中有我的身影,那正是我所在的黄陵县隆坊强村知青一队五位女生在延河边的留影。照片前排左一是我,旁边是李玉香、赵柏林,后排左起为赵新平、刘贵梅。
看着这张照片,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不是一张普通的旅游照片,这是1971年夏季拉练到延安时的合影,它记载着我和在延安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历练。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难忘的经历,尤其青年时期,那迈入成年的18岁,不仅是人生的奠基,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我18岁时,正在陕北插队,那年夏季拉练,徒步360里,由黄陵隆坊奔赴延安,全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理解并接受延安精神的哺育,是我珍贵的成人礼!
1971年夏,利用农闲时间,延安地区各县组织全体北京插队知青去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让我们体验当年革命前辈千辛万苦奔赴延安的艰辛,决定以拉练的方式徒步去延安。
黄陵县隆坊公社的知青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以参加修建郑家河水库的知青“五七连”组成,从郑家河水库出发;另一支为各村留守知青,当天晚上在桥子北集合出发。因为正值三伏天,所以决定晚上行路。大家背上简单的行装,一路上唱着歌开始了拉练式行军。
黄土高原上的三伏天,酷暑湿闷炎热,刚出发不久,大家就汗流浃背。白天因为忙于整理行装,没有好好休息,晚上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行进非常艰难。后半夜,大家都疲惫不堪,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睡着了。后边的人见前面的人站着不走,向前推一把,猛的吓一跳,驱赶走了些许瞌睡,但不一会儿,就又睁不开眼了。第一天晚上,就这样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到了宿营地,大家倒头就睡,大白天也睡得很沉。
出发前,大家都已经做好了野外宿营的准备,背着脸盆,准备支锅做饭,但途经各县都设有接待站,一般都在沿途的中学宿营(正值暑假)。“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一路上,高昂的歌声此起彼伏。黄陵知青的两只队伍相互鼓舞着,虽然连续高强度的行军令人疲惫不堪,但大家都努力坚持着跟上队伍。
最后一晚,从甘泉到延安,沿着公路行军90里。这是许多知青这辈子一天时间内走路最长的一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当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和毅力,排着整齐的队伍,坚持几夜的连续行军;女生中有人赶上生理期,硬是咬牙坚持始终紧跟不掉队。
经过5个晚上的行军,徒步360里,我们终于到达了延安。
终于看见了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大家心情都无比激动。在延安,我们参观了杨家岭、王家坪、七大会议旧址、枣园……请老红军给我们做报告。大家对当年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脚踏万水千山、战胜蒋匪军的重重围堵,终于胜利会师到达延安、建立革命根据地,有了深刻体会。延安,是党中央毛主席、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的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在延安,确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坚持抗战并取得全面胜利,进而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眼望巍峨的宝塔山,犹如坚定的革命信念高耸入云;听着《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的著述,革命理论丝丝滋润心田;站在七大会址礼堂内,看着毛主席的挂像,就像听到了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毛主席与斯特朗对话的石桌凳,传达着放眼世界的大局观;鼓励毛岸英学农的实践,为青年指出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当年无数革命青年,冲破封锁坚定地奔赴延安,都是为了追求革命的理想信念!我们的身心随着脚步,在延安丈量、思索,接受着延安精神的沐浴、洗礼与升华。
我们村的高云峰带着一部相机,我们与分配到延安电厂的同村知青李佐平汇合,在延河边、在宝塔山下、在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大型背景墙下、在七大会址前,拍照留下珍贵的相聚合影。
这就是我们一队5位女生在延河边照片的由来。当年的我们忍受疲倦,战胜劳累,经受了军训般的考验。拉练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回味。
那年夏初,我刚满18岁,我把拉练去延安视为珍贵的成人礼!
回村后,我满怀激情地写下入党申请书,郑重地递交给村支部,并请小队长兼支部副书记张吉顺与驻村北京干部费国强做我的入党介绍人。自此,我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与使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奋斗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践行党所指引的道路,成为我自觉的遵循。第二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前,眼含热泪,庄严举起了自己的右拳……
2020年8月1日,想起49年前的延安拉练,我专门作七律一首以纪念:
知青拉练去延安,夏日流萤涉莽阡。
潇洒背包星夜走,崎岖土路暑天连。
远征感慨红军志,相望从容旌旆悬。
一晚甘泉程九十,恭瞻宝塔继先贤。
(作者:丁淑敏)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