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我曾经在延安市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工作过几年。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被感动着。感情像潮水不断涌动奔流,温暖的画面却定格成永恒,铭心刻骨。
我曾经遇到一户烈士亲属,他们为家中烈士查证资料而奔走,终于在我的帮助下验证了身份,为烈士立起一座墓碑。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至今想来依然历历在目。
2015年最后一天。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却惴惴不安,总觉得还有什么事应完未完,下意识地开车前往榆林市米脂县。
汽车一路奔驰,我的思绪又回到几个星期前的一个上午。那天,我在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接待了一位叫李双的来客。他说他爷爷叫李元华,在瓦子街战役中牺牲,有一篇新闻报道在他手里。我接过这篇报道,上面确实写有李元华的信息,显示其是在瓦子街战役中牺牲的,但在我们烈士陵园中并没有这位烈士的资料记载。
我给这篇报道拍了照片,对李双说:“小李同志,我们目前没有你爷爷的相关资料,待我们再查找下如何?”
李双点点头,有些期待地说:“好吧,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快点。我奶奶已经80多岁了,还不知道能活多长时间,确定好信息,也算给我奶奶一个交代。”
我点点头,留下他的电话和地址后,目送他离开。后来一段时间,因为其他事务牵绊,始终无暇处理这件事。却不知为何,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种强烈的念头驱使我,要去李双奶奶家看看。
寒冬的米脂郊外,草木渐次枯黄,空气中渗出阵阵寒凉,天空碧蓝如洗,视野所及之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我的车从米脂城区一路飞驰直达姬家岔公社姬家岔村。到了乡村,道路难免颠簸,车子放慢速度,缓缓行驶,3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半个多小时,目的地终于近在眼前。
这个村子我并不陌生。我曾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一度走访联系贫困村,这个村就有10多个我曾经的联系户。但李双奶奶家我没有来过,经过打听,我才知道了她的住址。让我诧异的是,如今村民的日子都越过越好,可李双奶奶仍然住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黛色的瓦片杂乱无章地摊在房顶,两三米高的墙壁上,水泥大片大片地脱落,露出一块块红砖。砖上布满凹凸不平的小孔和早就干裂的水泥疙瘩,用手轻缓地拂过,粗糙的表面将手割得生疼。抬手一看,满是砖上数年积累的尘土与其划过留下的浅棕红色痕迹。深吸一口气,一股淡淡的霉味混在潮湿的空气中,在这样的环境下,独自一人拖着年迈的身体生活,着实孤独寂寞。
赶来的李双告诉我,他们家不是贫困户,已经脱贫攻坚好多年,因为这里是奶奶和爷爷一同居住过的房子,她不肯离开,一个人坚守在这里。我看着李双奶奶花白的头发,拄着拐杖一步三摇的样子,心头翻动着酸楚。
李双奶奶知道了我的来意,忙问我:“是不是找到我家老头子的资料了,怎么说的?”
我顿时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为自己的拖拉无比羞愧。我摇摇头,继而十分坚定地说:“我会找到,一定会找到的!”
奶奶颤巍巍地过来拉起我的手,说:“这几天不知是怎么了,老是盼着你来,这回可来了。”
奶奶的手很粗糙,但却像母亲的手一样温暖。李双告诉我,政府每个月都发养老金、尊老金,还有烈属的慰问金,奶奶的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只是一直没有烈士证明,成了他们一家人的遗憾。
奶奶停顿了好一会儿,才说:“要是算起来,明年老头子就100岁了,他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牺牲,到现在连一块墓碑也没有。”我听了半天,终于明白了他们一家人的意愿,不仅要为李元华烈士查询到资料,办一个烈士证明,还要为烈士立块墓碑,过年过节时可以拜谒。
我听后心情很不平静。烈士们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把汗水和热血都抛洒在延安这片土地上,一日也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幸福和欢乐。可有多少像李元华这样的烈士,除了家人,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就连我们烈士陵园也没有全部烈士的资料。想到这里,我立即对李双奶奶表态:“您放心,我这就回去了解情况,如果您丈夫是烈士,政府一定会给他立墓碑的!”
查询工作并不容易。我从村委会开始,管理区、镇民政所、县民政局一级一级地走访,又在纪念馆留存的档案中查找,终于查实李元华确实是在瓦子街战役中牺牲的,确实是一名烈士。
时间指针拨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为有效粉碎敌中原防御体系,从战略上配合中原战场,西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向南进攻,转入外线作战指示,发动了瓦子街战役。
1948年2月28日至3月1日,西北野战军浴血奋战3昼夜,歼敌1个军部、2个师部、5个旅3万余人。这次战役,是西北野战军从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也是在这次战役中,西北野战军528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李双的爷爷李元华就在其中。李元华牺牲的消息传回家里,他的家人牵着毛驴,沿着崎岖山路,一步一步赶到战场附近,希望把李元华的遗骸接回去。但牺牲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没有找到李元华的遗骸。一直到多年以后,这件事情都是全家莫大的遗憾。
如今,一切终于查清!按照规定,给烈士立碑,需要由烈士的后代或者近亲属申请和签字,后由民政局统一定刻。一切都按照程序走,推进速度很快,进展十分顺利。墓碑很快就在李元华烈士长眠的地方——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矗立起来。
李双陪着奶奶来到了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他们向墓碑深深鞠躬,敬献了菊花。李双奶奶在自己丈夫的墓前坐了很久,嘴里一直念叨着“心愿终于实现了”。
望着烈士们的墓碑,我感慨万千。延安是革命圣地,无数中华儿女在这里洒下热血,献出宝贵生命。我们为他们立起的墓碑,承载的是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立起的是我们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上空,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飘扬。大家唱起《优待抗属歌》,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已流满脸颊……
(作者:马健)
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