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会发光的宝塔山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5-03 10:28:06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延安有座宝塔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小时候,“宝塔山”是大人们嘴边的高频词语,从大人们的谈话中,幼小的我知道延安有个山叫“宝塔山”。对于只去过两次县城的农村孩子而言,延安、宝塔山,是极具诱惑力的,是幼小心灵连接外部世界的象征。听说村里有人从外面做生意回来了,是从延安回来的,我就去他家问,见到宝塔山了没有?那人说:“宝塔山我们没事天天去转,没什么稀奇的。”正当我要问关于宝塔山的具体细节时,话题却被别人岔开了,我只好无奈地回家。一路上寻思着,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一座塔,是会发光发热,还是会变魔术?


小学毕业考试后,我终于有机会跟着二姨去延安。从子长到延安的班车上,我吐了一路。路上发生了什么我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天走了很长时间,从天明走到天黑。现在推测,可能是当天有点堵车,也可能是当时的路况确实不好。从东关汽车站坐公交车路过宝塔山时,二姨说:“快看宝塔山!快看宝塔山!”迷迷糊糊的我整个人绵软无力,却还是一眼看到了高高的宝塔山,第一次感觉宝塔山离我那么近。还有,原来宝塔山真的会发光!第二天一大早,二姨就带着我到延安市内四处游玩,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在东关大桥上和宝塔山合影。这也是大多数人来延安必做的一件事情,就像到北京要在天安门前拍照留念一样。这张照片记录了我和宝塔山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后来,上初中,上高中,我多次爬过宝塔山。从憧憬已久的零距离接触,到逐渐熟悉,宝塔山的神秘感慢慢消失,我开始觉得那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一座普通的塔,在陕北黄土高原来说并不稀奇。


再后来,我去外地求学、工作,宝塔山成了记忆里的一个符号。当别人知道我来自陕北时,总会问我是陕北哪个地方的,我轻描淡写地说:“延安。”回应我的是别人惊讶的神情:“延安?陕北延安!革命圣地!能经常看到宝塔山吗?”我说:“没事天天去转,没什么稀奇的。”说完后我才发现,这特别像小时候的场景。外地许多人对宝塔山的感情深厚,这份发自肺腑的感情,或是受父辈口口相传的影响,或是受革命影视剧、红色革命书籍的熏陶。他们都希望有机会能到延安参观学习,亲眼看看宝塔山。渐渐地,我心里升腾起莫名的骄傲和自豪,感觉宝塔山距离我又近了。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延安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旺季。一次,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遇到七八个自发到延安旅行的外地老人,他们好奇地看着延安的大街小巷,不时向身边的人问着延安的山山水水、革命遗址。一旁的我自愿当起了解说员,“延安是典型的山城,城区走势呈‘Y’字形,有‘三山两河’,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延河、南川河,还有王家坪纪念馆、杨家岭旧址、枣园革命旧址……”说到宝塔山时,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去看看,那喜悦劲儿就像穿越时空、跨越山海,奔赴一场盛大的青春之约。


话音刚落,公交车到了小东门站。四月的午后,太阳光依然刺眼,透过玻璃,宝塔山露出雄伟壮观的身影,老人们顿时沸腾起来,发出了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呼喊。“宝塔山,我来了!”“宝塔山,我看见你了!”“宝塔山,我又看到你了!”“宝塔山,毛主席,红军”……老人们纷纷按下手机拍照快门键,“咔咔”声不绝于耳,再看他们的眼睛,充满了晶莹的泪光。这一刻,车厢里异常安静。这场景,我久久不能忘怀!


有些深植于我们心底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洗礼、考验、打磨,愈加璀璨,愈加动人。就如宝塔山,它曾经吸引着中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投身延安、投奔革命,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历经岁月洗礼,宝塔山巍峨依旧,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延安人民勤劳致富,生活越来越红火。动车、飞机、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科技助力红色旅游,让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清水秀生态好,延安苹果远名扬。



吃过晚饭后,陪家人散步于宝塔山下。延河水缓缓流淌着,与宝塔山雄浑激昂的音乐和绚丽夺目的灯光秀相映成趣。身与心完全陶醉其中,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对宝塔山的期盼和憧憬当中。是的!宝塔山是会发光发热的,是会变魔术的!


(作者:景文瑞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江淮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