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巍巍宝塔山上,举目四望,随处可见的一排排一孔孔门窗毗邻相连的窑洞,构成了延安独特的风景。上凤凰山,过王家坪,进杨家岭,再赴枣园。每到一地一处,我都仔细观看这些山沟沟里的黄土窑洞。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革命领袖居住的窑洞里,木桌、木椅、土墙、土炕……每一处摆设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在毛泽东等住过的窑洞里,就散发出这种朴素而高尚的气息。延安窑洞同延安的小米一样,滋养着蓬勃的生命,培育了一代革命志士。窑洞里,油灯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全世界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战争。窑洞简陋,油灯如豆,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
我在窑洞里久久徘徊,看着绵软的黄土,不禁勾起了遥远的追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气焰正盛的日本侵略者,迷茫和焦虑的情绪在中华大地散播蔓延。正是在凤凰山麓那孔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拨开了当时笼罩在国人头上的阴云,也留下了一代伟人因专心写作,直至棉鞋被炭火烧穿方才发觉的佳话。
一夜夜的挑灯苦思,一夜夜的奋笔疾书,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不知熬干了多少灯油。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就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在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盏这样的灯。在灯下,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指引中国革命阔步前进。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生死相依,创造性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解放坦途。
或许当初很少有人会想到,12年后,就是这群住土窑、点油灯、吃小米、穿草鞋的共产党人赢得了胜利,带领人民当家做主人。历史的兴替,竟然肇端于几孔土窑!静默的延安窑洞向世人宣告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类兴亡之数,也引发了一位名叫黄炎培的老人的关注。不知是否天意,历史把他和毛泽东的一段著名对话,就安排在了延安窑洞。
1945年夏天,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走进毛泽东同志的窑洞。面对这位正带领中国共产党屡创奇迹的领袖,黄炎培先生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闻一席肺腑之言,毛泽东同志略作沉思,肃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时光倏忽,70多年之后的今天已是换了人间,然窑洞依旧,言犹在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会场,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即将出炉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地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两个答案,跨越了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盛的漫漫岁月长河。从探寻党和人民的关系,到将目光同时放到党的自身、反求诸己,一脉相承的,是走好“赶考”之路的清醒坚定,是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自信。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烽火年代用血肉铸成的延安精神日益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延安窑洞,如同一座无字丰碑,一盏指路明灯,一座长鸣警钟,一面历史明镜,而宝贵的延安精神,就蕴藏在这大大小小的窑洞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孔孔窑洞都像一只只巨手,招引人们走进那个火红的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用滚烫的薪火温暖自己的胸怀。
(作者:周新寰)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江淮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