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2009年12月8日,我参加第六期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期间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考察学习,进行革命传统现地教学。这一经历,使我终生难忘。
在青春勃发之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袖们的谆谆教诲,就是我的立身之本。那时候,我们高声歌唱郑律成的《延安颂》:“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看王大化、李波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看王昆主演的新歌剧《白毛女》。那一段的美好年华,构成我最香最甜的梦一般的回忆,一幕幕场景大多和延安有关。
当我实地走近画有“高高宝塔山,滔滔延河水”的巨型灯箱,踏进“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展览入口,看着眼前毛泽东曾经用过的木炭火盆,心情格外激动,脚步也慢了下来,仔细聆听着解说:1938年春,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鞋子被烤着了还不晓得。警卫员闻到一股焦煳味,才发现毛主席的鞋子烤着了。警卫员一边灭火,一边着急地说:“鞋烧着了,怎么都不知道?天这么冷,没棉鞋穿怎么行?”毛主席笑着说:“正在思考问题,没有发现。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
普通的木炭火盆浸染着延安精神。还有刘少奇用过的闹钟,任弼时用过的拐杖……看着一件件展品,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延安一直是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可是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延安离我是如此的近。延安,我今天要把你来追寻!
在一幅照片前,我停下了脚步。这是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在延安访问期间留下的一张照片。访问延安之前,陈嘉庚曾先到过重庆。在重庆,国民党为拉拢陈嘉庚,曾花800银元宴请他,但他却对铺张浪费、奢侈应酬深为不满,更对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纸醉金迷和贪污腐败愤郁不平。在延安,陈嘉庚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毛泽东设宴招待他时,最名贵的菜不过是一味鸡汤。毛泽东还抱歉地解释说,自己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母鸡正下蛋,他儿子生病还舍不得杀呀!其诚恳、盛情而又简朴无华之处,令陈嘉庚深为钦敬。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延安精神“圣”在哪里?这张照片让我找到了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平易近人。我的感受是,在艰苦的岁月里,革命领袖的朴素和勤劳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仍然要学习和传承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走进延安这片热土,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当我们参观伟人故居时,给我更深切的体会和生动的教育是,无论是王家坪的伟人故居,还是杨家岭的革命先辈办公处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简朴而又庄重。伟人们,仿佛是怕投身革命的时间不够,而选择让自己的卧室和办公地点相邻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
看着看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前线将士们奋勇杀敌,而我们的领袖们,就在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居室中日夜谋划,竭尽全力地工作。正是他们的“运筹帷幄之中”,让前线将士们“决胜千里之外”,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役。他们的殚精竭虑,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在这里,伟人的故居,尽管不是什么高楼大厦,或者威武庄严的皇宫大院,可是它却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考验,透射出一种朴素、坚实的力量,正如古人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一种气魄,更应当把它带到我们的工作中。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片面地去追求豪华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会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朴实的力量,支撑我们去更好地工作。
一路走,一路看,延安精神给我以深刻教育。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曾给中国带来光荣与神圣,也令世界诧异与震惊。当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到达陕北的时候,延安以母亲般宽大温暖的胸襟接纳了这些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用小米饭滋养着八路军的指战员。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自力更生,开辟出了陕甘宁根据地。巍巍宝塔山见证了那个风云突变而又豪情万丈的时代。时至今日,潺潺的延河水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当我们驱车来到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目睹着八路军三五九旅“一把锹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光辉历史影像资料,我的灵魂深处又一次深受震撼,深刻地领略并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感人的场景,使我们不由自主地齐声高唱“陕北的好江南”,以此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随后,我们又跟着现场教员参观了杨家岭。这里是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共中央机关驻地,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旧居。参观时,中共中央七大会址、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毛泽东与毛岸英谈话故地,听闻毛泽东在此勉励儿子到基层锻炼的往事,大家的思绪立刻被带回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不由得潸然泪下,深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对党的宗旨和信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添了日后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离开枣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大家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清凉山东侧山麓的《解放日报》社旧址大门,门额上石刻“解放日报”4个大字, 是毛泽东的手迹。在清凉山下延惠溪旁边,矗立一座牌坊,牌坊两边刻有:“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横额是:“清凉第一”。牌坊的石崖上有几个石窟,党中央到延安后,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就诞生在这里。作为革命圣地的象征之一,看着清凉山的一切,让人不由得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句,“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
参观结束,大家谈论起此行的感受,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理解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涤荡了自己的灵魂。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它们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愿意成为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作者:崔景明)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江淮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