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投稿时,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均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两个字很早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叨念中,我知道父亲“去了延安找石油”。那时候,我不知道“延安”有多远、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回来,只知道他在每年农忙时偶尔回来,给爷爷带回“延安”牌香烟,给奶奶讲在陕北发生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对这片叫“延安”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2019年初,随着工作调整,我来到陕北工作。终于有机会站在延河边见证宝塔山的壮丽,站在壶口边聆听大自然的交响。穿行在延安的大街小巷,感受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这片古老而神圣的黄土地所孕育出的巨大力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了解了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自然灾害和饥寒伤病的折磨,终于胜利会师,先后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西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
作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杨家岭革命旧址曾是中共中央驻地,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居住。在杨家岭期间,我们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发起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目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吹响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号角;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全面抗战伟大胜利。
我还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了解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这段时间,党中央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决定,融洽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毛泽东同志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
还有梁家河知青旧址,总书记当年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在这里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贫困面貌,他带领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田,修沼气池,种蔬菜,建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延安也是生长精神的红土地。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1941年3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指战员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把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培育和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在这里,我也找到了父亲一直在找的石油。“中国石油之母”“功臣油井”、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华之最”。还有20世纪90年代,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原王三计量站员工上山巡井必经的“阎王坡”,硬是在石油人脚下踩成了“好汉坡”。这是长庆人将“延安精神”在国企落地生根、弘扬传承的一面鲜红旗帜,是石油人将“延安精神”融入石油事业,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矢志不渝为祖国发展“加油争气”的真实写照。
从长庆油田大会战开始,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学习“延安精神”,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入陕北的每一寸土地找油、找气,发现并建成红井子油田、安塞油田、靖边大气田。2012年以来,长庆油田的年产油气当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端牢能源饭碗中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2022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累计为国家贡献油气当量超9亿吨,原油、天然气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1/4。
坐在西安通往红色圣地延安的高铁上,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父辈们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场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涌上心头。
新时代赋予石油人新的使命和担当。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将做新时代“延安精神”“铁人精神”的践行者,沿着父辈们的足迹阔步前行,不忘石油报国的初衷,笃学技术、苦练内功,用扎实业绩彰显责任担当 ,用实际行动书写风华篇章。
(作者:胡瑞娟)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江淮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