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延安,北方小城我的家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7-11 15:34:42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当群山被春风唤醒,当一条河流被赋予了感情的色彩,当一座城被融进了无数人的生命里,走向一个新的伟大的未来时,延安,我的北方小城,您注定光芒闪耀,万众瞩目!


40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丫头的时候,我家土窑洞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木制的老镜框,里面嵌着几张黑白照片,我经常从土炕沿跳到木柜上去看照片。在镜框最上方的中间,有一张照片十分醒目,一位年轻的军人,握着一把手枪,看上去威武极了。


母亲盘腿坐在炕头,在老旧纺车前纺线时,我缠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照片上当兵的人是谁?他拿枪准备打坏人吗?母亲右手摇动纺车,左手中的棉条随着手缓缓移动,魔术般变成了长长的细线。旋转的纺车和锭子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轻轻地歌唱。母亲一边纺线一边给我讲关于照片上当兵人的故事。


1947年,胡宗南下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集结在宜川云岩镇、上寺、泥湾、杨家河和雪白村的国民党部队,向大南沟神仙河村进发。天刚亮,他们就向解放军和游击队防地木瓜崾岘村发起了进攻。国民党炮兵向解放军阵地发射炮弹,解放军守军在庙塬、庙台居高临下架起机枪扫射,英勇还击,保卫延安的阻击战打响了。


照片上的军人,我的大外爷郭振江,就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当时的母亲还没有嫁给我的父亲,在与木瓜崾岘村隔一条汾川河的北塬

上,外婆家的山桃村里,人们都能清楚地听到轰隆隆的炮声,看到天空弥漫的烟雾,地里干活的农民全都放下了锄头,他们有的背、有的担、有的用家畜驮,把干粮、腌菜等送往部队驻地。


胡宗南军在猛烈炮火及飞机轰炸的掩护下,兵分多路向解放军阵地发起轮番冲击,扬言3天占领延安。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签署了保卫延安的作战命令。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解放军和游击队,利用地形,挖防御战壕,截断道路,埋设地雷等。在“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口号鼓舞下,我的大外爷同战士们一起奋勇歼敌,顽强抗击,战斗坚持了七天七夜,掩护延安党中央机关、学校、医院安全撤离,群众顺利疏散,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有关延安的故事。后来,母亲还给我讲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大外爷参加解放兰州战役、外爷郭振海参加宜川战役等故事。我稍大一点的时候,家里收到了在西藏当兵的大舅郭清荣的照片,他抱着一杆长枪,蹲守在边防碉堡中,十分英武。当我再大一点的时候,五舅郭清亮也光荣参军了。在这片革命老区热土长大的我,延安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在了我的心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长进,我对延安有了更深的了解。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遥想当年,红色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令人心潮澎湃!延安,对于我是一个神圣的词语,一个音一个音地拼过去,聚在嘴边亮成明晃晃的光,喊出来是满腔的向往。


1995年,高考时,我们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报考了延安院校,一条走向延安的道路向我们敞开了。当我们背着铺盖卷,跳下客运班车,站在小东门时,抬头望到的是延安高空明蓝的天,雄伟壮观的宝塔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宝塔上空,阳光从云朵间洒下,宝塔被描上了细而硬朗的边线,呈现出鲜明而崇高的绚丽色彩。那一刻,我们如同泥土里的种子有了归属感,心灵有了踏实的依托。


在延安上学的几年里,我们几个农村娃,踏遍了延安城的角角落落。春天,我们顺着延河来到杨家岭,在那盏灯火下仔细聆听,走进枣园革命旧址,追寻革命记忆;夏天,我们爬上清凉山,领悟那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新闻精神,登上宝塔山,看那火红火红的山丹丹;秋天,我们留恋在杜甫川,寻觅诗人的足迹,攀上万花山,探访传说中的巾帼英雄;冬天,我们站在凤凰山上的镇西楼里眺望,群山苍茫银装素裹,我们高声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那时候,我们在这座小城不仅努力求学、探索红色印迹,还尽力去践行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周末,我们从教室搬几个凳子,放在凤凰山下的小广场上,带几把借来的推剪、梳子,给路过的人免费理发。节假日,我们去工地打工赚取生活费。1996年,延安南桥国税局家属楼正在修建,同学就在工地上当小工,我去看他时,他的双手被水泥腐蚀得都脱皮、开裂了。当时小工一天工资15元,同学向包工头预支了50元钱,带我走进白坪农贸市场,给我买了一条背带牛仔裤,给自己买了一件白衬衣,把那件别人送的、穿了好几年的、褪色的绿军衫脱下来换上了白衬衣。我第一次穿牛仔裤非常开心。我们走在延河边,微风轻轻拂动柳梢;夕阳下,万千闪烁的光斑和金色的波浪,让整个延河水呈现出艺术品一般绚烂的色彩。


美好的时光转瞬而过,一晃三年过去毕业了,多数同学返回了本县城,我们那一届毕业生是包分配的。可同学说,他宁愿放弃那份安逸的工作也要留在延安,原因是他去西安实习时,看到了延安与大城市的差距,他要留下来建设延安。对,我们热爱延安,就应该把美好的青春投入到延安的建设中去。我们一起来的几个同学热烈响应,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延安,我的北方小城,从那一刻起,我们真正地融入了您的怀抱之中。


我在王家坪幼儿园谋到了一份幼教工作,其余四位同学在延安建筑公司上了班。还有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和同学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我们坐在二舅开来的、仅有的一辆红色小轿车上,从王家坪大桥出发,经过延安大桥,绕了一个圆,回到王家坪,婚礼就结束了。在王家坪旧址旁边的辣妹子小饭馆里,摆了四五桌酒席,父母、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几个亲戚为我们庆贺。简朴的婚礼,有了亲朋好友的祝福,延河水、宝塔山的见证,多了一份庄重的仪式感。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从王家坪旧址后山坡租住的窑洞,往返于幼儿园之间,延河水在我匆匆的脚步声里缓缓流淌,宝塔山在落日晨光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辉。老公和那几个留下来的同学奔波在各个建筑工地,延安广播电台家属楼、延安双拥大道联通公司办公大楼、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置小区公租房、延安新区翰林府等等,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随着岁月的轮回,我们谨记延安精神,挥洒青春热血,不断地努力工作着,也目睹着延安一步步的华丽转身。



延安,我的北方小城,当我行走在繁华的中心街,徜徉在美丽怡人的鲁艺生态公园,漫步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红街、金延安时,照耀着新时代明媚的阳光,吹拂着新时代温暖的春风,心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2020年,疫情笼罩了西安古城,儿子求学就在那座城池,我寝食难安,拨通电话想给他以宽慰。电话这头的我尽量用轻松的语气对他说:“儿子啊,别慌!每天坚持做好防护就好了。”电话那端传来儿子略带成熟的话语:“没慌啊,学校组织核酸采样,我还报名当了志愿者,维持秩序呢。你忘啦,我是延安走出来的娃,已经是一名党员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生命真正的意义。生命不仅是种族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儿子,他不仅仅是我的儿子,他也是延安的儿子。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延安的血液,基因里继承着延安的基因,他的骨子里透着独一无二的延安精神。儿子学的是城乡规划专业,他说等他毕业了,一定回来把延安建设得更加美丽!


延安,北方小城我的家,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您用红色的血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延安精神薪火相承,光耀中华!


(作者:张旭)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