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重访杨家岭,读懂一个政党的制胜密码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7-12 13:41:22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1991年,17岁的我作为优秀团干部代表参加学校暑期夏令营,第一次踏上延安。那次是坐着绿皮火车,一路激情澎湃,吟诵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紧紧搂定宝塔山”的诗句奔向宝塔山的。第二年,我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0年后,当我再次带着虔诚与敬畏重访延安,当年的团员青年,已经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并且成长为一名基层的党支部书记了。


延安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反复领悟的历史教材,是一部每深入阅读一遍就会给人不同启迪和力量的百科全书,是一块让人俯察仰望的洗心之处,是一片净化灵魂的朝圣之地。


我知道,我身体里的全部“钙质”,人生之路的行为走向,无不来自于这一方圣土深远的影响。


乘坐洁净舒适的动车从宝鸡出发,不到4小时,便可望见宝塔山。现代科技的发达迅捷并不能使人遗忘,先辈们来时走过的路。


“到延安去!”作为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在“七七事变”之后,便在烽火连天的神州大地上成为爱国最强音,激励着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甚至不远万里汇聚到延安这座信仰圣地。


当年,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徒步、涉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爱国青年们宣誓:“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社会贤达梁漱溟曾形容通往延安的路:“车是军用大卡车,无篷。路是军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愈走愈高,缺乏桥梁涵洞,车行危险而且费事。”爱国青年们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长途跋涉奔向延安,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信念,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先辈们以他们吃过的苦,换来我们如今的甜,告诫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延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延安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同时也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13年的峥嵘岁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重访延安,我把大部分时间留在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我想细细地用心感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品读历史的凝重中,给灵魂补钙、让思想提纯。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



座落在杨家岭南侧山脚下的“中央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座历史性的标志。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在这里召开。大礼堂长35米,宽30米,至今仍保持“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面书有环形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上有六面党旗,正中有毛泽东、朱德侧面画像。礼堂大厅两面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后面标语是“同心同德”。大厅两边挂有24面党旗,代表党从成立已走过了24年历程。三角木座形同英文“V”,表示胜利。七大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工作过的院落,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再次深深地撞击着我的灵魂。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当年的实物,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一幕幕重现了毛主席带领党和人民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走向胜利的伟大革命历程!


置身历史的天空下,我们敬仰党的领导人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粗茶淡饭心系民生,思想的高度穿越低矮的平房发出万丈光芒。在这里,一孔孔简陋的窑洞里不夜的灯光,穿越风雨如晦的长夜,缔造出伟大和深邃。在这里,一张张斑驳的木桌书写出了历史的传奇,一件件补丁压补丁的布衣掩盖不住伟大灵魂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当年亲手种过的菜地。山坡上,很多土地都是共产党和老百姓一起开垦劳作,他们亲自动手,躬耕大地,用小麦高粱和大豆南瓜,将一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团队精心抚育,让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日益强壮。在这里,一辆辆纺车在领袖和军民手中,飞速旋转着历史的车轮,抽出希望的金线银线。在这里,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普通士兵一样穿布衣草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浇铸中国魂灵。



岁月的烟尘湮没不了历史的记忆,绵延的精神成为一个政党代代传承的制胜密码。凝神触摸着那段红色岁月,我用心体味着一个政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厚根源和伟大历程,探寻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考赢的答案……如今我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优越了,但我们怎能忘记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怎敢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百年前的沉沉暗夜,多少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强国之道,为什么取得伟大成功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根本扭转中华民族命运的是共产党?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和动力源泉。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声急切切的呼唤。


(作者:王红霞)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江淮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