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铭记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作为陕北的神木人,我因工作缘由,曾多次去往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追寻革命遗迹,领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尤其是2014年3月在延安干部学院学习考察期间,通过两天时间的理论学习、现场教学、革命旧址参观,使我更进一步了解那些年关于故乡神木的人和事,心中多了一份作为神木人的自豪和骄傲。
在瓦窑堡革命旧址,我仿佛又听到了毛泽东主席对神府特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神府根据地范围虽然不大,但这个地区很重要,是抗日的前哨,那里的形势很紧张,斗争很艰苦。去神府的同志一定要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一切力量建立统一战线,不要被困难吓倒,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胜利。”
193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祁家湾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神府问题。杨和亭、张江全列席了中央会议,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对神府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抗日战争时期,神府革命根据地人民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前哨、一二〇师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可靠后方、华北敌后根据地与延安联系的纽带,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延安枣园村的西山脚下,一块绿树环抱的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里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为悼念张思德而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在这个地方,我又一次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千古名篇《为人民服务》。也就在这个地方,神木人王保成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央机关为他的战友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一字一句聆听了毛主席所作《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王保成,1918年3月出生于陕北神木县尚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年仅16岁的王保成参加了陕北红军。1938年2月,王保成以为人实在、办事干练、作战机灵、身直容俊的优势,从前线选调到中央教导大队(中央警卫团的前身)学习,后执行中央首长的警卫任务。1941年分配到毛泽东主席警卫班任副班长,同班长张思德等战友一起负责毛主席的安保及勤务工作。工余时间,还陪毛主席一起种菜,并参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从延安到北京,王保成在中央机关跟随领袖们工作了20年。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出席了大会。在这放着200余条简易木凳的正厅里,就有贾拓夫、张秀山、刘长亮、乔钟灵、王恩惠、李望淮(候补)等6位神木人参加了七大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贾拓夫是陕北革命者中唯一走完长征全程的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引路人。
贾拓夫16岁参加革命。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贾拓夫被选入主席团。在江西期间,贾拓夫在陈云领导的中共中央马恩列斯学校担任白区理论班班主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长征的目的是要北上。但北上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
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四川俄界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新的根据地。俄界会议几天后,红军闯过天险腊子口,抵达甘肃南部岷县哈达铺镇,部队开始休整。休整期间,聂荣臻无意间发现一张《大公报》,这是两个月前的一份旧报纸,其中有这样一篇报道——《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合股,东西南三路援军开陕,太原召开晋西北防共会议》,报道称“陕北刘志丹赤匪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
聂荣臻将这份报纸送到司令部,叶剑英看了后急忙找到贾拓夫。贾拓夫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艰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山高沟深,可以和反革命势力周旋。”
毛泽东得知情况后,找贾拓夫询问陕北革命的详情。贾拓夫把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听完贾拓夫的汇报,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刘志丹)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他转身向身边的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延安。这个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大公报》和神木人贾拓夫。
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委员会办公厅旧址,“文抄公”李智盛的音容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李智盛,1925年12月出生于神木县石角塔村。1945年10月,李智盛从抗大结业,被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选中,专职为中央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抄写文稿。
李智盛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是毛主席在延安给他斟酒,最荣幸的是受到毛主席两次表扬奖励!
据李智盛回忆,1947年,也就是党中央离开陕北的前一天,西北局和西北野战军的几位领导同志给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送行,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通知李智盛参加。李智盛急步来到宴会厅坐下,对面是林伯渠,左边是周恩来、习仲勋,右边就是毛主席。当时他只有22岁,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一席就餐,既激动又很不自然。毛主席看出了这一点,便拿起酒壶说:我来给大家斟酒,第一个就给李智盛斟。还自言自语地说:我先给这个年轻人满上吧。
主席开始斟第二轮酒时,其他领导的杯子里还有酒,唯独李智盛的酒杯是空空的。李智盛本不会喝酒,所以打定主意,这第二杯酒决不喝干了。结果注意力被毛主席风趣幽默和精辟的谈话所吸引,第二杯到嘴边后就又下肚了。更可笑的是第三杯酒也一饮而尽。三杯酒进肚后,李智盛脸红了、头也晕了,真害怕主席再说干杯了……
李智盛一生受到毛主席两次表扬奖励:第—次是因为抄写文稿受到毛主席口头表扬;第二次是在杨家沟,毛主席奖给李智盛一块猪肉。每当提起这件事,李智盛总是激动不已。他说:“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看到猪肉就想起毛主席来了。在那样艰苦的时期,毛主席关心人都关心到这份上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从延安到杨家沟,再到西柏坡、北京,李智盛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10年,这是他一生中最荣幸、最难忘的时光!
走过杨家岭张闻天旧居,我又想起了一段往事:
1942年2月18日至4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率先响应党中央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号召,带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北上考察,为了工作方便,他化名为张晋西。在神府农村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张闻天和其他同志分别对贺家川、贾家沟等8个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们调查的内容有行政区分、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革命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等等。
为了了解到第一手材料,张闻天住在农民家里,亲自进行驻地农村的调查。张闻天每一次调查不仅口问手写,而且事后就立即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到群众中调查。在神府农村,张闻天亲手写成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八个自然村的调查》,成为研究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珍贵资料。
张闻天同志带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在神府县农村的调查虽然是其陕北、晋西北许多调查研究的个案,但它体现了我党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新方法,为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为我们留下了领导带头、深入群众、艰苦细致、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
延安红色革命旧址,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让我们精心研读这本书,续写新时代的辉煌。
(作者:温亚洲)
责任编辑:林静
特约编辑:赵大力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