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我的“延安十三年”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8-30 11:43:34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初识延安,是课本里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愚公移山》《回延安》,歌声里的《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名篇发人深省,诗作朗朗上口,歌声家喻户晓。其实,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20年前,我们几个年轻人坐上绿皮火车,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既熟悉又陌生的黄土高原。那个深秋,映入眼帘的是延安沟壑纵横的山山峁峁,真切领略到了“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磅礴气象,不禁慨叹这苍茫天地间,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西北一隅走向西柏坡进京赶考,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里的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步入一间间窑洞,听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毛主席在如豆的灯光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深奥的革命道理,表述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表述为《实践论》《矛盾论》,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走进纪念馆,登上宝塔山、凤凰山,走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鲁艺旧址,一处处旧居、一件件文物承载的历史沧桑让我一再回望,这里生活曾十分艰苦,却人人在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这里土地曾干涸贫瘠,却是成千上万进步青年向往的东方耶路撒冷,他们怀揣红宝书,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这里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这里走出了党的第一代领袖……这次精神的洗礼有太多疑问和太多感慨。


没有想到,红色种子一旦迸发,就会迅速成长。2005年,我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毅然选择了延安精神研究方向,幸运的是,这是陕西省委党校新开设的专业方向。从此,我走近了延安十三年。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延安精神研究等一系列课程,导师对我在提升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方面示范引领。撰写的《党在延安时期实践对科学发展的启示》入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庆祝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60周年理论研讨会,这给我极大鼓舞。之后依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省委党校的妇女教育基地,我和导师一起做了全球基金、福特基金、中央党校重点课题等一系列项目,《延安中国女大对女干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获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征文一等奖。这一时期,延安精神是我的必修课,这些思考,是我对延安精神的学理化探寻。


十三年前,我到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记不清往返于延安有多少次了,与延安更是结下不解之缘。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走进了我的生命里,培育我成长,激励我进步,让我初心如磐,行稳致远。


1693368063133093545.jpg


延安精神激励我实干。这些年,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开创性发展。带着办公室同志组织理论研讨、学习座谈、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并组织陕西省延安精神宣讲团宣讲,我们一群人一件事,倾注心血,寒来暑往,进机关、进校园,也下基层、进车间,省内省外,线上线下,开展宣讲近200场,用心打磨每一个节目,保障每一个细节,尽我们所能讲好延安故事,享誉三秦。记得一位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的学员听后留言:他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他母亲去世,一次是听我们宣讲。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虽然一场宣讲当时改变不了什么,但共产党人在延安的故事是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品质的一剂良方,让人提神醒脑;那一刻,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平凡工作中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我想,延安是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精神灯塔,我们需要仰望,我们需要守护,我们更不能忘记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出发。


延安精神滋养我前行。在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十三年,我不断对延安精神加深学习、深刻体悟、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贺信中明确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职能就是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这十三年,也是我编辑会刊《源流》的十三年,这个理论阵地润物无声,使我不断加深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的储备积淀,参与或主持省社科基金课题,切实来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先后撰写了有关西安事变、转战陕北、两个斯诺研究等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延安精神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结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安排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中延会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年,工作非常忙碌,加班加点,有时甚至夜以继日,但大家都干劲十足,一丝不苟,发扬着延安作风。我时常感悟,延安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做好延安精神弘扬工作,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使命,不辜负单位,不辜负自己。


延安十三年,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局部执政的示范区,毛主席和党中央在世界最小的指挥部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延安文艺为新中国文艺奠基,延安走出了共和国元勋、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延安人物群星灿烂……延安留给我们太多太多,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时代价值,永续传承。


1693368075316009986.jpg


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的十三年,研究会也是一个大课堂,我在研究会领导们关心培育下不断成长,大家的敬业精神、文化底蕴、人格魅力让我学之不尽,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领悟践行延安精神。同时,作为省委党校的一名干部,这些年研究会和省委党校共同在弘扬延安精神中做了大量工作,延安精神也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传承弘扬延安精神也是我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延安精神滋养我前行,我将不遗余力,做延安精神传承者、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


(作者:郭娜,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