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征文】一双延安老布鞋的魅力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09-20 10:56:22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中华魂》网举办“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旨在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编者



延安之行与两位朋友分别在枣园、南泥湾买下了3双男式黑布鞋。买的黑布鞋号称是千层底布鞋,鞋面为黑色条绒,鞋口为椭圆形的松紧式一脚蹬,鞋底密密麻麻一针一线是机器精密扎制的。


千里迢迢从延安买回一双30元的黑布鞋带回家,既是出于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又是对革命老区的一点微薄贡献,同时也为儿孙带来了黑布鞋的故事,确有三全其美之悦。



在延安革命博物馆以及中国革命的记载中都传颂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穿着黑布鞋的故事。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为农民手工纳制的布鞋底和椭圆形鞋帮做成的土布鞋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红军鞋”。红军到达延安后,工作人员请邻近的老乡为毛泽东试做了几双布鞋,从此一双布鞋不离脚,往往一穿好几年。有一年,工作人员想为毛泽东再做双新布鞋,他却婉言谢绝了。


1937年寒冬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在延安窑洞聚精会神地撰写《论持久战》,门外的警卫员闻到一股似棉絮烧焦的味道,急忙跑进窑洞才发现毛泽东正光着一只脚,拍打着冒烟的布鞋。原来毛泽东全神贯注地写作,早已忘记了脚下的一盆炭火。工作人员便说:“主席,我去请房东大娘为您做一双新鞋吧。”毛泽东却说“不就烧了一个洞嘛,补一下就可以穿了。”毛泽东又说“延安的老百姓很苦,我们不能增加老乡的负担。”之后几天鞋补好了,毛泽东穿上后很高兴地说:“补得很好,哪个看得出来!”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进了北京,工作人员为他定制了几双黑布鞋,毛泽东穿上很满意。毛泽东去世后,工作人员从遗物中发现了毛泽东穿过的一双黑布鞋,鞋底已经磨破。此时我顿悟延安黑布鞋为什么至今在延安能够畅销不衰。如今延安的黑布鞋作为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产业链,在各旅游景点、车站、超市、宾馆等地网点随处可见。


穿黑布鞋就我本身来讲,也是深有体会的。小时候,我就是穿着黑布鞋一天天在艰苦的生活中长大的,那时家乡流行着一句话就是:当官的走后门,群众挤破门,买不上一尺绒。20世纪70年代,农村供销社出售的黑、蓝、花条绒是最紧俏的商品之一,那时的男孩子有一条蓝色条绒裤子或一件米黄色的条绒夹克衫,确实让人羡慕极了。


我们家兄弟姊妹6个,穿的鞋全部是条绒布鞋。记得有一次,母亲手揣着布票和现金,趁天蒙蒙亮就去农村供销社排队买条绒。为了买到做布鞋的条绒,那时有多少个母亲冒着酷暑严寒在长龙似的队列中推来揣去,期望早点买到条绒为自己的孩子做双新条绒布鞋。那年那月,各种颜色的条绒和黑色布料都成为做鞋帮的上等面料,也是乡下农村妇女最喜爱的布料。


母亲经常挑灯夜战,为我们做布鞋,即使生产队里开会学习,手里也拿着鞋帮或者鞋底不停地飞针走线。聪明伶俐的姐姐在母亲的指点下,也把黑布鞋做得人见人夸。即便是到了80年代初期,我们这一辈人谈对象成家,挑选媳妇也要首选会做布鞋的内当家。我就非常幸运地选择了一位会做布鞋的媳妇,结婚前她就为我做布鞋,婚后又做了几年,直到90年代初,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才住手停做布鞋。


延安之行,看到延安到处叫卖布鞋的身影,一位陕北口音的妇女见我们几个人都买了她的条绒黑布鞋,还向每人赠送了一双绣花鞋垫。此时此刻,我既感受到延安老布鞋的魅力和亲切,又感受到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传承发扬。一双延安老布鞋从魏巍宝塔山、涛涛延河水畔通过不同方言、不同肤色的游人把延安精神传到全中国,传遍全世界,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延安精神。


(作者:耿万荣)


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