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不变的憧憬。而在延安时期所孕育和诞生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经过漫漫历史长河,更加熠熠生辉,焕发着他的光彩和魅力,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年,我终于实现了一直以来想去延安的愿望,有幸踏上了这片赤诚的热土。
启程去往延安之前,我特意重温了党中央在延安的这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当年的先烈们为了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在这里生活战斗,那一段峥嵘岁月仿佛播放电影一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座城市。到达延安后,由于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无数遍了解过这座城市,因此就像与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相见。
来到延安,看到宝塔山,才算真正到过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热情歌颂。宝塔山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现存古塔为宋代重修,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的砖塔。宝塔之下,慕名而来参观研学的人一批又一批,都像我一样激动,并且满怀敬仰之情。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这里树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银杏、槐树、杏树、枣树等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也因此而得名。现在院内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1943年至1947年的中央书记处就设在这里,也是在这里发动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也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做了充分的准备。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进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袖们当年居住的窑洞里面,看到陈设的桌椅、土炕等工作生活用品是那么简朴,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克服一个个困难,带领人民走向光明。
来到清凉山,便想起李木庵曾题诗:“清凉山上晚风凉,清凉山下水波扬。夜半文星齐放彩,光芒万丈耀天长。”清凉山是以宋代石窟寺为主体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都集中在这里。陈毅元帅曾在《七大开幕》一诗中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份份报纸将中国革命的希望以及新民主主义的逐步胜利传播了出去。
“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南泥湾,地处延安市宝塔区境内,距离市区约60公里,这里山林茂密,有着浓郁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百年前,这里人口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了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了荒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当年,国民党军队向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的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的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自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去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为纺线能手。我军通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典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次的延安之行,让我重新品读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我的灵魂也受到了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过:“延安精神培育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在延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期,延安精神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次实地研学,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伟大的事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深刻明白了延安从来不只是一个散落在黄土高原之上孤零零的地名,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发挥着其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作者:武雨欣;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