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向往 停留 追寻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2-28 13:40:3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记忆里的延安,总是那么神圣,感觉离我很远很远,触不可及,却又感觉就在山的那一边。



印象里,与延安结缘还要从2006年中考说起。那年我16岁,中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达到了延安中学的录取线,但当时上学的费用对于我们的家庭条件来说,算是很大的一笔开销。那时家里虽然很穷,但是父母始终坚信一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有走出大山,孩子才有希望。于是父母省吃俭用,四处借钱,凑齐了费用后,我跟父亲便来到延安。到延安后,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长长的街道商铺林立,来来往往的人群有说有笑,还有遍地的高楼大厦。说心里话,我是真想在这里读书,但是看到高昂的学费,再想到父母的不易,又考虑到回县城读书,可以享受免除学费,另外每学年还能获得500元的助学奖励后,我心一横对父亲说:“我还是回去读书吧!”那时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到哪个学校读书都是一样的,再说县城的学校也很好,每年有好几百人能考上大学。父亲见拗不过我,只好无奈地答应了,于是我们便回家了。这是我和延安短暂接触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离延安这么近,虽然最后没能在这里上学,但延安中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相信有一天我还会来到延安。


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1938年8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为了给抗战积蓄力量、给建国储备人才,延安中学的前身——陕甘宁边区中学在战火硝烟中诞生……这是去过延安中学后,我才开始慢慢了解延安中学的前世今生。延安中学自创办以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每每想起当初去延安中学报到的场景,常常深感遗憾但却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没有在这所中学接受教育,但与它的一面之缘,已然影响到了我后来对学习的认识,对革命故事的兴趣,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敬,以及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2016年,我辞去中国石化的工作,回到延安,在延安大学怡苑小区租了房子,之后把所有的考试资料搬入房中,开启了我的公考之路。起初,觉得这样无拘无束的日子很美好,学习也很轻松,学习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但在长时间的复习下又迟迟等不到考试招聘信息的发布,慢慢就感觉到学习的枯燥和无聊,心态也开始松懈了,只是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因此每当早上不想起床,或者学习感到很累的时候,就会去附近的杨家岭革命旧址走走,看看召开中共七大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看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但每次去了之后,感受总是不一样。我时常在想,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对待困境,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克服困难,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而现在的我,吃穿住用都很好,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于是回来后,便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那里,总能给自己找到继续坚持的动力。



当我公考上岸后,重新租了房子,准备搬出去,此时正值毕业季,看到意气风发的学子即将走上国家建设的征途,在各行各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不禁感慨:“试问祖国未来,谁是栋梁?敢问神州大地,谁与争锋?”回到住处后,简单收拾起行囊,告别在这里生活了一年的时光,纵然有万般不舍,但总要重新出发,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在公交上,望着车窗外人来人往,回想起一年来的奋斗历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于是在手机备忘录上写着曾经在延安大学的时光:


怡苑、自习室和图书馆的灯光,

坚持跑过一月八十万步的操场。

餐厅里的面条、盖饭和小米汤,

三百六十五日品尝着饭菜的香。

混迹在学生当中充当着求学郎,

却每日每夜丈量着迷茫的前方。

青春的光芒对照着内心的彷徨,

一下子就看出谁是懦夫谁是梁。

我并没有在这受过延大的培养,

却和这个学校有了很多的交往。

曾经考研复审和敷仁楼的考场,

再次走进敷仁第一阶梯的课堂。

六七月的阳光火辣辣地晒得慌,

也阻止不了激昂的青春将散场。

我就是跟在这些学子的脚后方,

卷着铺盖带着书离开了这地方。

延大把五湖四海的学生尽培养,

学生走出校园报效祖国入各行。

我没受延大的教育只是走过场,

却意外收获了延大文化的涵养。

今日再来却好像要出嫁的姑娘,

充满了依恋相机跟着咔咔地响。

记录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时光,

心怀感恩走在新时代的最前方。

我把自己当作了一名延大的人,

希望某天做一名真正的延大人。

暂别延大给逝去的青春开好场,

在平凡的岗位上让光彩再绽放。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号角已吹响,

实现理想就要不忘初心跟着党。


延安,这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让无数爱国青年“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圣地,它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磁石,把成千上万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到此,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民族解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80多年来,延安大学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紧扣时代脉搏,它正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四方英才,不忘初心,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以砥砺奋进的姿态培育万千桃李,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延安大学正在为加快建设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1935年到1948年,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峥嵘岁月,见证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并孕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如今,我已经在延安工作生活7年了。7年里,我亲眼见证了延安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也为延安的变化在努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延安革命旧址是我常常想去的地方,那里就好像放着“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去读它,总能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不竭动力。延安精神更是我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它总能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提醒我要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常有“能力危机”的忧患感,坚持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争做人民的好干部。



曾几何时,“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这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写照。“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反映了无数国人对延安的炙热情怀。忆往昔,这里是见证峥嵘岁月的革命老区;看今朝,这里是肩负历史使命的生态新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这方红色热土养育了我们,我们才得以更好地生息繁衍。我们情系的这片土地,就是美丽的延安。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上,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奋起直追,立下愚公之志,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26万老区人民告别了绝对贫困,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二道街熟悉的城市烟火气,绿水青山成为延安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圣地蓝”成为“标配”……延安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如今的延安早已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筑梦未来之城和全国各地游客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文化之城,令无数人向往。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红色的记忆,追寻信仰的力量,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郭庆;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