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这块圣地,是因为一段历史。瞻仰这块圣地,就是重温和铭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延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时代发展中,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一旦踏上这座城市,你的心底就会不由得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触。这种感触在其他城市都是无法体悟到的,这是一种敬仰、热烈,又混合着沉重、敬慕的情愫。
瞻仰这块圣地,绝对离不开这里的一座山,还有一座塔!
这座山,这座塔,几乎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成为一个永远镂刻在国人心中的信仰之魂。
这段历史,赋予了这里的神奇和永恒。
走近、瞻仰、触摸这个图腾,你会蓦然发现这座山在草木灵秀间不一样的气度和执拗。
这是一座普通的山,它有着北方山惯有的俊朗,又有南方山的俊秀,山势陡峭而又草木葱茏,但恰恰就是因为这山的险峻、这水的清丽才造就了这座山与众不同的景观。
登上这座山并不难,汽车逶迤而行,不过须臾就可以登顶。
最高处,纵眼望去, 鳞次栉比的城市全貌,蜿蜒穿城的延河尽收眼底。俯瞰这座城市,你会不由得喟叹山峦起伏的自然美景,你也会被眼前一大片一大片依山傍水的现代化建筑而震撼。
然而,纷至沓来的人们更在意的却是山顶的塔。
这座塔,建于唐代,砖构、九层、八角形、高44米。因为坐落地恰到好处,正是山顶最突兀的缘故,所以愈发显得高大巍峨。其实,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崖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但游人的热情和注意力似乎全在塔上。 “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 这是明延安知府顾延寿的吟咏,足见这座山自然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游闲览胜的地方。然而,令人向往而纷至沓来的,是因为人们始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叩问……
从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这片红色热土曾经见证了一群筚路蓝缕的创业者、革命者……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13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革命力量大发展,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一起,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从星火到燎原,从筚路蓝缕到民富国强……伫立在宝塔山,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古人古迹的悠远、革命先烈的执着、今朝今人的奋发……
盛夏,正是游览的好时节。带着一家人,我们重游了这片热土,从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路走来,我不断给孩子讲这里的人,还有发生在这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因为我知道只有传承赓续,才会有发展和复兴!
我特意在宝塔前的一处设置有党旗的景观前照了相,作为一名党员对于这块圣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一直以来心中总有牵挂,这次前来既是朝圣,又是了却心中的愿望。在我想来,初心,就是梦和路开始的地方,只有来到这里才能澄净心灵、洗涤灵魂,才能怀揣曾经的光荣和梦想轻装再出发。
一路上, 7岁的女儿总是充满好奇,跑跑停停、问这问那。“烽火台” “望寇台”和范公书院遗址,我们都稍作停留驻足观看。 “摘星楼”在山的最高处,势若高悬,崎岖蜿蜒的山路,即便是成人攀登起来都很吃力,但女儿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一路上居然始终爬在前面。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自然成为寄寓革命理想、表现革命情操的独特审美对象,为无数诗人所吟诵,无数画家所描绘,无数歌唱家所放歌赞美。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的吟唱不断扣动着人们的心弦。云卷云舒,穿过战争的烽烟,沁润在文明和美的发展浪潮中,延安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游客,就像昔日,张开怀抱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一样。
因为一座塔而恋上一座山,因为一座山而恋上一座城市,因为一个信念而恋上一个国家,这或许就是这座塔、这座山存在的最大意义。
延安,我来了!
宝塔,我来了!
重游延安,重上宝塔给了我最好的启迪。新征程上,我将一路昂扬奋进……
(作者:成诺)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