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去延安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0 12:13:30


(一)追梦路上


少年时爱诵《回延安》,

心窝里藏诗到今天。

青年时追梦想去延安,

仰望北斗夜未眠。

到老来一心去延安,

疫情肆虐又几年……

几回回梦里到延安,

“延河水绕过宝塔山……”


癸卯阳春谷雨天,

早迎朝霞赴延安。

一辈子梦想终于实现,

路虽远心里乐无边。

踩着伟人的足迹去,

延安精神传承到永远。


早风习习天蓝蓝,

大巴车上路如箭离弦。

一路路笑声一阵阵歌,

一张张笑脸露童颜。

一条条绿柳丝迎风舞曼曼,

一树树苹果花迎着朝阳绽。

一道道隧道穿山包,

一座座大桥跨山涧。

一片片果园绕着山头转,

千万座山包绿浪翻。

千沟万壑不再难行,

黄土高坡不再尘满天。

十年生态大改善,

四十年陕北换新颜。


(二)南泥湾


南泥湾,

延安南。

过去到处是荒山,

十里无人烟。

荆棘遍野,野兽出没,

梢林满山涧。

人称烂泥湾。

话说一九四一年,

八路军三五九旅

进驻了烂泥湾。

困境奋起破封锁,

披荆斩棘削荒山。

一把镢头一杆枪,

又练兵来又垦荒。

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

没有农具自己产,

没有草鞋自己编。

自力更生建农田,

艰苦奋斗整两年。

大生产换来大丰产,

烂泥湾变成南泥湾。

牛羊满山坡,

处处是良田。

十里稻花香,

陕北好江南。

解决了根据地吃和穿,

三五九旅农垦树典范。

南泥湾精神代代传,

军垦新疆又为祖国建设把力添。


1710908154043003730.jpg


(三)宝塔山


踏进延安第一天,

一眼瞅见了宝塔山。

宝塔山啊宝塔山,

巍巍宝塔立山巅。

延河水在您脚下流,

延安风在您胸膛里填。

陕北的大事您知晓,

根据地的成长您看见。

谢子长、习仲勋、刘志丹……

人民的赞誉到永远。

“一座丰碑”立陕北,

中央红军才有了落脚点。

话说一九三五年,

中央红军到延安,

一住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十三年建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十三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十三年保卫延安击败了胡宗南,

十三年人民军队发展壮大,

十三年蒋家王朝日落西山。

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

延安又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宝塔山啊宝塔山,

您是中华儿女难以磨灭的记忆,

您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

您是圣地的象征,

您是延安的名片。

“双手搂定宝塔山”

传承延安精神到永远。


(四)杨家岭


背靠山坡挖出的一排排窑洞,

窑洞里一张桌子一张床简陋十分。

这就是党中央在延安的驻地--杨家岭,

居住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

看见朱德的锅连炕,

想起了总司令的憨厚性格人民情。

入乡随俗军民亲,

同甘共苦根连着根。

看见毛泽东的小油灯,

想起了领袖的篇篇著文。

《论持久战》《矛盾论》

《论联合政府》《实践论》

篇篇著文指航程,

篇篇著文定乾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建立,

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烈火熊熊。

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

为“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

发出了全国动员令。

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给文艺创作亮出指路明灯。

整风运动在这里发起,

党的“三大作风”在这里形成。

毛泽东和斯特朗的谈话石桌,

见证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英明。

杨家岭啊杨家岭,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最长。

中国共产党臻于成熟,长大成人。

您一步一个脚印,

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成功。


1710908192222019966.jpg


(五)枣园


延安城的西北,

有一处革命圣地。

绿草如茵,

树木葱郁。

环境清幽,

一渠清水。

渠的名字叫“幸福渠”,

是党中央在延安兴办水利惠民的印记。

这里就是枣园,

它是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我站在五大书记的铜像前久久伫立,

想起了伟人们枣园的点点滴滴。

看着中央军委的作战室,

想起了八路军河东抗战的一次次胜利。

看着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

想起了“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从这里发起,

“重庆谈判”的伟人之行在这里商议。

看着枣园东北角的小土台,

想起了张思德的追悼会在这里召开,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这里奠基。

看着书记处的小礼堂,

想起了军民纺线的比赛在这里举行。

周总理获“纺线能手”的荣誉

任弼时书记获纺线比赛第一,

成为人民津津乐道的甜蜜记忆。

看着毛泽东为24位延安老人祝寿的小板凳

想起了领袖们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一览无余。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胜利,

因为他和人民永远在一起。

枣园啊枣园,

您是革命圣地,

您播下的颗颗种子将开遍中华大地!


(六)壶口瀑布


“包茂”高速转“青兰”,

洛川宜川一瞬间。

河西岸远眺“母亲河”,

秦晋峡谷水湍湍。

黄河一路九十九道弯,

蜿蜒曲折到晋陕。

百里峡谷河面宽,

到壶口紧收落槽涧。

飞流直下二十米,

槽底飞溅浪滔天。

槽深浪急一泻千里,

涛声十里入耳端。

瀑布上空彩虹显,

彩虹如桥连晋陕。

游客踩岸急拍照,

前拥后挤站立难。

“禹王脚印”显槽岸,

游众踩脚印学祖先。

大禹治水黄河畔,

中华文明五千年。

禹王像矗立壶口岸,

中华儿女民族情结永世传。


(作者:王权度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