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延安精神 > 正文

【我的延安情】抱愧延安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3-29 12:05:35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网开设“我的延安情”专栏,旨在通过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欢迎来稿!——编者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图片


作为陕北人,每每提到延安,我内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内疚和自责之情,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前去朝拜延安的时间太迟的缘故。我几乎是在踏遍大半个中国,而且人到中年之后才第一次来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圣地。


于我而言,地理概念上的“延安”再熟悉不过。在我童年乃至少年的所有时光里,民国年间逃饥荒、“走南路”是爷爷每得闲暇必然要讲述的“老黄历”,就在这样的叙述中,我早已对延安有了大概的认知。上学以后,延安是教材里绕不开的焦点——《杨家岭的早晨》:那金色的阳光下是大生产运动繁忙的景象;《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高原壮阔的魂魄。对于同属陕北地域的延安,自然而然地在我的内心里有了无比的亲近和向往。


对于文化意义上的延安,我同样早就耳熟能详——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埋葬于此,也不仅仅是因为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此驻守,更多的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因为延安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我曾熟读贺敬之老先生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深情的表达曾是少年时代学校里无数次的舞台朗诵必选诗歌。而毛主席在延安写下的文章中,我随口可以背诵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知道,《毛泽东选集》前四卷共有159篇文章,在陕北写成112篇。


直到2020年夏,我才驾车第一次进入延安,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西北局等革命遗址,每到一处,我的内心里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慨。我深深自责,作为陕北人,作为一名对延安向往已久的陕北人,我来得有些太迟。我每深入一步了解延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过往,就会更感动于共产党在这里创造的伟大。八、九十年前的延安,最落后的自然环境连接着最耀眼的光明。


让人无法不惊叹在延安这样一个沟壑交错的地方,竟然曾经发生过如此的壮举——谁能想到,那座唐代的古塔,竟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象征和亿万民众敬仰的图腾,放射出如此耀眼的光芒,无数次出现在各种图书报刊等印刷资料中;谁又能想到,在这样一座隐藏在山沟里的小城,却孕育了让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的中国。很难想象,土窑洞、羊皮袄、小米饭、南瓜汤……代表着贫穷和落后的物质生活背后,却升腾起一种伟大的力量,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追求进步人士的到来,而且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思想的魅力最动人,精神的力量最伟大。“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延安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让四万多名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突破层层封锁,来到黄土高原上这座信仰的圣地。这些追求进步的青年人豪迈地宣称:“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为什么延安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有人说:“在南京,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这样走掉了。”而反观延安,毛泽东主席在1940年《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中这样描述延安:“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那时期的延安真是照亮了中国劳苦大众的心。


图片


今天,延安精神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应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总体纲领。


毛泽东曾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正是因为有着对当时中国和世界非凡的洞察能力和超前的眼光,观大势、谋大局,带领工农红军来到被斯诺称为“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的陕北延安,开启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偏于西北的延安,因为道路正确、因为追求光明,在世界格局复杂的时代发出最强音。延安,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起点,新中国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第一份大型日报《解放日报》的改版、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社的重大决策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酝酿发生。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1945年,在中共七大开幕之际,陈毅写下这样的诗篇,感慨清凉山上燃起的新闻之火。今天,面对信息网络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有正确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在南泥湾,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仿佛仍在进行,面对封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陕甘宁边区妇孺皆知的口号和党政军民攻坚克难、坚持抗战的动力源泉。毛主席总结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劳动英雄吴满有的经验是:“劳动互助、深耕、多锄草、多施肥、多开荒,达到增加生产目的。”今天,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虎视眈眈,我们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借助科技力量,牢牢端好中国的饭碗;而在芯片等高尖端领域,“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更是科研工作者的底气和决心,中国人必须依靠自己走出一条科技强国的道路。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举行。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与其他10名参议员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联名提出《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议案,同时提出5条具体实施建议,这就是著名的“精兵简政”。今天,我们的国家依然需要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行稳致远。


图片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先后于5月2日和5月23日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会后,这两次讲话被整理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党的文艺宣传工作定了一个大的基调,自此《讲话》成为我国解决一系列文艺问题的理论指导与纲领性文件,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像毛主席当年说的:“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这难道不正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到的吗?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当我在那个夏日的午后登上文汇山,祭拜黄土地的儿子——“像牛一样耕作,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作家路遥后,俯瞰延安,不禁又一次陷入沉思——为什么历史会选择延安?因为这里有一种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这里有一种在逆境中奋力崛起的自信,这里有一种深沉无比的包容。我只是惭愧自幼在各种资讯中早已熟知的延安,直到此时才迟迟赶来朝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应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人——亲身经历时代巨变而远离战争的戕害;切身参与民族复兴且见证祖国日益的强大;自身感知生活富裕并体会社会民主的进步。但幸运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延安精神,要像毛主席在1949年“进京赶考”前指出的那样:“务必与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与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延安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


(作者:王永利;责任编辑:林静)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