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1927年11月,湖北黄麻起义后,成立鄂东军,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河南商城起义后,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安徽六霍起义,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一军。6月下旬,鄂豫皖边苏维埃政府成立。这一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高度关注开展文化工作。1931年7月,鄂豫皖苏区召开了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教育政策,提出:“一、苏维埃政府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发展苏区的无产阶级文化教育,对于工农分子实行免费的教育;对于地主、商人及一切依靠剥削别人的分子,征收特定额的学费。二、为广大建立苏区文化教育工作,苏维埃按照自己的财政状况作出预算,划出一定款项来作文化教育工作,各群众团体亦划分相当经费,创办文化教育事业。三、苏维埃政府定出整个教育计划,设立各级普通学校(苏维埃工作干部学校,工艺美术、农业学校等),造成苏维埃政府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四、审查各种教材严格反对“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思想的材料,统一教材内容,严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据,同时编订各种模范课本,供给学校使用。实行生产训练,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实行生产化的教育。五、重新审查各方面文化教育干部,广大吸收非苏维埃革命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人员到苏区来工作。六、广大发展和建立俱乐部、游艺会、美术、戏剧、化妆、讲演等工作,在红军、苏维埃机构、工会等一切组织中去发展这些组织。七、苏维埃政府定下计划,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公共阅报所、通信讲演场等群众教育组织。八、苏维埃政府须努力消灭文盲运动,除广大发展学校文化教育外,广泛组织识字班、读书班等组织。九、奖励书籍著作。非苏维埃公民有价值的著作,苏维埃文化教育机关审查许可发行者,苏维埃予以独立发行出版的便利,其条例另定之。不经过政府机关批准,私人不得出版作为刊物”等。[1]
鄂豫皖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成立了文化文员会负责开展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根据地一般以村为单位设立列宁小学,每个县、区设立一所列宁模范小学,每个县设立一所列宁高级小学。仅六安六区(金家寨)15个乡就办了22所列宁小学,每校学生平均七、八十人,其中最多者170人,最少者也有50人。[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还设立了农业学校、红军女子纺织业学校、财经学校、政法学校、红色医务学校、无线电训练班等。社会教育方面主要设立有识字班和业余学校,它们有的附设在列宁小学内,有的单独成立。社会教育以识字为主,还读报、教授歌曲、讲授时事政治,将思想教育与学习文化结合起来。这类社会教育很受欢迎,“霍邱县第二区九十二个村,村村办起识字班,入学人数达万人之多。霍山县诸佛庵列宁模范小学附设的夜校,每晚到校一百多人”。[3]少共鄂豫皖中央局、鄂豫皖军区团委编印了《共产青年团支部训练大纲》,以加强团组织的建设工作。
新闻出版领域,鄂豫皖苏区除创办了《红旗报》《列宁报》《鄂豫皖苏维埃报》等报刊外。苏区县以上党政群机关创办《列宁周报》《红旗党报》《党的生活》《红色战士》《红军生活》《少年先锋报》《显微镜》《咆哮》等报刊。1930年6月,六安中心县委创办了《红旗报》。此后,皖西北特委创办了《火花》半月刊、《红旗三日刊》,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创办了《苏维埃周报》,这一地区的少共特委创办了《赤色先锋》,妇委创办了《鲁森堡》周刊,霍山县委创办了《雪花报》,商城县办了《红日》报。鄂豫皖苏区出版单位出版了大量的课本,提供给列宁小学。它们还在皖西的金家寨开办文明印刷社,麻埠开办皖西北印刷厂,商城县汤加汇办了红日印刷厂等,印制报刊课本等印刷品。
群众文化方面,鄂豫皖苏区从区、县、乡到红军、机关单位广泛建立了俱乐部、列宁室等场所。1931年5月建立了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6月建立了霍山县七区(诸佛庵)八乡(烂泥坳)俱乐部。广大的乡村和红军基层连队则设立了大量的列宁室,列宁室内有图书、报纸,经常开展识字读报、时事讲座、卫生讲座、演讲竞赛、唱歌、跳舞、游戏等活动,传播了新文化和思想。
戏剧文艺方面,鄂豫皖苏区建立了新戏剧团体,演出新戏,传播革命思想。许多县的苏维埃政府都建立了新剧团,有些大的乡镇也建立了业余剧团,有的俱乐部同样建立了剧团。仅在皖西,就有商城红日新剧团、金家寨新剧团、皖西北特区苏维埃剧团、霍山县新剧团和六安的新剧团等。它们排演的新戏有话剧《独山暴动》《反动派与白军吵嘴》;小歌剧《卖柴》;庐剧《红军小辞店》《穷人江山要坐稳》和活报剧《赶走日本强盗》等。其中,1930年4月金家寨新剧团编演了《混战》《独山暴动》《夺取政权》《新生活》等剧目。[4]
鄂豫皖苏区的音乐艺术在苏区文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据《皖西苏区文化史》[5]记载,这一时期皖西的革命歌谣就有300多首,其中有发动群众闹革命的《推翻旧世界》《打倒豪绅》等;反映贫苦群众生活的《穷人泪》《农民伤心事》《小放牛子好寒心》《工人伤心事》等;鼓励民众参军的《送郎当红军》《妹送情哥当红军》等。《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著名民歌,建国后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影片。黄安县流传的革命歌谣达500首之多,有《十月革命》《好为穷人争自由》《当兵就要当红军》《暴动歌》等。
注释:
[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4页。
[3]《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4]《皖西苏区文化史》,安徽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1997年编印,第222页。
[5]《皖西苏区文化史》编委会编:《皖西苏区文化史》,安徽省文化厅与六安文化局1997年编印。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