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来源:中华魂网 · 2023-11-28 14:24:07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出发,12月转战到陕西,后翻越秦岭和巴山,来到四川北部,在川北和陕南地区建立了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川陕苏区鼎盛时期,面积有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川陕苏区重视新闻报刊工作,创办了一批报刊。1933年1月上旬创办了《干部必读》。这是一种32开本的油印理论刊物,每月出版3至5期,提供给红军内的高中级干部阅读,用以指导川陕苏区的各项工作。1933年6月后,开始向地方高中级干部发行。该刊出版了两年五个月,共出127期,虽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编印,但其重点在指导全苏区党政军工作。1933年1月,中共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机关报《川北穷人》创刊。该刊为油印,四开两版,原为赤江县、红江县(均设置于通江县)苏维埃出版。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川北穷人》改为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机关报。1933年8月,《川北穷人》改名为《苏维埃》,为川陕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川北穷人》共出版了 30多期。《苏维埃》设有“中央苏区”、“苏维埃建设”、“红军动态”等栏目。1933年6月,中共川陕省委在通江决定单独出版省委机关报《共产党》。8月,油印的四开两版川陕省委机关报创刊。该刊于1935年4月终刊。1933年1月,川陕省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战场日报》创刊,7月改为四方面军政治部机关报,8月《战场日报》更名为《红军》,《战场日报》共出版了40多期。


川陕苏区出版的其他报刊。1933年少共川陕省委出版了机关报《少年先锋》,该报为小四开两版,油印报纸,每周出一到二期,约1935年4月终刊。川陕苏区红军出版的报刊还有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办的《血花》和不定期刊物《红军画报》,红四、九、三十、三十一军政治部分别主办了《红旗》《不胜不休》《赤化全川》《红星》等。川陕苏区党政群等单位出版的报刊还有川陕省总工会机关报《斧头》,省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经济建设》,省工农医院政治部主办的《小日报》等。川陕苏区还编印了《土地法令》《劳动法令》《红军战士丛书》等开展宣传。


川陕苏区其他宣传文化方式。川陕苏区利用当地石刻资源,用在石头上雕刻标语、文件、漫画、对联等方式开展宣传,他们将《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全文约6000字)、《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全文1157字)、《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全文约3000 字)、《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全文1862字)刻在石碑上,宣传革命文件。


川陕苏区成立新剧团,用戏剧演出宣传革命。1933年9月,川陕苏区成立了川陕省工农剧团(又称蓝衫剧团、新剧团),此后川陕苏区各地,如巴中、通江、绥定等成立了一批新剧团,他们用话剧、歌剧、活报等文艺形式演出,开展宣传工作。川陕苏区文化工作者利用当地流传的曲调,重新填词,创作了歌剧《送郎当红军》,川剧《刘湘投江》等,和许多流行的歌曲和歌谣。他们将流行歌曲汇编成了《工农小曲》《红军歌声》等,利用歌曲等推动革命文艺工作。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