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理论的阐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全国文艺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系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兵的”,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讲话》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篇彪炳史册的光辉文献。《讲话》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也对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问题。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结论》部分详细论述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群众的问题)、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文艺是为人民的。文艺第一是为领导革命的阶级——工人的;第二是为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农民的;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革命战争的主力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第四是为革命的同盟者,能够长期地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这些人是中华民族最大部分,最广大人民大众。继承中国和外国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文学艺术传统,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改造文艺旧形式,加进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毛泽东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完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政治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又对政治产生相当大影响,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因为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党的文艺工作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他强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团结起来;应该在民主问题上团结起来;应该在艺术方法艺术作风问题上团结起来。毛泽东还认为在文艺界统一战线里面,要有团结有斗争,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小资产阶级文艺家克服缺点,争取他们到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战线上来。
毛泽东重点论述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他强调,按照政治标准,“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他指出要严格批判和驳斥一切包含反民族、反科学、反大众和反共观点的文艺作品。他从艺术标准阐述了艺术的好坏高下,认为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或较坏的。就两个标准关系而言,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毛泽东明确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提出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提出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毛泽东在1942年5月2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言》部分明确指出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要研究文艺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以打倒民族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达到这些目的。毛泽东提出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要解决文艺文艺为群众的问题,提高和普及的问题。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共产党员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生活问题。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文艺要把日常现象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形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让人民群众惊醒、感奋,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改造自己环境。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时代问题。毛泽东认为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我们应该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但是对于一切包含反民族、反科学、反大众和反共的观点的文艺作品必须给以严格的批判和驳斥;因为这些所谓文艺,其动机,其效果,都是破坏团结抗日的。他提出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
毛泽东认为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许多所谓圣人贤人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内容与形式问题。针对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他还认为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继承与创新问题。毛泽东论述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对人民文学艺术创造时候的借鉴。他指出文学艺术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强调了借鉴的意义,要求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的东西。他一方面论述继承和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明确了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认为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歌颂与暴露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对于革命的文艺家,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新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是人民大众;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他强调歌颂资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人,到画资产阶级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认为应该歌颂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歌颂无产阶级,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他还提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暴露敌人的残暴和欺骗,指出其必然失败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打倒敌人;赞成统一战线中各种同盟者的抗战,赞扬他们的成绩,批评抗战不积极,坚决反对反共反人民,走上反动道路的人;应该赞扬人民群众,人民的劳动和斗争,人民军队,人民政党。对于人民也有缺点的,应该长期地耐心教育,帮助其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文艺应该描写他们改造过程,不应该错误地讥笑他们,敌视他们。文学描写应该是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发扬革命。
《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普及与提高问题。毛泽东指出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就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基本上是为工农兵,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向他们普及。提高同样是这样,要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只有从工农兵出发,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比较容易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当时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但工农兵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封建和资产阶级统治,他们不识字,无文化。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得到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团结,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因此在当时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
毛泽东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不能截然分开。一方面,部分优秀作品也有普及可能,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要求提高,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决定和指导这种提高。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述了普及与提高。提出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化是逐渐推广的,革命文化在一处普及、提高了,别处还没有开始普及,因此一处由普及而提高的好经验可以应用于别处,使别处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得到指导,少走许多弯路。他总结出中国革命文化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因为这样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成为当时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的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既有高级的文艺,又有高级文艺指导下的初级文艺。高级或初级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首先是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对于干部的文艺提高工作。毛泽东指出干部所受的教育一般都比群众所受的多些:比较高级的文学艺术,对于他们是完全必要的。如果给予干部的并不能帮助干部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提高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是离开了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原则。
关于专门家和普及工作者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他们之间密切联系,一方面专门家要帮助、指导文艺普及工作者,一方面要向他们学习,从他们那里吸收来自于群众的养料,充实和丰富自己。他强调“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1]
《讲话》深刻论述了世界观与文艺创作问题。毛泽东论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是自然形态的、粗糙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过去的文艺作品是根据过去中外人民生活中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毛泽东为革命文艺工作者指出了开展文学艺术创作的方向,认为中国革命和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阶级、群众和生活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他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他指出文艺界中还严重地存在着作风不正的东西,还有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需要有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
毛泽东还论述了文艺工作对象等,提出在根据地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干部。根据地也有学生,他们是过去和未来的干部。他们许多都是久经锻炼的革命家,来自全国各地,也要到各地去工作,做他们的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向他们好好做工作,需要努力地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文艺工作者第一位的工作。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者以前对他们不熟不懂,提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化、改造。
注释: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