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文抗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1-23 16:08:2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文抗的进一步发展


1941年6月,延安文抗和边区文协关系发生了变更。延安文抗由边区文协的一个团体会员改为独立工作团体。《解放日报》报道说“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过去本系边区文化协会之一团体会员,但同时又受重庆总会之领导,至工作之进行多所混同。加以最近总会、大后方、敌后方文艺界同志多人转来延安,延安文艺界规模扩大,因而工作需要作进一步调整。今经决定,边区文协……工作中心,在于开展边区文化工作。延安文艺界诸同志,将团结于延安文抗分会之组织下,独立进行工作,直接受总会之领导。”[1]


此后,延安文抗接管了边区文协杨家岭会址等,在领导文艺工作方面发挥了更重要作用。《解放日报》上刊出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启事》中指出:“本分会为开展文艺工作,团结从事文艺创作及文艺运动同志,决自本年七月一日起,改为独立工作团体,接收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原有杨家岭会址、财产及一部分有关文艺工作,正式启用印记,开始办公。嗣后凡有关于本会信件往还及事务接洽,均请迳函或移驾杨家岭本分会为荷。”[2]


1941年8月3日,文抗延安分会在杨家岭礼堂召开了第五届会员大会。这届大会报告了延安文抗四年来的工作,讨论了会章,选举理事等。会章中明确了延安文抗“以联合在延安文艺作家,共同坚持对日抗战,坚持全国作家团结,力求文艺工作之活跃与进步,推进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并保障作家权益为宗旨。”会章对会员条件做了规定,指出“除总会留延会员为本会当然会员外,凡曾任在国内外各杂志报章或单行本发表过创作,文艺理论批评,文艺翻译,赞同”文抗延安分会宗旨,愿遵守其章程,经会员二人介绍,理事会通过者,就能够成为其会员。这次大会共选举理事27人,包括丁玲、欧阳山、青、萧三、柯仲平、周扬、周文、吴伯萧、何其芳、艾思奇、萧军、刘白羽、刘雪苇、草明等,选举严文井、张庚、陈学昭等五人为候补理事。[3]


截止第五届会员大会时,延安文抗在工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四五十个单位中成立了85个文艺小组,其派出抗战文艺工作团前后六组共22人,“足迹走遍了整个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到北平、天津、高碑店……敌人后方”,其文艺顾问委员会组织文艺讲座、文艺座谈会20至30次,阅稿400余篇,它们还编辑了《文艺战线》《文艺突击》《大众文艺》《中国文艺》。延安文抗会员还组织了文艺月会,主办了星期文艺学园。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中,延安文抗积极开展学习工作。成立了“学习分会,由郑文、丁玲、刘白羽、黑丁等五同志组成,通过学习计划,检查制度及学习纪律。规定每日下午为阅读文件时间。”延安文抗将学习与当时文艺界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展开研究与讨论,该会党与非党作家热烈参加编组学习。[4]对于延安文抗学习党风文件的情况,《解放日报》刊载道:“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风学习比学风学习进了一步,尤其从反自由主义以后比较更深入、细致,而且逐步克服了拿空洞当原则,拿琐碎当具体的倾向,获得了鲜明的成绩。他们运用了中心反省的方式,全面的、有系统的、用科学方法,给小资产阶级思想以无情的解剖。……在学习民主与纪律时,有了新的理解,过去不少党员作家认为遵守纪律,只是遵守党的高级领导机关的纪律,可以不遵守支部的纪律,这个错误的观点改变了,而且认识到:整个作家的纪律则需要从我们作家的创作方向,是为大众抑是为个人上面来决定。他们对小资产阶级的‘人性’,和无产阶级的党性也做了明显的划分,粉碎了所谓‘气质优美’的观点。在学习《论党内斗争》时,解决了什么是原则论争和无原则的纠纷,这里他们联系延安文艺界所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形,部分作家有很深刻的反省。……因此,对于政治生活要抱更大的热情。这已是普遍的感觉。” [5]


1943年,延安文抗作家相继下乡,文抗分会结束了会址。《解放日报》报道称文抗延安分会驻会会员,为响应中央文委的“文艺与实际结合,文艺与工农结合”的号召,已纷纷下乡工作,故原有会址,已无维持必要。闻该会工作会议已决定自五月一日起,将原会址结束,并设通讯处于边区文协。此后一切公私函件,都可寄交边区文协柯仲平同志负责收转。”[6]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延安文抗登记会员,分区选举,选出了周扬、艾思奇、沙可夫、丁玲、柯仲平、吕骥、艾青、萧三、张庚、贺绿汀、何其芳、马健翎、古元、塞克、刘志仁、徐懋庸、舒群、李伯钊、萧军、吴晓邦、江丰、罗烽、陈波儿、吴印咸、刘芝明25人为理事,陈学昭、陈荒煤、张季纯、欧阳山、周巍峙、杨醉乡、王曼硕、蔡若虹为候补理事。延安文抗举行新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贺绿汀、艾青、周扬、丁玲等提出组织文艺工作者上前方的问题,认为具体计划、组织、帮助大批文艺工作者上前方,应该成为延安文抗当时最中心的工作。[7]


这次理事会后,延安文抗发起与组织延安文艺工作团,开赴解放区,进行各种文艺宣传工作。工作团分为两个团,分别由舒群、艾青率领。1945年8月24日,延安文艺界为文艺工作团举行欢送会,周恩来、彭真、林伯渠等中共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周恩来“恳勉去前方的同志要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政策和鲁迅的方向。坚持文化统一战线政策。……他号召大家在新时期更须长期埋头苦干,不求急于出名,不怕默默无闻。到了新区,尤须防止骄傲”。彭真指出:“文艺工作者经过思想改造,从而使文艺普及工作在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创造”。他提出要把文艺普及到新解放区和全中国去,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更应深入群众,即使进了大城市,也应准备到工厂、到贫民区、到矿山去;要求他们和当地干部结合,要虚心当他们的小学生,反映当地群众的生活。林伯渠代表陕甘宁边区人民,对文艺工作者数年来的努力和成绩,表示感谢,并恳切嘱诫大家“要兢兢业业,迎接新形势,争取和平民主、团结。” [8]文艺工作团到前方后,认真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完成了使命。


抗战胜利以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12月23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也相应地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延安文协”。延安文协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47年3月。延安文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如1946年元旦举办木刻展览会,1946年8月与边区文协联合创刊《延安文艺》《延安生活》,组织文艺工作组、宣传队、秧歌队开展宣传工作等。他们为推动边区的文化工作作出了很显著贡献。


注释:

[1]《解放日报》1941年6月19日。

[2]《解放日报》1941年7月2日。

[3]参见《中国文化》第三卷第二、三期,1941年8月20日。

[4]《解放日报》1942年5月1日。

[5]《解放日报》1942年11月28日。

[6]《解放日报》1943年5月1日。

[7]《解放日报》1945年7月27日。

[8]《解放日报》1945年8月25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