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社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5-15 04:56:09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社


1939年初,按照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新华社社长由向仲华担任,社址设在延安城北面的杨家岭。新华社机构作了较大充实,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广播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新华社分社。1939年10月1日下午,新华社在中央大礼堂召开延安市通讯员大会。1940年底,新华广播电台成立,除文字广播外,新华社增加了口语广播。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事业的通知,随后出版《解放日报》。新华社和《解放日报》同归以博古(秦邦宪)为首的编委会管理,向仲华参加编委会两社行政后勤机构合一。通知规定“党的一切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各地具有全党、全军、全国性质的新闻发稿权集中到延安新华社总社,使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正确及时贯彻,使全党对外宣传口径保持一致,防止出现不应有的纰漏。根据中共中央具体指示,1941年7月新华社建成了通报台。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华社的工作质量,新华社总社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指导敌后各分社工作,利用通报台与山东、晋西北、冀中、晋察冀等分社联系,认真研究各分社发来的电报,促进它们的工作。


1941年11月,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兼任新华社社长。吴文焘任新华社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1942年上半年,新华社基本统一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广播。这一年,该社已拥有五个分社,较大的分社也已经发展成为总分社。1944年8月,新华社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英文广播部,开始对外发英文广播。吴文焘兼任英文广播部主任,沈建图、陈庶任编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英国友人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Michael Lind-say])被聘为顾问。为开展对外广播,专门修好了1940年周恩来从莫斯科带回,曾用于新华社口语广播的发射机,架起了定向美国旧金山的天线,通过定向天线发出的新闻,可以在美国西部收到。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播出英文文字广播,定向是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 DE XNCR。一天可播五六条消息,相当于中文1800到3000字左右。这标志着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新华社英文广播台的播放,在国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英国、美国报纸有时发的消息,就是从新华社英文广播台中收到的。[1]英文广播创建初期,每天广播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主要播发每日新闻、出版的重要文件翻译本、毛泽东讲演等。


1944年3月4日,新华总社发《关于通讯社工作致各地分社与党委电》,指导新华社各地分社的工作。新华总社在这封电文中提出健全的人事与机构是办好通讯社的前提条件,指出通讯社应该拥有单独组织,初步应设立编辑、采通与电务三科。总社在电文中传达了办好通讯工作的经验,提出要实行全党办报,通讯网要建立在党组织基础上,通讯工作的基本形式是通讯小组,新闻报道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由各级党委负责领导等;要求培养基干通讯员,通过记者、基干通讯员和一般通讯员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方式,来巩固通讯工作;指出采访应走群众路线,加强部队通讯工作等。


新华总社在电文中对分社强调了新闻真实性问题,指出新闻真实性关系中共宣传工作的信用,在新闻宣传上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稿件应多介绍本地区新经验与新创造,结合具体生动事实介绍经验;军事新闻应不遗漏战斗新闻,注意大战斗报道形式,除采取公报外,还要有通讯、报告、军事论文等形式,最好能定期有军事动态介绍;要求介绍人或典型事例时,要选择真正优秀的典型,对解放区有意义的典型。电文还强调要减少新闻少的现象。


抗战胜利时,延安的新华社总社已达100余人,并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拥有近3万名通讯员组成的业余通讯大军。新华社已初步形成遍布各解放区的新闻通讯网。到1945年,新华社每天发稿从抗战初期的三四千字逐步增加到近万字;工作人员由抗战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仅总社就有110多人,加上各地的总分社和分社,成为了统一的独立通讯社。


新华社及时抄收编译世界上十多家主要通讯社的电讯稿,向中共中央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消息”,增加了对国内文字广播的数量。延安新华社总社调整每日电讯稿的播发数量,以四开小型的隔日刊报为标准对象,以两版刊载本区新闻,一版刊载国内国际,一版刊载解放区消息计算,拟每日发稿5000字左右(社论、文件、中央负责同志讲话等不计在内),包括国际新闻1500字,沦陷区和大后方新闻1000字,解放区新闻2500字。[2]


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发布了大量中共中央重要决议、公告、通电、宣言、声明和领导人文章、讲话等,播发了《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的评论、社论。1937年7月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后陆续播发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稿。新华社全文播发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年6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等文章,对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新华社还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解放日报》社论《质问国民党》《红军的伟大胜利》《历史教训》《评柏林声明》等大量重要社论。延安整风期间,新华社播发了《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中共重要报告和文件,后来播发了中国共产党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等。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为皖南事变对新华社记者谈话》(1941年11月22日)。


抗战期间,新华社除播发中国共产党党政军抗日纲领和各项主张外,报道了中国抗日将士英勇杀敌和全民抗战的事迹,如平型关大捷、黄土岭战斗、夜袭阳明堡战斗、百团大战、各地反“扫荡”斗争、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新四军在华中胜利、东江纵队开展的游击战等新闻报道,以及正面战场的淞沪抗战、卢沟桥抗战、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徐州会战和保卫武汉等;报道反映了陕甘宁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如“三三制”、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英模事迹、妇女解放等;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本质、阴谋活动和其累累罪行,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三光政策”、施放毒气和细菌病毒等行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打退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打击反共顽固派,反对汉奸、亲日派投降分裂活动等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状况。新华社所抄收中外电讯和参考报道为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依据,履行了“耳目喉舌”职能。他们的报道有助于解放区的干部和群众及时准确掌握到大量的国内外讯息,极大地鼓舞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士气。


[1]参见吴葆朴 李志英著《秦邦宪(博古)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参见吴葆朴 李志英著《秦邦宪(博古)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