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新华广播电台的建设和发展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40年春,周恩来从苏联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决定,这年春建立由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局)和新华社等单位人员组成的广播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主任,统一领导广播电台建设工作。中央军委三局在局长王铮带领下,组建九分队负责广播电台的建设工作。1940年5月,周恩来赴重庆后,朱德主持广播电台筹建工作。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建成。12月30日,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呼号XNCR。[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报刊、文字阶段又迈入了语言广播阶段。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40年12月30日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最初的新华广播电台主要由两孔分别为27平方米和16平方米的石窟洞(一孔作机房,一孔作发电动力间)和两孔土窑洞(分别作播音室和备稿间)组成。为保卫发射台,调30多名战士驻守。当时的电台频率为7500kc,发射机发射功率只有300瓦。这期间,贺龙把在晋西缴获的两个火车头蒸汽机运送到延安,交给军委三局,经改装用来发电。工作人员以煤气发动汽车引擎,再以其为动力带动发电机的土法发电提供电源,靠人工调压解决电压不稳的问题尽量保证功率输出。播音室由两孔相连窑洞组成,里间是约20平方米的播音间,用延安自产灰色粗羊毛毯作为隔音材料,有一张小木桌,一个麦克风、一盏马灯、一个手摇留声机与20几张唱片。播音员就坐在木条凳上播音。从1940年到1943年,先后有四位女播音员--麦风(又名徐瑞章)、姚雯、萧岩和孙茜在新华广播电台播音。
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不足50人,有红军老战士、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和当地青年,台长傅英豪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广播电台没有录音设备,播音员对着话简直接播音。电台每天上、下午各播音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电台播出的稿件由新华通讯社广播科提供。广播的内容主要为发布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文告,播报《解放日报》社论、战报、国内外新闻。新华广播还有力宣传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革命武装的战斗与抗日根据地建设生产的成就。1941年夏天,毛泽东将其保存的20多张唱片赠送给新华广播电台,并嘱咐电台人员搞好广播工作。1941年春节,广播电台请来延安鲁艺合唱团实播“黄河大合唱”。新华广播电台播音清晰,晋东南、晋察冀、晋绥等分台的复电,称赞收听情况不错,音量尚好,音质清晰。
1941年冬,为提高效率,广播科改在夜间编撰完成第一类稿(发给敌后抗日根据地报纸的文件、社论摘要和国内外新闻等)和口播稿(对第一类稿篇幅增加后,作为口播的稿件)。广播科还要编发给陕甘宁边区各分区小报的新闻摘要(第二类稿)和给重庆《新华日报》和大后方各地的专稿(第三类稿)。这些编写好的中文原稿在早上送秦邦宪审阅,阅后交电台播发,原稿送交王皮湾口播台播音员播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有力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宣传了政策。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华广播电台及时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连续多次播报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1941年11月7日,毛泽东于新华广播电台发表了《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纪念日》广播演讲,号召“全国人民和全国军队一定要保卫我们的每一个抗日阵地,一定要打碎敌人的进攻阴谋”,明确指出:“只要全国真正的团结一致,日本的进攻必能阻止,反攻的准备必能办到,驱逐敌人的目的是必能实现的。”
1941年12月,延安台首次进行日语广播,广播对象主要是侵华日军。播报的内容主要是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动和残忍,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号召日本士兵积极投入反战活动。1943年春,由于无线电器材来源难以保证,广播电台机器一些故障部件无法修复,停止试验广播。
注释:
[1]注:按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第一个字母为“X”,“NCR”系英语中“New Chinese Radio”的缩写,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即新华广播电台,该呼号一直沿用至1949年1月底。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