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展
1945年8月中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原来出现故障的发射机修好后,用于文字广播。8月,军委三局无线电技术人员连续奋斗几昼夜,完成了突击改装发射机的任务,为恢复播报创造条件。8月进行试播以后,9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恢复广播。这天的广播报道了延安军民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庆祝大会的消息,宣传了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开始的一段时间,新华广播每天播音两小时,第一次从中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第二次从下午六点到七点。
新华广播电台的播报内容。1946年1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了《庆祝新年XNCR的自我介绍》,介绍说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时事新闻(介绍国内外大事)、解放区消息、解放区介绍(包括三个节目:介绍解放区城乡的解放区介绍;介绍解放区政策和主张的解放区政策;介绍解放区和平民主各方面建设的解放区建设)、言论(包括《解放日报》社论、述评、国内外舆论、常识讲话等)、余音(小故事、小通讯、小诗歌等)、记录新闻、通讯和故事等。全面内战爆发后,广播栏目增加了半小时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1946年9月5日起,第二次播音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增加了广播评论、演讲和人民呼声等节目。这些节目中,新闻、通讯、评论节目广播稿,是在新华社文字电讯稿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广播评论、解放区介绍、解放区政策讲话等节目稿件是广播电台自行完成、播出。1945年10月,广播电台播报了广播讲话“十九个解放区的形势”,介绍了十九个解放区的情况和形势。11月到12月广播电台又分别对各解放区创建的历史和现状加以系统介绍。解放区政策讲话节目,重点讲解了解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政策,11月27日的“解放区政策之一”《什么叫“三三制”政策》,较详细介绍了“三三制”内容。12月22日的解放区建设节目《陕甘宁边区的普选运动》,介绍了边区的普选情况。
1945年10月6日,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文艺节目,播送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演播的歌曲《东方红》《庆祝胜利》《有吃有穿》和秧歌剧《兄妹开荒》等。此后,每逢星期六就播放一次文艺节目。
新华社最早只有一个口头广播稿的编辑,以后逐渐增加到五个同志。1945年10月,单独成立了语言广播组(简称口语组)负责编写延安新华广播台的广播稿。广播稿中的国际国内新闻为1500 字,解放区新闻 2000-3000字,纪录新闻1500-2000字。
1946年6月,延安《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大改组,新华社成立了包括语言广播部在内的几个编辑部。语言广播部也就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编辑部,它成立的时候草拟了一个暂行工作细则,规定语言广播部的任务是:“建设全国性的语言广播机关,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报道国内外时局的动向,有计划与有系统地宣扬我党我军与解放区的事业和功绩,揭发国民党的腐败黑暗统治并宣传与鼓励其统治区广大人民的民主运动”。细则对节目组成、稿件编写、工作程序、人员分工、业务研究等,作了详细规定和具体要求。[1]改组后,原来由军委三局管理的广播电台发射台和播音室、机务人员和播音人员,划归新华社统一管理。新华社专门成立了电务处,负责管理文字和口头广播的机务工作,播音员列入了电务处编制,编辑部领导播音员的播音业务工作。发射台先搬到延安文化沟,后搬到延安北关。
这一期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人多次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上发表讲演。1947年1月1日,朱德亲自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解放区军民作了广播讲话,提出了1947年的十大任务。同日,广播电台播发了经毛泽东亲自审阅的新年献词《艰苦奋斗,迎接光明》。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发表了《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广播演讲;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发表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广播演讲;王震发表了广播讲话《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他讲话中介绍了率部中原突围,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情况。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了撤离延安前的最后一次播音。当天晚上,延安台在瓦窑堡开始播音。3月20日起,电台呼号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为防止轰炸,播音时间做了调整,取消中午播音,只在晚上播音。3月28日上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报了人民解放军撤出延安之后,在陕北战场第一次大捷的消息,称“我军在延安东北青化砭取得歼灭敌军四千多人的胜利捷报”。3月28日晚上,全部节目播完后,播音员与机务人员一起将设备埋藏,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撤离瓦窑堡。为让陕北台持续进行播报工作,中共中央决定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临时新华总社,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临时接替陕北台进行播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部分播音员、文字广播等人员赶赴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武安县冶陶镇,开展播音工作。这个阶段陕北台和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一起工作。3月3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用改装的报话机进行呼号试播,效果良好。4月1日起,他们正式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工作。1947年9月5日起,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每天增加到三个小时,以后又增加了每天半小时的英语广播。期间,恢复了新华总社,并在前线各部队中建立和扩大了总分社、分社和支社,口头播音部门的编辑和播音员也增加了。前线总分社还专门向陕北台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提供所需的稿件和材料。
转战陕北期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大力宣传了共产党的各项政策。《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发布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连续十多天反复广播。1947年12月底到1948年1月初,又反复广播了毛泽东在杨家沟会议上作的重要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5月,播报了蟠龙大捷和真武洞祝捷大会的消息和评论,收听这个广播后的毛泽东热情称赞陕北台播音员的播音风格。它们还对文件中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共中央搬到了北京(当时称北平),当天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它和新华社分开,受专门成立的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在这一天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注释:
[1]温济泽:《回忆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文研究资料》,1985 年第4期。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