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对文艺、戏剧方向的政策
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报》刊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7日做出的《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这一《决定》指出根据地所处的战争环境与农村环境中,戏剧和新闻通讯工作为最有发展必要与可能的两个部门,一般情况下应以这两项工作为中心。话剧和包括各种新旧形式、地方形式的歌剧,内容上反映人民的感情意志,形式上容易表演,观众容易看懂,已经被证明是动员和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有力武器,应该在各地方与部队中普遍发展。对已经得到发展的话剧和歌剧应加强指导,使它们逐渐提高。在各根据地上演与战争完全无关的大型话剧和宣传封建秩序的旧剧,是一种错误,除过专门研究工作以外,应该停止或改造这些戏剧的内容。《决定》还强调戏剧和新闻通讯工作方针都应该特别着重普及方面,戏剧工作者应该用主要精力指导地方与部队群众剧团或群众戏剧活动,对开展这项工作要有十分的热情与恒心。
1943年3月,中共中央文委召开了讨论戏剧运动方针的会议,吴玉章、徐特立、李卓然、肖向荣和文委各委员等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剧运总方针是为战争、生产及教育服务。提出了当时戏剧运动的出发点——内容是抗战所需要的,形式是群众所了解的,要求戏剧合于这个要求,反对违背这个要求。推动着戏剧工作者用戏剧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帮助群众,完成为战争、生产及教育服务的任务。
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强调边区当时群众艺术运动薄弱、艺术工作者与群众联系薄弱的情况下,普及是艺术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边区迫切需要在群众中间下大力气,发展新艺术和改造旧艺术,让新艺术在边区建设中发挥其力量。边区艺术战线中心任务是加强艺术工作领导,团结一切艺术工作者,通过长期和多方面巨大努力,在群众中完全以新艺术阵容代替旧艺术阵容,让艺术工作者紧密联系群众。《决议》提出在群众中发展新艺术和改造旧艺术,必须在群众中扶助发展新艺术力量,诱导转变旧力量;一面在群众中发展话剧、新秧歌、新秦腔等,一面改造旧秧歌、社火与各种旧戏。《决议》还指出发展边区群众艺术运动,基本上就是发展与改造秧歌、社火等形式的农民艺术;要求向群众艺术团体与民间艺人提供新创作或改编的唱词、剧本,通过各种方法推动他们开展创作活动,多演新剧,废除不良习惯等。《决议》还专门强调延安和各分区(可能的县)的剧团、文工团、其他文艺团体与专门的艺术工作者是指导普及工作的支柱,担负着群众教育与干部教育双重任务;分区和县剧团要经常下乡,要利用好庙会、骡马大会等演出新戏。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